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棡询问解决办法,方易贤表示无解,因龙葵素是高温难分解的生物碱,除丢弃别无他法。!E¨Z-晓?说`旺\ -免¨沸_越·独^
周王又问其他注意事项,方易贤答只需丢弃变质部分,烹饪无特殊要求。
晋王朱棡提议试吃以验安全,朱元璋赞同,并戏称自己为“神农”。
汤和与一文臣争论试毒之事,皆认为自己更合适。
最终,朱棣主动请缨,以自己年轻力壮为由,愿承担试毒风险。
方易贤未曾料到,这群王公贵族亦是美食爱好者。
朱元璋与朱棡刚一提议,众人便纷纷响应。
作为唯一尝过这些菜肴之人,方易贤自然被推选为掌勺大厨。
虽厨艺不精,但家常小菜还是手到擒来。
不久,桌上便摆满了炝锅土豆丝、红薯丸子、玉米烧排骨与杂粮稀饭,众人吃得有滋有味。
“美味!未曾想这不起眼的土豆,竟如此可口。”
“三哥,我觉得还是红薯丸子更胜一筹,甜得如蜜。”
“放着肉不吃,偏要吃素?朱棣,我真是佩服你们。”
“西哥,你提六弟作甚?他又不在。”
朱棣、朱橚与朱棡餐桌之上嬉笑打闹,与一旁静默进食的朱标大相径庭。
“闹腾什么?热腾腾的饭菜还堵不住你们的嘴?”
“瞧瞧你们,浑身脏兮兮的,哪里还有亲王的气派?”朱元璋忍无可忍,厉声喝斥。
“父皇,这不关我们的事,是方先生让我们烧草木灰和贝壳施肥才搞成这样的。”
“是啊父皇,我们这也是为大明江山添砖加瓦!”
“父皇偏心,老五也一身尘土,你咋不说他呢?”
三人辩解道。
“住嘴!你们这些孽障,再顶嘴就家法处置!”朱元璋瞪了三人一眼,转头问方易贤:“方小子,你刚才提到的红红绿绿是何意思?”
“陛下问的是后世的农耕民谣。”方易贤笑道,“缺啥少啥需细看,氨黄红磷钾褐斑。
钾增抗倒磷抗旱,枝叶枯黄缘缺氮。
氮壮叶,磷壮果,钾肥能让根茎粗。”
这是何意?
朱元璋满脸困惑,字都认识,但凑一块儿就不懂了。!精*武¨晓\说¨罔_ ~更^芯·罪.哙?
他看向李善长,对方也是一脸疑惑。
“能否为孤讲解一下这句民谣?”太子朱标出声解围。
“殿下,庄稼长势取决于土地肥力。”方易贤解释道。
“肥力就像我们的饮食。
吃得饱,庄稼就茁壮;吃不饱,庄稼就萎靡。”
“但肥力并非一成不变,需及时补充,否则沃土也会变贫瘠。”
“这些还用你说?你就讲讲那红红绿绿的是什么。”朱元璋不耐烦地打断。
出身贫寒的朱元璋,自然明白“田地有好坏,需施肥滋养”的道理。
“后世学者认为,肥力主要指氨、磷、钾三种元素。
施肥需对症,否则适得其反。”
“哦?施肥还有这等门道?”
此言一出,不仅朱元璋来了兴趣,连朱棡也好奇地凑上前来,欲解开这“蛋鳞甲”之谜。
“氮、磷、钾三种肥料各有其效。”
“氮肥助叶,磷肥壮果,钾肥抗倒伏,风大不易折。”
“但这三种肥料不可滥用。
钾肥多,庄稼心易烂;磷肥多,庄稼熟得慢;氮肥多,则只长叶不长果。”
见朱元璋与朱橚兴致勃勃,方易贤也认真讲解。
“先生,你说的蛋肥、鳞肥、甲肥到底是什么?哪里能找到?”
方易贤说完,周王一脸茫然,真正种地的朱元璋也是不明所以。
“氨磷钾是元素,理解不易。
但在大明,它们随处可见。”
“草木灰富含钾肥,骨头、贝壳、鱼鳞及鸟粪中含磷肥多,人畜尿则氮肥丰富。”
方易贤举例说明,不涉化学原理。
“原来如此!”
朱元璋猛然一拍大腿:“我懂了!为何老农总爱在风中撒草木灰以防倒伏,又为何鸡鸭鹅常踏之田收成更佳,原是粪便富含磷肥!氮肥嘛,还未试过。
得在宫里辟两亩地,亲自验证下。”
朱元璋兴致勃勃,而同桌的朱标与朱棣等人面露尴尬。
“爹,您能不能……”
“吃饭时别聊这些,行不?”
“贝壳、鱼鳞、牲畜骨,哪那么好找?”“江南或许不缺,北方呢?”
朱元璋不理会诸子,继续与方易贤热议农家肥。?白\马′书.院~ ^追^蕞^歆_蟑/截\
“陛下言之有理!但我知有一物,遍地都是,氨磷钾俱全,极适合肥田。”
“哦?快说说!明日我就派人去收集。”
闻有此宝,朱元璋颇为激动。
田地产量悬殊,皆因土质。
大明上田少,下田多,且上田肥力逐年下降。
若能让虾田转优,增产多少?此刻,朱标、李善长也聚精会神。
方易贤笑道:“‘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陛下可知?”
“大粪嘛,谁不知?种田人都懂,金山银山不如粪山。
大粪就是黄金汁,越多越好!”
朱棣闻言,小米粥喷出。
望着父皇与金黄小米粥,胃里翻腾。
父皇故意的!报复我!天子怎如此小气!朱棣忙饮酒压惊。
朱樉、朱棡也被恶心到,举杯解愁。
“陛下有理,但物极必反。
单纯粪便易致肥力过剩,伤苗。
需桔梗、杂草或落叶与粪便、水按十比三比二混合,发酵一月,肥力最佳。”方易贤提醒。
“大粪还要发酵?不是酿酒吗?”朱元璋疑惑。
他当年种田,老农可没教这些。
朱棣、朱樉、朱棡刚喝的酒也喷出,不顾失仪,掩嘴而出。
“别怕。”
“别管他们,方卿继续。”朱元璋摆手。
此刻,三子在洪武帝心中,远不如眼前之事。
“发酵有两用,一是高温杀菌,二是加速有机质腐烂,提升肥力。
前者七至十日,后者二十多天。
时间紧,可只用高温杀菌。”方易贤解释。
谈及农事,方易贤详尽回答。
“堆肥学问真大。”李善长感叹,“方小友能否写下来,供人学习?”
作为大明后勤首官,李善长深知粮食之重,对这简易高效的堆肥法颇感兴趣,细问详情。
“当然。
我口述,你记。”
方易贤颔首,倾其所有传授堆肥之术。
此术源自战国末年,至宋己广布华夏,然古法粗疏,既损肥力,又易致疾。
方易贤之术克此二弊,实为大明农耕一大进展!“绝佳!有此术,大明来年丰收可期!”朱元璋手持李善长抄录的堆肥之法,笑容满面。
玉米、土豆、红薯虽能增产,但推广不易。
农夫持重,对新作物心存疑虑,必先小试,验其高产,而后广植。
加之消息传递迟缓,三五年间,此三物难成大明主流。
堆肥则不然,各地技法虽有微异,但本质相通,农夫皆知其利。
今只需微调,推行无阻。
加之土豆、红薯、玉米,大明必将繁荣无比!
汤和忽问:“推广此术,粪源不足奈何?”
李善长笑答:“金陵二十五万户,人口七十五万,其排泄物足供应天府肥料。
金陵如此,他州县亦然?”他捋须而笑,目光炯炯。
“不错!卫所军士之排泄物亦不可忽!”汤和受启,念及军士。
“无论自用或赠农,皆不可弃!”朱元璋亦道,“朕当设二职,一管民,一管军,专职集粪,推肥。”
众人赞同,笑声连连。
方易贤所献高产作物,五位皇子试食后呕吐不止,而陛下与韩国公、信国公则安然。
其余宾客尽兴而归,唯五子精神萎靡。
朱元璋欲归宫,方易贤忽现。
今日方易贤既献作物,又出良策,令朱元璋刮目相看,前嫌尽释。
见方易贤拦路,朱元璋笑问:“方卿,还有何事?”
方易贤点头:“陛下英明!可还记得赔缸之钱?”
“当然记得!不是己付你十万贯了吗?”朱元璋反问。
方易贤此举何意?莫非仍嫌不足?
你莫要贪心过度!十万贯足以换取无数缸了!
若再要黄金,便是贪得无厌。
“陛下!按大明法律,一贯宝钞可换铜钱千枚或白银一两,西贯宝钞可换黄金一两。”
“我不要宝钞,只想要黄金白银、铜钱,或是耕地也行!实在不行,等价的布匹丝绸、粮食瓷器也可以。”
“陛下若资金紧张,我方易贤愿意接受一成的折扣,只希望能将那十万贯宝钞换成金银铜钱或实物土地。”方易贤这话让朱元璋感到意外,他不仅没要求更多补偿,反而主动提出让利。
朱元璋听后,心生不满!他早知道方易贤对大明宝钞不以为然,但没料到他会表现得如此首接。
朕刚赐你十万贯宝钞,你就要还?朕这皇帝的威严何在!
自北宋以来,华夏北方多次被异族侵占。
到蒙元时期,整个中原都遭受其铁蹄践踏,许多汉人,特别是北方人,习性己与异族无异。
为复兴华夏,大明官员都持纠正过度偏向的态度,对蒙元旧制避之唯恐不及。
蒙元所行的元宝交钞,被视为异端,不可用。
然而朱元璋却看重其便于携带和流通的优点,力排众议,将其保留。
加之李善长考证,蒙元元宝交钞源自大宋交子,于是以大明宝钞之名重新流通于世。
事实证明,朱元璋眼光独到。
大明宝钞确实如他所愿,方便了民间交易,促进了市场繁荣,这是朱元璋引以为傲的事。
而今方易贤竟对宝钞如此轻视,岂不是在侮辱朕这个皇帝?
“方小子,大明宝钞乃朝廷发行,是我大明立国之本,怎么到你这儿就诸多挑剔?你莫非对朕有所不满?”
“陛下误会了!我并无不满。
我只是担忧宝钞会贬值。”
见朱元璋怒视自己,方易贤连忙解释。
“贬值?什么意思?”
“方小子,你别说些朕听不懂的话!”
朱元璋望向李善长,见他亦紧皱眉头,显然也不知道“贬值”是什么意思。
“贬值,简单地说,就是钱不值钱了。
宝钞贬值,就是钱变得不值钱了。”
“哈哈!笑话!我大明宝钞岂能不值钱?如果不值钱,朕岂敢用它来支付百官的俸禄?”
“方小友,钱就是钱,怎么会有贬值一说?”
“方老弟,你这话太离谱了!我老汤虽然爱吹牛,也不敢像你这样夸大其词!如果钱不值钱了,那还有什么值钱?”
这话一出,众人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