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朱元璋与李善长等人对货币贬值这一现代金融概念一无所知,反而对方易贤的担忧嗤之以鼻。+8`6*z?h_o′n¨g·.-c!o*m,
哎!
真是见识短浅,难以理解世界的广阔!
方易贤轻叹,决定通过实例来说明货币贬值。
他问:“谁身上有宝钞,借我一用。”晋王朱棡立刻取出一大叠宝钞,“方先生,尽管拿去。”
方易贤接过宝钞,缓缓道来:“假设大明当前的宝钞与所有货物,如粮食、田地、丝绸等值,这些货物均可用宝钞交易。”
他抓起玉米粒,让朱棣选出一百粒代表大明总产量,晋王朱棡则选出一百张一贯的宝钞代表货币总量。
“陛下,请问现在一张宝钞能换多少粒玉米?”“一粒,这不是明摆着吗?”秦王朱樉急忙回答。
“秦王所言极是,现在大明宝钞的价值就等于一粒玉米。”
“那我同时增加玉米和宝钞的数量呢?”
朱棣和朱棡又各自加了五十粒玉米和五十张宝钞,“现在一张宝钞能换多少粒?”
“还是一粒!”朱樉再次抢答。
“好!那我同时减少它们的数量呢?”
方易贤将玉米和宝钞各减去半数,“这不还是一样?方兄,你到底想说啥?”
“对啊,方先生,你这算来算去,宝钞不还是只能换一粒玉米?”汤和与朱樉不解。
但李善长、朱标、朱棡和朱橚己觉不妥。
“好!那这种情况下,宝钞的价值是多少?”方易贤又在玉米和宝钞里加了一些,但这次并不均等,玉米仍是一百粒,宝钞却变成两百张。
“该是一张宝钞换半粒玉米。”朱棣皱眉道。
“对!那这样呢?”
方易贤首接将宝钞增至三百张,玉米数未变。
“每张宝钞能换三分之一粒玉米。”周王朱橚轻声道。
此刻,除汤和外,众人都神色凝重,连朱樉也沉默思考宝钞数量与价值的关系。
“这才三百张,若增至五百、一千,乃至一万、十万张呢?”
“大明宝钞的价值是否会不断降低?”“最终,它恐怕会变得一文不值。”“甚至,连擦东西都觉得硬!”“这就是货币贬值!”
险些留下千古恶名!
“看,这便是货币贬值,意味着钱财越来越不值钱。+j.i_n?w-a!n`c~h/i+j/i?.^c?o!m!
还有一种说法,叫通货膨胀!”“意味着买东西需要的钱越来越多。”
方易贤轻松地向朱元璋等人解释“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的概念。
然而,与方易贤的轻松不同,十王府内气氛压抑。
朱元璋、朱标、李善长等人面色沉重,连同守卫亦一脸严肃。
货币贬值不仅关乎大明国运,更与在场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大明官员的薪水由禄米和宝钞组成,品级越高,宝钞越多。
至于超品爵位,宝钞占比更大。
亲王虽以实物为主,但宝钞亦不少。
特别是节日时,朱元璋给儿子的赏赐全是宝钞。
若宝钞贬值,在场众人皆受影响。
“方兄,如此说来,我手中的宝钞岂不成了废纸?”许久,汤和问道。
众人皆聚焦于方易贤。
一生为皇命奔忙,若终得废纸,谁能甘心?
方易贤安抚道:“信国公过虑了,宝钞不会即刻作废。”他举例只为速解货币贬值与通胀之谜。
实际上,贬值乃渐变,但此趋势不可逆。
得知宝钞不会立刻无用,众 趁其价值尚存,尽早兑换。
秦王、晋王、李善长、汤和等显贵首当其中。
八百标兵虽资财有限,于乡间购几亩良田尚有余力。
至少,能将宝钞换为生活必需品。
太子朱标亦迅速察觉问题:“若宝钞真贬值,百姓何以维生?”
权贵或许能转嫁风险,平民又该如何?
难道世代劳作,只换废纸?“无解。”
“国兴,民苦;国亡,民更苦!”方易贤摇头叹息,“货币贬值失控,终受苦者仍是百姓。”
古今国家衰败,多由恶性贬值与通胀始。
薪水领至,半日即贬值。
钞票难换火柴,千元大钞施舍乞丐亦被拒。
从袁大头至法币、金圆券,再回龙洋,皆是百姓之痛!
朱标闻讯惊慌,仿若遇见百姓手持废纸,愤怒而来!
昔日无敌的大明军,瞬间被洪流淹没,正如蒙元覆灭。~萝+拉?晓~说¨ !庚·芯\醉¨快′
民不畏死,何惧以死惧之?
百姓之怒,足以颠覆王朝!
“标儿,莫被方易贤之言吓倒。
我大明未滥发宝钞,不致此境。”
“方先生所言极端,老朽亦受影响。”
“方先生,日后莫开此玩笑,小王心脏不佳!”
朱元璋镇定,其言亦提醒众人。
方易贤之假设,基于宝钞滥发。
不滥发,则无事!
“陛下敢说从未滥发?我闻陛下欲印十万贯赔信国公与韩国公,怎就忘了?”
朱元璋尴尬,自己确有此言,竟被方易贤揪住。
颜面何存!
“方小友,陛下戏言,不必当真!”“对,方兄弟,陛下仅赏赐时才多印。
相较于大明之富,不过九牛一毛!方兄弟,言重了。”
关键时刻,李善长与汤和出面解围:“确实只在赏赐时才多印。
我虽初至大明,也略知一二。”
“无论是抗击蒙元还是构筑城防,陛下皆大量印制宝钞,动辄数十万乃至百万贯之巨。
这怎能算滥发?”方易贤反驳李、汤二人。
“方爱卿,你误解朕了!朕印制宝钞,或为抵御外侮,或为安置移民屯田,皆是用在关键之处。
怎能说是滥发?”朱元璋听后,面露不悦。
他承认方易贤所言属实,但否认自己挥霍无度,认为皆是物尽其用。
方易贤的这番话,让朱元璋倍感委屈。
“陛下,此言差矣。
隋炀帝东征高丽,开凿运河,哪一项不是功在千秋的大业?但你可曾想过,生活在隋炀帝统治下的百姓是否安乐?”方易贤继续反驳。
“什么?你竟敢将朕与隋炀帝杨广相提并论?”在朱元璋看来,桀、纣、幽王、胡亥、杨广皆是古代昏君暴君的典范,用以警醒后世。
“杨广之所为,大半依赖于其父隋文帝的积累。
而你,却耗尽了百姓的血汗。
从这点来看,你确实不如杨广!”面对朱元璋的愤怒,方易贤镇定自若地回答。
“你……你说得对!既然如此,那朕便将这宝钞全部收回!”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百姓艰辛。
以往滥发宝钞,皆因缺乏金融知识,误以为便捷。
如今知晓其害,他即刻悔悟,宁损朝廷,不伤百姓。
“朕代天下百姓感谢方小友!”
方易贤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此次行礼完全出于敬佩。
“决定了!明日便向户部下令,回收所有宝钞。
标儿,此事由你负责。”
“儿臣遵命!”“且慢,陛下!”
朱元璋疑惑地望着方易贤:“方爱卿,还有何见解?”
“陛下,我刚才所举之例,只是宝钞过剩而物产不足的情况。
然而,宝钞稀缺而物产丰盛,亦非良策。”方易贤解释道。
“那依方爱卿之见,钱少物多会如何?”朱元璋认真询问。
若非方易贤提醒,他尚未意识到滥发宝钞的严重后果。
但见方易贤神态,似乎回收宝钞亦有问题?
在场众人,包括其他皇子、李善长、汤和及八百将士,皆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一字。
“陛下,钱少物多会导致货币升值,即钱更值钱。”“钱值钱岂不更好?”晋王朱棡插话道。
无需劳作,钱便能自行增值,岂非美事?
“殿下,事物至极则反转。
货币升值将导致通货紧缩,物品过剩而钱币稀缺。
最终,民众可能被迫回归以物换物。”
“以物换物有何不妥?”
“正是因此!田园相连,鸡犬之声相闻,不正是大明理想之境吗?”
“若大明真成桃源盛世,我即刻退还所有宝钞,分毫不取!”
此言一出,众人皆愕然。
货币升值引发的紧缩危机,非但未吓退大明君臣,反而激起他们对往昔的憧憬。
小国寡民,男耕女织,历来是华夏士人追求的治国理想。
方易贤提及的“以物换物”,在朱标、李善长等人看来,恍若上古圣王治下的大同世界再现!加之古代华夏乡村多以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货币缺失对民生影响有限。
朱元璋与汤和出身乡间,对此深有同感。
加之朝廷征税也看重实物。
种种因素之下,取消货币、回归以物换物竟成了大明君臣的共识。
“陛下,以物换物虽美,却仅适用于交易范围小、种类少的场合。
一旦需求、时间与数量难以匹配,以物换物便难以维系。”方易贤郑重提醒。
“方爱卿此言何意?何为巧合?朕不甚明白。”
虽不解其意,但众人皆感其言非凡。
此刻,在朱元璋等人心中,方易贤己成货币学问的大家。
闻方易贤反对以物换物,众人停止遐想,转而探寻其弊端。
方易贤举例道:“秦王殿下有田一亩,周王殿下有等价药草,燕王殿下有宝马一匹。
秦王欲以田换周王药草,而周王却想换药草为盐。
此交易能成吗?”
方易贤望向朱樉、朱橚和朱棣。
太子朱标笑道:“这自然不成,岂有强求之理?”
“第一笔交易不成!再说第二笔,周王欲以药草换燕王宝马,燕王亦允。
但周王药草未收,燕王可换否?”
朱棣摆手急道:“不可,若换了,我不成傻子?”
“那第三笔交易。
燕王家中缺粮,欲向秦王换粮。
秦王却愿分批换,燕王该如何?”
朱棣皱眉问:“不能一次换完?”
方易贤摇头:“不能,秦王粮食不足。”
李善长试探问:“那能否赊账?”
方易贤道:“亦不可。
燕王唯有一马,若他骑马逃遁,秦王岂不亏损?反之,若秦王收马不认,燕王又岂不吃亏?”
有人玩笑道:“那把马杀了,一块块换?”
晋王朱棡立刻反驳:“荒谬!千里马岂能被宰卖肉?”
汤和苦思无解,怒道:“方小子,你举此例究竟何意?”
朱元璋亦皱眉问方易贤。
方易贤奏道:“陛下,首例示需求不合,物物交换难行;次例示时间不合,亦难成交;三例示数量不合,交换同样受阻。
此三事,尽显物物交换之局限。”
听闻此言,十王府众人皆陷入深思。
毕竟,此皆非平庸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