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大明:当面剧透,朱元璋破防了 > 第26章 治国理想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显然,朱元璋与李善长等人对货币贬值这一现代金融概念一无所知,反而对方易贤的担忧嗤之以鼻。+8`6*z?h_o′n¨g·.-c!o*m,

哎!

真是见识短浅,难以理解世界的广阔!

方易贤轻叹,决定通过实例来说明货币贬值。

他问:“谁身上有宝钞,借我一用。”晋王朱棡立刻取出一大叠宝钞,“方先生,尽管拿去。”

方易贤接过宝钞,缓缓道来:“假设大明当前的宝钞与所有货物,如粮食、田地、丝绸等值,这些货物均可用宝钞交易。”

他抓起玉米粒,让朱棣选出一百粒代表大明总产量,晋王朱棡则选出一百张一贯的宝钞代表货币总量。

“陛下,请问现在一张宝钞能换多少粒玉米?”“一粒,这不是明摆着吗?”秦王朱樉急忙回答。

“秦王所言极是,现在大明宝钞的价值就等于一粒玉米。”

“那我同时增加玉米和宝钞的数量呢?”

朱棣和朱棡又各自加了五十粒玉米和五十张宝钞,“现在一张宝钞能换多少粒?”

“还是一粒!”朱樉再次抢答。

“好!那我同时减少它们的数量呢?”

方易贤将玉米和宝钞各减去半数,“这不还是一样?方兄,你到底想说啥?”

“对啊,方先生,你这算来算去,宝钞不还是只能换一粒玉米?”汤和与朱樉不解。

但李善长、朱标、朱棡和朱橚己觉不妥。

“好!那这种情况下,宝钞的价值是多少?”方易贤又在玉米和宝钞里加了一些,但这次并不均等,玉米仍是一百粒,宝钞却变成两百张。

“该是一张宝钞换半粒玉米。”朱棣皱眉道。

“对!那这样呢?”

方易贤首接将宝钞增至三百张,玉米数未变。

“每张宝钞能换三分之一粒玉米。”周王朱橚轻声道。

此刻,除汤和外,众人都神色凝重,连朱樉也沉默思考宝钞数量与价值的关系。

“这才三百张,若增至五百、一千,乃至一万、十万张呢?”

“大明宝钞的价值是否会不断降低?”“最终,它恐怕会变得一文不值。”“甚至,连擦东西都觉得硬!”“这就是货币贬值!”

险些留下千古恶名!

“看,这便是货币贬值,意味着钱财越来越不值钱。+j.i_n?w-a!n`c~h/i+j/i?.^c?o!m!

还有一种说法,叫通货膨胀!”“意味着买东西需要的钱越来越多。”

方易贤轻松地向朱元璋等人解释“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的概念。

然而,与方易贤的轻松不同,十王府内气氛压抑。

朱元璋、朱标、李善长等人面色沉重,连同守卫亦一脸严肃。

货币贬值不仅关乎大明国运,更与在场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大明官员的薪水由禄米和宝钞组成,品级越高,宝钞越多。

至于超品爵位,宝钞占比更大。

亲王虽以实物为主,但宝钞亦不少。

特别是节日时,朱元璋给儿子的赏赐全是宝钞。

若宝钞贬值,在场众人皆受影响。

“方兄,如此说来,我手中的宝钞岂不成了废纸?”许久,汤和问道。

众人皆聚焦于方易贤。

一生为皇命奔忙,若终得废纸,谁能甘心?

方易贤安抚道:“信国公过虑了,宝钞不会即刻作废。”他举例只为速解货币贬值与通胀之谜。

实际上,贬值乃渐变,但此趋势不可逆。

得知宝钞不会立刻无用,众 趁其价值尚存,尽早兑换。

秦王、晋王、李善长、汤和等显贵首当其中。

八百标兵虽资财有限,于乡间购几亩良田尚有余力。

至少,能将宝钞换为生活必需品。

太子朱标亦迅速察觉问题:“若宝钞真贬值,百姓何以维生?”

权贵或许能转嫁风险,平民又该如何?

难道世代劳作,只换废纸?“无解。”

“国兴,民苦;国亡,民更苦!”方易贤摇头叹息,“货币贬值失控,终受苦者仍是百姓。”

古今国家衰败,多由恶性贬值与通胀始。

薪水领至,半日即贬值。

钞票难换火柴,千元大钞施舍乞丐亦被拒。

从袁大头至法币、金圆券,再回龙洋,皆是百姓之痛!

朱标闻讯惊慌,仿若遇见百姓手持废纸,愤怒而来!

昔日无敌的大明军,瞬间被洪流淹没,正如蒙元覆灭。~萝+拉?晓~说¨ !庚·芯\醉¨快′

民不畏死,何惧以死惧之?

百姓之怒,足以颠覆王朝!

“标儿,莫被方易贤之言吓倒。

我大明未滥发宝钞,不致此境。”

“方先生所言极端,老朽亦受影响。”

“方先生,日后莫开此玩笑,小王心脏不佳!”

朱元璋镇定,其言亦提醒众人。

方易贤之假设,基于宝钞滥发。

不滥发,则无事!

“陛下敢说从未滥发?我闻陛下欲印十万贯赔信国公与韩国公,怎就忘了?”

朱元璋尴尬,自己确有此言,竟被方易贤揪住。

颜面何存!

“方小友,陛下戏言,不必当真!”“对,方兄弟,陛下仅赏赐时才多印。

相较于大明之富,不过九牛一毛!方兄弟,言重了。”

关键时刻,李善长与汤和出面解围:“确实只在赏赐时才多印。

我虽初至大明,也略知一二。”

“无论是抗击蒙元还是构筑城防,陛下皆大量印制宝钞,动辄数十万乃至百万贯之巨。

这怎能算滥发?”方易贤反驳李、汤二人。

“方爱卿,你误解朕了!朕印制宝钞,或为抵御外侮,或为安置移民屯田,皆是用在关键之处。

怎能说是滥发?”朱元璋听后,面露不悦。

他承认方易贤所言属实,但否认自己挥霍无度,认为皆是物尽其用。

方易贤的这番话,让朱元璋倍感委屈。

“陛下,此言差矣。

隋炀帝东征高丽,开凿运河,哪一项不是功在千秋的大业?但你可曾想过,生活在隋炀帝统治下的百姓是否安乐?”方易贤继续反驳。

“什么?你竟敢将朕与隋炀帝杨广相提并论?”在朱元璋看来,桀、纣、幽王、胡亥、杨广皆是古代昏君暴君的典范,用以警醒后世。

“杨广之所为,大半依赖于其父隋文帝的积累。

而你,却耗尽了百姓的血汗。

从这点来看,你确实不如杨广!”面对朱元璋的愤怒,方易贤镇定自若地回答。

“你……你说得对!既然如此,那朕便将这宝钞全部收回!”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百姓艰辛。

以往滥发宝钞,皆因缺乏金融知识,误以为便捷。

如今知晓其害,他即刻悔悟,宁损朝廷,不伤百姓。

“朕代天下百姓感谢方小友!”

方易贤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此次行礼完全出于敬佩。

“决定了!明日便向户部下令,回收所有宝钞。

标儿,此事由你负责。”

“儿臣遵命!”“且慢,陛下!”

朱元璋疑惑地望着方易贤:“方爱卿,还有何见解?”

“陛下,我刚才所举之例,只是宝钞过剩而物产不足的情况。

然而,宝钞稀缺而物产丰盛,亦非良策。”方易贤解释道。

“那依方爱卿之见,钱少物多会如何?”朱元璋认真询问。

若非方易贤提醒,他尚未意识到滥发宝钞的严重后果。

但见方易贤神态,似乎回收宝钞亦有问题?

在场众人,包括其他皇子、李善长、汤和及八百将士,皆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一字。

“陛下,钱少物多会导致货币升值,即钱更值钱。”“钱值钱岂不更好?”晋王朱棡插话道。

无需劳作,钱便能自行增值,岂非美事?

“殿下,事物至极则反转。

货币升值将导致通货紧缩,物品过剩而钱币稀缺。

最终,民众可能被迫回归以物换物。”

“以物换物有何不妥?”

“正是因此!田园相连,鸡犬之声相闻,不正是大明理想之境吗?”

“若大明真成桃源盛世,我即刻退还所有宝钞,分毫不取!”

此言一出,众人皆愕然。

货币升值引发的紧缩危机,非但未吓退大明君臣,反而激起他们对往昔的憧憬。

小国寡民,男耕女织,历来是华夏士人追求的治国理想。

方易贤提及的“以物换物”,在朱标、李善长等人看来,恍若上古圣王治下的大同世界再现!加之古代华夏乡村多以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货币缺失对民生影响有限。

朱元璋与汤和出身乡间,对此深有同感。

加之朝廷征税也看重实物。

种种因素之下,取消货币、回归以物换物竟成了大明君臣的共识。

“陛下,以物换物虽美,却仅适用于交易范围小、种类少的场合。

一旦需求、时间与数量难以匹配,以物换物便难以维系。”方易贤郑重提醒。

“方爱卿此言何意?何为巧合?朕不甚明白。”

虽不解其意,但众人皆感其言非凡。

此刻,在朱元璋等人心中,方易贤己成货币学问的大家。

闻方易贤反对以物换物,众人停止遐想,转而探寻其弊端。

方易贤举例道:“秦王殿下有田一亩,周王殿下有等价药草,燕王殿下有宝马一匹。

秦王欲以田换周王药草,而周王却想换药草为盐。

此交易能成吗?”

方易贤望向朱樉、朱橚和朱棣。

太子朱标笑道:“这自然不成,岂有强求之理?”

“第一笔交易不成!再说第二笔,周王欲以药草换燕王宝马,燕王亦允。

但周王药草未收,燕王可换否?”

朱棣摆手急道:“不可,若换了,我不成傻子?”

“那第三笔交易。

燕王家中缺粮,欲向秦王换粮。

秦王却愿分批换,燕王该如何?”

朱棣皱眉问:“不能一次换完?”

方易贤摇头:“不能,秦王粮食不足。”

李善长试探问:“那能否赊账?”

方易贤道:“亦不可。

燕王唯有一马,若他骑马逃遁,秦王岂不亏损?反之,若秦王收马不认,燕王又岂不吃亏?”

有人玩笑道:“那把马杀了,一块块换?”

晋王朱棡立刻反驳:“荒谬!千里马岂能被宰卖肉?”

汤和苦思无解,怒道:“方小子,你举此例究竟何意?”

朱元璋亦皱眉问方易贤。

方易贤奏道:“陛下,首例示需求不合,物物交换难行;次例示时间不合,亦难成交;三例示数量不合,交换同样受阻。

此三事,尽显物物交换之局限。”

听闻此言,十王府众人皆陷入深思。

毕竟,此皆非平庸之辈。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