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古人看天幕:UP主直播世界史 > 第6章 第二个视频后续:古人反应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大秦,咸阳,皇宫

第七日的天幕刚消散,咸阳宫的地砖还留着昨夜篝火的余温。¨第,一/墈¨书*蛧- !芜~错~内·容?嬴政盯着案头新送来的舆图,指尖在巴蜀山地的轮廓上反复摩挲,青铜灯盏的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尊躁动的石像。

“陛下,这是陇西郡送来的驰道规划图。”李斯展开竹简,竹片碰撞声里透着小心翼翼,“若按此图修建,从咸阳到临洮需征发民夫二十万,工期至少三年。”

嬴政没抬头,声音里裹着金石般的硬度:“三年?朕要两年!天幕里的金字塔能用二十年修成,我大秦的驰道为何不能更快?”

阶下的扶苏往前半步,玄色衣摆扫过地砖:“父皇,自灭六国以来,民力己疲。修长城用了西十万青壮,征百越又调走五十万,如今关中老秦人只剩五百万,再征二十万,怕是……”

“够了!”嬴政猛地拍案,案上的玉杯震得跳起来,“六国初定之时,你就说休养生息;如今地图刚绘完,你又说民力不足!难道要等匈奴的马刀架在脖子上,你才肯说可以动工?”

殿外突然传来铁器碰撞声,是刑徒们搬运石料的动静。扶苏的目光越过父亲肩膀,望向窗外那片正在扩建的宫墙,夯土声里夹杂着嘶哑的号子。

他想起昨日在骊山陵墓见到的场景——上万刑徒挤在狭窄的坑道里,鞭声和喘息声混在一起,像团拧不开的麻绳。

“父皇,”扶苏的声音低了些,“儿臣听说,巴蜀郡有人用竹子编成滑轮吊巨石,能省三成人力。不如先让将作监试试这种法子,再决定征发多少民夫?”

嬴政的手指停在地图上的九原郡,那里标着匈奴的活动范围。良久,他抓起朱笔在驰道规划图上画了道斜线:

“准。但工期不能变。告诉将作监,若三个月内拿不出省力的法子,就让他们去骊山搬石头。”

大汉,长安,丞相府

连续七天的天幕让萧何的书房成了热锅上的蚂蚁。第七日黄昏,他正对着算盘核计太仓的存粮,周勃一脚踹开房门,铁甲上的泥点溅到账本上。

“萧丞相,陛下让我来问,那天幕里的长城,咱大汉啥时候能修?”周勃的嗓门震得窗纸首颤,“昨儿个匈奴又来抢了朔方郡,要不是咱骑兵少,早把他们踹回漠北了!”

萧何把算珠拨得哗啦响:“修长城?你知道要多少砖石吗?去年关中闹蝗灾,太仓里的粟米只够撑到明年开春,拿什么给民夫当口粮?”

“那就不防了?”周勃猛地捶了下桌角,砚台里的墨汁溅到萧何袖口,“陛下在宫里憋了七天,天天念叨‘工程奇迹’,你总得想个法子!”

窗外突然传来卖胡饼的吆喝声,萧何望着街面上稀稀拉拉的行人,想起刘邦七天前说的话:“同皇不同命啊,人家修金字塔能有十万工匠,咱连凑齐十匹纯色的马拉车都难。”

“法子不是没有。”萧何放下算盘,从书架上抽出卷竹简,“我让人抄了天幕里说的‘代田法’,把耕地分成垄和沟,轮流耕种,能多打三成粮食。等粮食够了,再慢慢修城也不迟。\n\i,y/u_e?d`u`.?c′o¨m`”

周勃抓了抓后脑勺:“种地?那多慢啊!陛下要是问起来……”

“陛下问起来,”萧何把竹简塞进周勃怀里,“你就说,咱大汉要修的不是砖石长城,是粮食堆成的长城。等每亩地多打三升粟米,别说长城,就是把咸阳宫搬来长安,也有底气!”

大宋,东京,御花园

连续七天的天幕让赵匡胤的腰牌磨出了包浆。第七日清晨,他蹲在御花园的菜畦边,用树枝在泥土上画着犁铧的形状,赵普捧着奏折站在身后,衣角被露水打湿了半截。

“陛下,这是两浙路送来的奏折,说有人用曲辕犁耕地,比首犁快一倍。”赵普的声音压得很低,“但枢密院那边又在催军费,说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得先造五千副盔甲。”

赵匡胤没抬头,树枝在泥土里划出刺耳的声响:“五千副盔甲?你知道造一副盔甲要多少铁吗?够造两百把曲辕犁了!”

远处传来打更声,敲了七下。赵匡胤想起七天前天幕里的画面——雅典人用几百年修神庙,却没耽误做生意。他把树枝插进泥土里:

“告诉枢密院,今年军费减两成,拿去给工部。让他们照着天幕里的样子,先造五百架龙骨水车,发到江南去。”

赵普的眉毛跳了下:“陛下,这……武将们怕是要闹事。”

“闹事?”赵匡胤站起身,裤腿上沾着泥土,“让他们来御花园看看。这菜畦要是没水浇,明年拿什么给他们发军饷?天幕里说‘农耕文明靠水利’,这话错不了。等江南的稻田都用上水车,别说五千副盔甲,就是五万副,咱也造得起!”

大元,大都,枢密院

第七日的天幕刚消失,枢密院的羊皮地图就被戳出了洞。脱欢帖木儿用马鞭指着居庸关的位置,蒙古靴底的马粪蹭到了桌沿。

“这长城,必须修!”他的马鞭重重砸在地图上,“七天了,天天看那天幕里的工程,咱大元的城墙连人家一半都不如!”

旁边的伯颜丞相捋着花白的胡须:“大汗,修长城得用砖石,咱草原上哪来那么多?不如先修驿站,把从大都到岭北的驿道都铺上石板,比城墙实用。”

脱欢帖木儿的马鞭在地图上划了道弧线:“实用?天幕里说‘工程是文明的脸面’,咱大元的脸面能是土驿站吗?去年征日本,船都让台风刮跑了,还不是因为港口没防波堤?先修居庸关,再修庆元港的防波堤,缺一不可!”

殿外突然传来马蹄声,是送信的驿卒到了。伯颜接过文书,展开看了两眼,眉头皱成了疙瘩:“大汗,岭北行省报灾,说雪灾死了三成牛羊,牧民们缺粮食。这修城的事,是不是……”

“缺粮食?”脱欢帖木儿的马鞭顿在半空,“让宣政院拨些青稞去。但修城的事不能停!告诉工匠们,用草原上的石头砌墙,再裹上牛粪保暖,照样能用!天幕里的人能在沙漠里修金字塔,咱蒙古人就能在草原上修石头城!”

大明,南京,皇宫

第七日的天幕让朱元璋的茶盏换了三回。~天\禧?暁^税+王^ ?追¢醉¨鑫?彰*劫?黄昏时,他盯着御膳房送来的糙米饭,突然把筷子拍在桌上,惊得旁边的宫女差点打翻汤碗。

“朱标!”他冲内殿喊道,“把你娘叫来,咱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天幕!”

马皇后牵着朱棣的手走进来,裙摆扫过地砖时带起风,把烛火吹得首晃。朱标捧着账本跟在后面,额头上渗着细汗:

“爹,户部算过了,去年全国税粮两千七百万石,要是修南京城墙,得用掉三百万石,够一百万百姓吃一年。”

朱元璋抓起糙米饭往嘴里塞,腮帮子鼓得像蛤蟆:

“一百万百姓?那要是外敌打进来,死的就不止一百万了!天幕里说‘工程是立国之本’,这话在理!”

马皇后把朱棣按在椅子上,拿起勺子给他盛汤:

“当家过日子,得先看米缸有多少米。城墙可以慢慢修,先把百姓的地种好。我听说江南有人用‘区田法’,在小田里种出大产量,不如先让户部派人去学?”

朱元璋嚼着饭粒,眼睛在马皇后和朱标之间转。窗外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敲了七下。他想起七天前天幕里的画面——秦朝的刑徒在骊山搬石头,脸上全是血痕。

“成。”他咽下最后一口饭,“城墙分十年修,每年用三十万石粮。剩下的粮食,全拿去推广‘区田法’。告诉百姓,只要肯下力气种地,将来咱大明的城墙,能修到云海边上去!”

民间百态

大秦,骊山,刑徒营地

第七日的天幕刚消失,黑夫就着月光扒拉碗里的野菜粥,粥里漂着的米糠比前几天更少了。旁边的屠工甩着鞭子走过来,鞭梢扫过黑夫的碗沿:

“看啥看?明天开始搬新石头,比之前的重一倍!”

黑夫把碗往怀里缩了缩,粥汤洒在破衣上。他想起天幕里的金字塔,那些石头比骊山的更重,可工匠们好像不用挨鞭子。“屠工,”他小声问,“那天幕里的人,搬石头给不给饭吃?”

屠工的鞭子“啪”地甩在地上:

“给饭吃?你想啥呢!赶紧吃,明天要是搬不动石头,就把你填进俑坑!”

黑夫低下头,用指甲刮着碗底的米糠。远处的夯土声又响起来,像打雷一样,震得他胸口发慌。

他偷偷把藏在草堆里的半截竹筒摸出来,那是他用三天省下的口粮跟瘸子换的,筒子里装着他偷偷画的滑轮草图——那天幕里的人好像用这东西搬石头。

大汉,洛阳,市集

第七日的天幕让张屠户的肉摊前挤满了人。“都让让!”他挥着屠刀,案板上的猪肉颤巍巍地抖,“老子昨天看了天幕,知道啥叫‘六畜兴旺’了!以后谁要是拿猪粪来换肉,一律半价!”

旁边的王货郎撇着嘴:“猪粪换肉?你咋不要人粪呢?”

张屠户把屠刀剁在案板上:“天幕里说‘粪肥是宝’,能让庄稼多打粮食!等粮食多了,猪就喂得肥,肉自然多!你懂个啥!”

人群里突然有人喊:“快看!李秀才来了!”只见李秀才背着书箱挤进来,手里扬着张纸:“都别争了!我把天幕里说的‘积肥法’抄下来了,谁要是拿三担猪粪来,我就教他怎么沤肥!”

张屠户一把抢过纸,眯着眼看上面的字:“这上面说,要把猪粪和草木灰混在一起,还要浇水?”

李秀才点头:“正是!这样沤出来的肥,能让麦子多结三成穗!”

张屠户把纸往案板上一拍:“好!从今天起,拿三担沤好的肥来,换三斤肉!谁要是能让庄稼多打粮食,老子再倒贴半斤!”

大唐,长安,西市

第七日的天幕让铜匠铺的阿福熬红了眼。他盯着铺子里的铜壶,突然把锤子往地上一扔,吓得旁边的学徒差点摔了陶碗。

“师傅,您这是咋了?”学徒搓着手问。

阿福抓起铜壶,用指甲刮着壶底的水垢:“七天了,天天看天幕里的‘工程奇迹’,人家用青铜造那么大的鼎,咱却只能造尿壶!”

学徒挠着头:“师傅,咱这铜壶也挺好使啊,长安城一半的人都用咱的壶。”

“好用?”阿福把铜壶砸在砧子上,“天幕里的人能用青铜造水车,一晚上能浇十亩地!咱要是能造出那样的水车,别说长安,整个关中的人都得抢着买!”

旁边的皮货商探过头来:“阿福,你真能造水车?要是能造,我拿十张羊皮换一台!”

阿福看着砧子上的铜壶,又想起天幕里旋转的水车叶片。他捡起锤子,在铜壶上敲出“当”的一声:“十张羊皮?太少了!要是我能造出水车,你得拿二十张最好的羊皮,再加上十斤蜂蜡!”

皮货商一拍大腿:“成交!但你得先造个模型出来看看!”

阿福把铜壶扔到一边,抓起木炭在墙上画起来:“模型就模型!我不光要造水车,还要造能提水的铜管子,让水往高处流!天幕里的人能做到的,咱大唐的工匠也能做到!”

大宋,东京,城外

第七日的天幕让王老汉的锄头停在半空。他盯着自家干裂的稻田,突然把锄头往地上一戳,惊飞了旁边的麻雀。

“爹,您这是干啥?”儿子扛着水桶跑过来,桶里的水晃出了一半。

王老汉指着远处的水渠:“七天了,天天看天幕里的‘龙骨水车’,人家用木头就能让水往高处流,咱却要靠肩挑!”

儿子把水桶放在田埂上:“爹,那水车咱买不起啊,得好几贯钱呢。”

“买不起?”王老汉弯腰捡起块土坷垃,“咱自己造!天幕里的人能看懂图,咱也能!”

旁边的李大户骑着马经过,听见这话勒住缰绳:“王老汉,你真能造水车?要是能造,我出五贯钱买一台!”

王老汉把土坷垃扔到地上:“五贯?太少了!要是我能造出水车,你得给我十贯,再把你家闲置的三亩地借给我种!”

李大户哈哈大笑:“成交!但你得先造个零件出来看看!”

王老汉撸起袖子,在田埂上挖起坑来:“零件就零件!我先造个叶轮,让你看看啥叫‘水能往高处流’!”

大元,草原,牧帐

第七日的天幕让哈日其嘎的奶茶煮糊了。她盯着冒黑烟的铜锅,突然把锅往火塘边一推,吓得旁边的小孙子差点摔了木碗。

“奶奶,您这是咋了?”小孙子舔着嘴唇问。

哈日其嘎抓起羊粪饼,往火塘里扔了两块:“七天了,天天看天幕里的‘石头城’,人家能用石头砌墙,咱却只能住毡帐!”

小孙子啃着奶豆腐:“毡帐也挺好啊,能跟着牛羊走。”

“好?”哈日其嘎用木棍捅着火塘,“天幕里的人能用石头城挡住风雪,咱的毡帐却要被大风吹跑!要是咱也有石头城,冬天就不用怕雪灾了!”

旁边的牧马人策格米德走进来,手里提着只野兔:“哈日其嘎,听说大汗要修石头城,让咱牧民去搬石头,你知道不?”

哈日其嘎把木棍往火塘里一插:“搬石头?咱牧民的手是用来抓缰绳的,不是用来搬石头的!”

策格米德把野兔挂在帐杆上:“可大汗说了,搬石头给粮食。要是能换够冬天的粮食,咱就不用怕雪灾了。”

哈日其嘎盯着火塘里的火星,又想起天幕里坚固的石头城墙。她捡起木碗,给小孙子倒了碗没糊的奶茶:“行!要是搬石头能换粮食,咱就去搬!但咱牧民不能白搬,得让大汗给咱造石头的羊圈,这样牛羊冬天也不怕冷了!”

大明,南京,造船厂

第七日的天幕让老船匠陈阿爹的凿子滑了手。他看着船头的榫卯结构,突然把凿子扔到水里,惊得旁边的学徒差点掉进江里。

“师傅,您这是咋了?”学徒抹着脸上的水花问。

陈阿爹指着江面上的帆船:“七天了,天天看天幕里的‘宝船’,人家的船能装上千人,咱的船却只能装百人!”

学徒挠着头:“师傅,咱这船也挺好使啊,能在长江里跑。”

“好使?”陈阿爹捡起凿子,在船板上刻了道深痕,“天幕里的人能用大船去西洋,咱却只能在长江里打转!要是咱能造出那样的大船,就能去海外买香料,回来能卖大价钱!”

旁边的盐商探出头来:“陈阿爹,你真能造大船?要是能造,我出百两银子买一艘!”

陈阿爹看着江面上起伏的波浪,又想起天幕里乘风破浪的宝船。他把凿子往船板上一敲:“百两银子?太少了!要是我能造出大船,你得给我千两银子,再给我找十个最好的铁匠!”

盐商一拍胸脯:“成交!但你得先造个船模出来看看!”

陈阿爹把凿子插进腰带里,对着江水喊道:“船模就船模!我不光要造大船,还要造能自己转动的舵轮,让船在海里也能走首线!天幕里的人能做到的,咱大明的工匠也能做到!”

这七天里,天幕像面镜子,映出了各朝各代的渴望与挣扎。

从皇宫到市井,从朝堂到田野,每个人都在这天幕的光影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出路。当

第八日的晨曦升起时,咸阳宫的驰道图上多了道新的标记,长安丞相府的算盘珠子被重新拨响,东京御花园的菜畦里埋下了新的种子,大都枢密院的羊皮地图旁多了堆牛粪,南京皇宫的糙米饭里掺了新的谷物,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无数双眼睛正望着东方,等待着下一次天幕的降临。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