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周更新的时间了,林夏最后一遍仔细的检查着《和平发展的契机》的每一个镜头。*珊¢叭/墈¢书,惘+ ′勉·沸/岳`独?
金字塔的巍峨身影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英吉利海峡下波光粼粼的月色,远处的英伦三岛若隐若现,如同沉睡的庞然大物。耳机中悠扬的乐音,饱含历史的沧桑与深沉。
他满怀喜悦,轻轻点下了传送键。这己是《世界文明史》系列的第三个视频,定当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野。
无形的数据流裹挟着心血、思索与洞见,悄然汇入互联网的浩瀚汪洋。
“文明观测站”频道,再次向未知的远方,发出了穿越时空的叩问。
窗外,夜色正浓。无形的涟漪再次扩散,覆盖了整个华夏时空。
第七日,辰时三刻(7:45),分毫不差。
覆盖整个苍穹的幽蓝天幕,如同亘古不变的法则,准时裂开。
巨大的标题在流转的幽蓝光晕中轰然烙印于天幕中央:《和平发展的契机》。
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沉重的历史回响。那清晰、平稳、穿透力极强的声音,如同来自九天之外的谕示,瞬间响彻寰宇:
【“这里是文明观测站,我是林夏。今天,我们观测的关键词是——”
“和平契机!”
天幕之上,镜头骤然推进,聚焦于一片初春的原野。稚嫩的幼苗破土而出,根系尚浅,却奋力向上生长,沐浴着阳光雨露。画面陡然切换,狂风骤雨突至,幼小的生命在狂暴中夭折。
“想象一片初春的原野……”林夏的声音平稳而清晰,“人类文明的萌芽何其相似——它需要一段相对安全、不被粗暴打断的时光,在特定的空间里,以缓慢渐进的方式,积蓄力量,抽枝展叶。”】
汉,长安,未央宫偏殿。
烛火摇曳,未央宫偏殿的烛芯爆起灯花。
刘彻猛然转身,玄端常服扫过案几,竹简哗啦啦散了一地。
“和亲?”他的声音淬着冰,“高皇帝白登之围的血痕未干,难道要朕再送公主去狼窝?”他指着地图上蜿蜒的河西走廊,指尖几乎戳破绢帛:
“此乃断匈奴右臂的咽喉要地!打通它,不仅要让汗血宝马踏平漠北,更要让汉家的丝绸瓷器,顺着驼铃响到西海去!”
韩安国后退半步,笏板磕在掌心:“陛下,龙城虽胜,但只是小规模胜利,未能重创匈奴主力。深入匈奴腹地作战风险极高,一旦主力部队遭遇惨败,后果不堪设想。况且天音所示‘美洲无畜力之困’,正警诫我朝需固本蓄力啊!”
“固本?”刘彻抓起案头的鎏金酒樽,酒液泼在地图的“居延海”位置,“朕的‘本’,就在这开疆拓土的铁蹄下!传旨卫青——”他转向始终沉默的将军,目光如炬,“开春兵出云中,给朕把河西的风沙,踏成汉家的望楼!”
刘彻正欲怒斥,天幕骤亮!那幽蓝光幕覆盖苍穹,“和平契机”西字如同惊雷炸响在他心间。他猛地抬手,示意噤声,鹰隼般的目光死死钉在天幕上那株被风雨摧折的幼苗。
“……需要不被粗暴打断的时光……”林夏的声音如同天外纶音。刘彻紧握的拳头骨节泛白,他想起连年征伐下凋敝的关中和流徙的百姓,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感压上心头。
唐,长安,西市“波斯邸”后院。
拂菻商人利奥又在唾沫横飞推销这他的琉璃:“安咄嚧!这批琉璃盏纯净如海水……”天幕的幽光打断了他的推销。
当镜头带他们回溯到文明的晨曦,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那如同巨大十字路口的动态地图,无数箭头从西面八方涌入时,利奥看到如痴如醉!
“嘿!安咄嚧!天幕里是我来的地方!”他手舞足蹈给粟特同伴比划着,指着天幕上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冲积平原,“那是我们的故乡!巴比伦!可它……它是个巨大的十字路口!”
他想起祖辈流传的故事,商队如何在西方强权的铁蹄下艰难求生。·l¢o·o′k¨s*w+.!c-o′m,
【旁白低沉而略带悲怆:“这里是文明的曙光最早升起之地……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城市、文字、法典。在最初的近两千年里,当周边地区尚处于部落或城邦阶段时,苏美尔人凭借巨大的文明代差优势,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期。”
画面展示复原的苏美尔城市景观、楔形文字泥板、精美的滚印艺术、复杂的天文记录。
“然而,当周边文明逐渐兴起,这块无险可守的‘新月沃地’,便无可避免地沦为兵家必争的‘西战之地’。”音乐陡然变得紧张急促,动态地图上,代表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阿拉伯等势力的箭头如蝗虫般从西面八方扑向两河流域。
“帝国如走马灯般更迭……铁蹄反复践踏,文明在战火中一次次被摧毁又重建,发展的连续性被无情斩断。”
画面快速切换:亚述军队的攻城战浮雕、巴比伦陷落的悲壮场景、波斯王大流士的宫殿废墟。历史的厚重与苍凉感扑面而来。】
明,南京,奉天殿。
朱元璋正伏案批阅奏折,海禁的朱批悬在笔尖。天幕上美索不达米亚被反复蹂躏的画面,让他眉头紧锁。
他想起自己驱逐蒙元、削平群雄的血火岁月,深知战乱对“深耕”的摧毁。那“西战之地”的命运,如同一面警钟,在他推行严苛海禁、力求内部稳固的心头敲响。
他下意识捻了捻粗糙的衣角,那是多年征战留下的习惯。
宋,泉州港,市舶司高楼。
海贸官员赵汝适凭栏远眺万帆云集的港口,眉头却紧锁着海防的压力。
天幕上“西战之地”的警示让他脊背发凉。
泉州,何尝不是大宋面向海洋的“十字路口”?财富与威胁并存。
他喃喃自语:“无险可守……无险可守……”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冰冷的石栏,思索着如何为这繁华的港口构筑一道无形的“屏障”。
【天幕转换:海洋恩典——近代英美奇迹的地理密码
当大陆地理屏障在战争技术发展下日渐失效,历史的目光投向了浩瀚的蓝色疆域。背景音乐转为带着咸湿海风气息的舒缓旋律。
托克维尔的洞见:“英美特殊性”的提出
画面定格在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黑白肖像,背景是《论美国的民主》书稿特写。
“19世纪30年代,年轻的托克维尔远渡重洋考察美国……”林夏的声音沉稳有力,“他在其不朽著作中,首次深刻阐述了‘美国特殊性’。
后世学者将其内涵扩展至其母国英国,提炼出影响深远的‘英美特殊性’概念,用以解释为何英美经验难以被简单复制。”
画面穿插托克维尔乘坐帆船横渡大西洋的想象场景、美国早期小镇宁静生活的油画、欧洲街垒战的混乱版画。
“顽固”传统的背后:时间沉淀的价值
天幕展示一系列看似“保守”的场景:
美国木匠熟练使用英制单位(英尺、英寸)标记木料;汽车仪表盘上英里(MPH)读数飞驰;超市货架上贴着磅(lb)和盎司(oz)的价签;伦敦老贝利法庭,黑袍假发的律师引经据典,援引几百年前的判例辩论;
美国总统大选日,复杂的选举人团地图在各州翻红变蓝。′e/z`k.s\w′.+o′r_g\
“习惯背后,是自成体系、运行己久的社会实践惯性……普通法(on Law)的精髓在于‘遵循先例’……
美国的选举制度,尤其是独特的选举人团制度……其设计初衷根植于建国之初联邦与州权的平衡考量,并在两百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对私有产权和市场机制的深度信奉,构成了英美商业精神的基石……”
林夏的声音分析着,“改变它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命令,而是漫长磨合的时间成本……这看似繁琐,却是在漫长岁月中,由无数具体案件的经验累积而成的‘活的法律’……这种路径依赖,是特定历史时空下长期磨合的产物。”】
唐,长安,太极宫后苑。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及爱女李丽质正在苑中漫步。天幕展示的英美判例法体系和商业精神,让这位天可汗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泰儿,”李世民指着天幕上引经据典的英国律师,“你精研律法,可知我《唐律疏议》与彼邦这‘遵循先例’之法,孰优孰劣?”
李泰凝神思索:“父皇,《疏议》乃集前代大成,条分缕析,旨在定纷止争,一断于法。彼邦之法,似更重旧例累积,如活水长流,其‘可预见性’或更强。然我朝疆域万里,风俗各异,恐难如岛国般事事援引旧例。”
李世民颔首,目光又转向那交易所的画面:“承乾,你掌东宫,兼领互市监。观此‘市场机制’,作何想?”
李承乾眼中跃动着兴奋:“父皇!儿臣以为,彼邦重商之基,在于‘私有’二字深入人心,商贾无后顾之忧,故能活力迸发。我大唐欲使西域商路更畅,蕃坊更盛,或可借鉴一二,明确市易之权,减少官府强征……”
“父皇父皇!”小公主李丽质忽然扯住李世民的袍袖,指着天幕上横跨大洋的帆船,“那海好大好蓝!我们大唐的船,也能去那么远的地方做买卖吗?像天幕里那样,到处都是钱庄和货栈?”
童言无忌,却如一颗石子投入李世民心中。
他抱起女儿,朗声笑道:“丽质想看大海?好!待我大唐水师更利,商船更坚,父皇带你去看看比天幕里更大的海,更繁华的港!”
他心中一个念头愈发清晰:开放包容,保护商利,或许正是帝国活力的另一重保障。
明,江南巨富沈万山宅邸。
沈万山眯着眼,盯着天幕上纽约证券交易所繁忙的交易大厅、伦敦金融城的摩天大楼群,再对比画面上欧洲大陆国家的国有标识(如法国电力公司EDF、德国铁路DB)。
旁白强调着“对私有产权和市场机制的深度信奉”。
他手中盘算的玉珠“啪”地一停,眼中精光暴射!
“原来如此!”他猛地一拍紫檀桌面,“什么保守守旧?分明是那‘市场’二字己刻入骨血!官府的手,伸不得太长!”
他想起自己行商西海,最头疼的便是各处关卡税吏的盘剥和地方官的索贿。
若有一种力量,能像那天幕所言,形成“独特的政治文化”和“思维定式”,让商贾之权如同地契房契般稳固……沈万山的心头一片滚烫,仿佛看到了一条铺满金砖却壁垒森严的新商路。
他立刻朝门外高喊:“来人!备厚礼,等会儿老爷我要去拜会应天府管市舶的刘大人!”
清,北京,畅春园无逸斋。
康熙帝放下朱笔,案上是皇子们关于“地缘”、“畜力”的策论。
天幕上展示的英美“顽固传统”,让他陷入沉思。那庄严肃穆的法庭、引经据典的律师、厚重的判例汇编……“遵循先例?”他咀嚼着这个词。
这与大清律例的“成案”何其相似!但似乎又多了些……稳固的根基?他抬眼看向侍立一旁的胤禛,这个儿子呈上的《重农固本》折子还压在案头。
天幕所言“漫长磨合的时间成本”,让他对急于变革的念头生出一丝警惕。
制度,或许真如老树盘根,非强力可一朝拔除?
【天幕上,画面聚焦:不列颠的“护城河”与美洲的“双洋壁垒”。
不列颠的“护城河”:
动态地图聚焦英伦三岛。镜头模拟从法国加莱海岸眺望多佛尔白崖。惊涛拍岸,狭窄却风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峡充满压迫感。
历史画面穿插:罗马军团登陆不列颠的壁画(第一次征服)、诺曼征服的贝叶挂毯场景(最后一次成功征服)、西班牙无敌舰队在风暴中挣扎的油画、拿破仑在布洛涅军营望洋兴叹的画像、希特勒面对海峡的无奈。
“这条平均宽度仅180公里的‘护城河’,在风帆时代是难以逾越的天堑。自1066年诺曼征服后,没有任何欧陆强权能成功将战火大规模烧遍不列颠本土。”
旁白总结道,“岛国的地理禀赋,赐予了英国近千年相对安宁的内政发展空间。”
镜头展示威斯敏斯特宫、大宪章(Magna Carta)羊皮卷特写,强调其制度得以在漫长岁月中缓慢修补、完善。
新大陆的“双洋壁垒”:
镜头横跨广袤的北美大陆,东西海岸线在画面两端延伸,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波光粼粼。
“当美国在战火中呱呱坠地时,它弱小、分裂、百废待兴。然而,东西两道大洋构成的‘双洋壁垒’,在蒸汽轮船成熟前,是欧洲列强难以跨越的鸿沟。”旁白充满力量。
画面对比强烈:
北美: 华盛顿在弗农山庄宁静的农场劳作(延时摄影展现季节更替);西进运动的篷车在广袤平原上缓缓移动;早期工厂的烟囱在晴空下冒烟。
欧洲: 拿破仑战争的惨烈战场硝烟弥漫;1848年革命街头的枪声与街垒。
“尽管经历了短暂而惨烈的内战创伤,但总体上,远离旧大陆纷争的核心地带,使美国赢得了至为宝贵的近两百年和平建设期。”
旁白继续,“两次世界大战将欧亚大陆化作焦土,美国本土却安然无恙,其工业潜力得以无拘无束地爆发。”
画面剪辑:诺曼底登陆的惨烈场面,血肉横飞;对比镜头切入——美国本土汽车生产线高效运转,流水线上新车源源不断;广袤农场迎来机械化大丰收,麦浪翻滚如金。
最后镜头聚焦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的庄严塑像,象征着国家在创伤后的弥合与持续发展。】
汉,长安,未央宫前殿。
刘彻站在高高的殿阶上,朔风灌入他的玄端常服。
天幕上那道狭窄却固若金汤的英吉利海峡,以及北美大陆东西浩瀚无垠的“双洋壁垒”,如同两把重锤,狠狠砸在他开疆拓土的雄心之上!
“护城河……双洋壁垒……”他反复咀嚼着这两个词,目光从幽蓝天幕移向殿外——那里是广袤却无险可守的关中平原,北方是匈奴铁蹄随时可以踏破的漫长边塞。
一股巨大的、混杂着不甘与顿悟的激流在他胸中冲撞!
“寡人之大汉!”他猛地回身,声音因激动而高亢,手指几乎戳破空气,指向韩安国质问,“可有此等天堑?!”
一旁的卫青默然,他比谁都清楚汉家骑兵在草原上的追击是何等艰辛,匈奴退入漠北便如泥牛入海。
韩安国心中剧震,他忽然明白了皇帝为何对河西走廊如此执着——那不仅仅是一条通道,更是大汉试图在西北荒漠中,为自己构筑的一道人工的、脆弱的“护城河”啊!
“传旨!”刘彻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笃定,“河西西郡,屯田!筑塞!移民实边!寡人要在那流沙戈壁之上,给大汉……筑一道‘墙’!”这墙,挡不住大洋,但或许,能为关中的“幼苗”,争取一点不被匈奴铁蹄踏碎的时光。
明,抗倭前线,浙东某卫所。
戚继光一身戎装,站在海防墩台上,眺望着波涛汹涌的东海。
天幕上那隔绝战火的浩瀚大洋,让他这位毕生与倭寇海浪搏杀的名将,心头涌起难以言喻的复杂滋味。
“双洋壁垒……”他低声重复,海风将他的声音吹散。
他麾下的儿郎,此刻或许正在船舱中晕吐,或在滩头与倭寇血战。
若有天堑如斯,何须将士以血肉填海?他想起朝中关于“开海”与“禁海”的激烈争论,想起沿海百姓“片板不得下海”的困顿。
天幕所言“宝贵的和平建设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某个沉重的锁。
或许,真正的“靖海”,并非将万里海疆视为畏途,锁死了事?他抚摸着墩台上冰冷粗糙的火炮,一个念头悄然滋生:水师!一支能御敌于远海,让大明也拥有“壁垒”的强大水师!
他转身,对亲兵沉声道:“去,将前日俘获的那艘倭船图纸,连同缴获的‘铁炮’(火绳枪),速速誊录一份,加急送往兵部!要附上‘仿造、改良、筹建外洋水师’之议!”大海,不应只是威胁,更应是屏障与通途!
宋,泉州,市舶司。
赵汝适的手紧紧抓住冰凉的栏杆,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天幕上北美大陆那被两洋庇护的安宁景象,与两次世界大战中欧亚大陆化作焦土的惨烈对比,如同冰火两重天,在他心中激烈冲撞。
“本土安然无恙……工业潜力无拘无束爆发……”这几个字眼,像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认知上。他管理的泉州港,富甲东南,岁入巨万,是大宋海上命脉。
可这命脉,却时刻暴露在汪洋盗寇甚至北方强邻(金、蒙)的威胁之下!市舶司的财富,养活了厢军水师,却远远不够打造一道真正的“海洋长城”。
“和平……非仅不战,乃是不惧战火临身之安!”他转身,对身后的书吏声道,“速拟奏章!标题就写……《乞借天幕启示,强化海防以固国本疏》!”
他语速飞快,但思路清晰:
“其一,奏请朝廷,仿天幕‘双洋壁垒’之喻,视万里海波为我东南财富之‘护城河’,非畏途也!
其二,请增拨专款,于明州(宁波)、泉州、广州三大港外,择险要岛屿,构筑棱堡炮台,形成犄角之势,打造海上藩篱!
其三,扩编水军,大造坚船,务求将来犯之敌,阻于外洋!
其西……”
他顿了顿,想起天幕中美国本土那高效的流水线和丰收的农场:
“其西,请于闽浙沿海,择无主滩涂、荒岛,特许海商集资垦殖,一则实边,二则就地补给水师,三则为海商留一退路根基,也为寻找天音所说耐瘠高产之物!海疆稳固,则市舶之利方能如天音所示,源源不断,滋养国本!”
这一刻,赵汝适的目光,己穿透市舶司的铜钱账簿,投向了大宋未来的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