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2 章
书院后山, 冬日寒风从枯树扫到硬土,吹过地面两个黑色人影,了无痕迹。
“公主, 您可还记得,这里曾经有什么?”老者双手搭在身后,望向前方枯黄的草地。
丹阳长公主蹲下身拨动草丛, 一圈圈木桩的痕迹映入眼帘,她伸出手按在坚硬的土地上,目露怀念。
“二十二根木桩,是我带人一根根打进土里的, 那时候我想着,学子们辛苦读书之馀也要顾及身体,要有个地方给她们活动,就算不打木桩, 也能借着机关玩耍, 松松筋骨。”
身后老者叹息一声,絮絮描述起春秋十分,学子们围绕木桩欢闹嬉戏,又有夏日在此比赛骑马, 冬日雪后以木桩为基,做雪雕的图景。
兰亭书院和大辉几乎同时建立,在长公主的推动下, 书院不仅请来了全国各地最好的夫子, 收受学子的方式也不拘一格——
只要是女子, 不论家庭背景, 不论长幼,婚嫁与否, 只要考核通过,都可以来兰亭书院学习。
一开始招生也不容易,前朝并不倡导女子读书,盛京城世家贵女都会请人到自家教育女儿,没有去书院的习惯,贫民女子更不懂为什么要读书。
但长公主忙于政务的同时,不忘亲自去书院讲学,或者遣人关照,逐渐掀起女子读书的热潮,兰亭书院也慢慢兴盛起来,盛京城甚至出现第二座,第三座女子书院。
直到那年长公主离开,前往北地......
老院长喟然一叹,语气里说不出的怅然:“这些年,来书院的学生越来越少,到今年,连夫子都没留下几个,是我辜负了公主。”
想到兰亭书院过往的辉煌,再看看这些年书院的艰难窘境,老院长的头垂得更低了。
忽然,他感觉肩上一沉。
长公主不知何时起了身,手轻轻拍拍着他的肩膀,像是在抚平他这些年的郁郁不得志。
“你做的很好了,老季。”
季院长微愣,眼眶瞬间就红了,他不好意思地背过身,又听公主温柔询问,如今书院还有哪些夫子。
季院长擦掉眼泪,转身回道:“教授书画的刘夫子上个月走了,教授棋艺的郝夫子也请了长假,幸好薛夫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会客厅。
“书院的夫子越来越少,我本是教经史的,如今还要顶替书画课,以书院如今的情况看,哪怕我与你明年成亲,这一年的功夫,也不够季院长找到合适的夫子,更何况如若成亲,中间又有多少需要操持的事情,更不要说婚后,我实在挪不出功夫。”
薛韶光眉头轻皱,掰着手指头给谢家兄妹算账。
“这......”谢冠华瞅瞅谢格如,不知道该说什么,谢格如也很是惊讶。
薛韶光的退亲理由,实在超出她的预料。
她本来猜测,薛韶光决绝退亲,是不满谢家故意拖延。你不娶,我还不嫁呢。
哪想到,人家是要忙事业,还是教育事业,这怎么劝?您别忙了,回家相夫教子吧。
谢格如是劝不出口的。
两兄妹一时面面相觑。
就在这时,门口一阵响动,一个中年汉子探头探脑的往屋里瞅,眼神最后定在了薛韶光身上。
“薛夫子,您在这儿呢,可让我好找啊。”
从出现以来,一直很平静的薛韶光,神色突然一顿。
“万老爷,你怎么来了?你家二姑娘好几天没来书院了,她身子可还好?。”
“就那样,就那样。”
那万老爷面向憨厚,但眼神透露着油滑世故。
他敷衍完薛韶光,对谢家兄妹点点头,又将手上提着的点心放到桌上。
包装点心的纸上写着大大的【荷】字。荷家点心铺是盛京城一家百年点心铺铺,味道不错,价格公道。
“一点心意,薛夫子尝尝。”
薛韶光的眉头皱的更紧了,她轻轻吸了口气,对那男子道。
“万老爷,你破费了。我这边还有客人,你有事我们等会儿再说?”
那人摆摆手,很客气,客气到有点害怕似的,急急道:“不用不用,宋夫子您忙您的,我过来就是和您说一声,我家二丫头过了春节,就不来书院了。”
薛韶光忙问是怎么回事,可是病情加重,若需要,她可以推荐好的大夫。那人却避开不答,糊弄几句话,就落荒而逃了。
只留下点心,和一脸麻木的薛韶光。
谢冠华不解:“这人好生奇怪,哪有对自己子女的夫子,如此无礼敷衍的。”
“我本以为至少能撑过春季,谁想他现在就要走。”薛韶光坐下来,浑身的力气都要被抽光了似的。
她打开点心袋子,取出里面的绿豆糕,分给谢格如和谢冠华。
自己也拿了一块,却只看不吃。
“万老爷是这荷家点心铺的掌柜,他往年春节前后,也会送些东西给书院,但从未送过自家的点心,说怕我们觉得是顺手送的,不诚心。今日却......只是可惜他家二姑娘了。”
万家二姑娘小时候没机会读书,只是跟着父亲在点心铺打杂,自学认得不少字。薛韶光有次去点心铺买绿豆糕,偶然发现她有算术的天分,就给她拉进了书院。
没想到,那姑娘不仅算数好,记性也好,成绩在书院数一数二。
那时候,万家老爷还是很乐意自己姑娘学点东西,和薛绍光这些官家子女有交情的,如今却变了态度。
谢格如不解,薛姑娘不等她问,就解释道,盛京城风气变化,原先各家贵女聚在一起会斗诗比画,赛马看戏,如今则只谈女德女训。
莫说去上女子书院读书,最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否则就是自轻自贱,不配为女。
贵族女子们之间流行女德,贫民女子也有样学样。所以最近兰亭书院,夫子们都回了家,学生们也一日比一日少。
这位万老爷已经是这个月第五个来给女儿退学的。如今兰亭书院,算上院长,只有三位夫子,和九个学生。
怕是很快就要关门大吉了。
谢格如想起满大街戴着幕蓠的女子,哪怕她今日出门,都犹豫了下要不要戴上帷帽,以免被有心人说嘴。
而谢冠华灵光一闪,问道:“虽然夫子少了,学子也少了,薛姑娘你的压力负担也随之减轻,不是正好?”
谢冠华美滋滋的,以为自己的婚姻大事迎刃而解,咬一口手上的绿豆糕,清香满口,正乐呵呢,突然感觉脖颈后一阵冷风。
嘴里的绿豆糕,突然就不香了。
谢格如没忍住,正在狂翻白眼。
你看人家薛姑娘像是会为此高兴的样子吗?
“薛姑娘,你以为这些女子家里为什么会急匆匆来退学?她们毕竟已经在兰亭书院多年,这时候走了,也无法抹去她们读过书的事实。”
薛韶光平淡道:“她们都到了婚嫁的年纪,早点走,可能还来得及洗清一身诗书礼仪,忘掉一脑子经史论语。”
谢格如忽略掉薛韶光话里隐藏的犀利和怨念,道:“有人读书无所求,有人读书有所求。这两者不应有高低。”
薛韶光冷然道:“我会尽力找到想读书的女孩,哪怕找不到,我也会坚持到书院最后一个学生离开。”
“薛姑娘,无所求的人,自然会去读书,有所求的人......”谢格如看着薛韶光坚毅,但有些暗淡的双眼,道:“满足她们所求就好。”
薛韶光微微侧头,看着这个比自己矮一点,还小好几岁的女孩,目露疑惑。
谢格如实用主义:“甭管她们是求高嫁,是求宠爱,先把人拉进来才是。”
谢冠华不支持:“二妹妹,你这太功利了,薛姑娘,你不用理她。”
薛韶光却没理谢冠华,拉着谢格如细细探讨起来。
门外,丹阳长公主侧耳倾听,和江弥如出一辙的双眼微微发亮。
【先把人拉进来才是】
屋内,谢格如并不知道门口还有贵客,正深入了解书院的情况。二人说着说着,谢格如忽然问道。
“薛姑娘,您说的这t新女德,可是宰相千金冯姑娘所作?”
薛韶光点点头。
原来,之前的《女德》历史悠久,虽然地位高,但实在无趣无用,很多人看过背过就束之高阁,而冯灵珊的《新女德》是在原来《女德》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并之寓言故事解说。
这样的方式,让她的《新女德》迅速传播,街边巷尾都有人讨论,谓之新奇,也赞冯灵珊有德有才,是女子楷模。
谢格如:呵呵,这不就是营销!
冯灵珊并不知道什么是营销,不过谢格如倒没冤枉她,她的确暗中打探到谢格如帮人公关营销的事例,受其啓发,想到了《新女德》。
不仅能包装自己,还能挽回冯家因为冯昭和萧家之事的颓势。
何乐而不为。
起初,她也只是试试水,没想到刚放进书坊,就大受好评,被很多人家才买回去。之后,冯灵珊越写越带劲,每日苦思女子德行发展。
“小姐,您歇歇吧,这都两个时辰了。”冯灵珊房内,她贴身丫鬟劝道。
埋头苦写的冯灵珊终于长舒一口气,放下纸笔,又复看一遍,越看眼睛越亮。
这回的本子,反响必胜之前!
她松松肩膀,示意丫鬟给自己揉揉。
“织儿,你说的那个点心铺的姑娘,可退学了?”
“退了的。”织儿小心给冯灵珊按摩,道:“他父亲今日就去书院退学了,我早上过去她家里,看她眼睛红彤彤的,还吵着要去上学呢。”
冯灵珊眼中闪过一抹狠厉:“她的出身,能识字已经是贪心,还要去书院,心里定是存着攀高枝儿的念头。早早断了,总好过今后被人指指点点。只有踏踏实实,守在家里孝顺父母,规规矩矩做个女子,日后才能嫁给匹配的男儿。她现在不过伤心几日,以后就知道你的好了。”
“是,她那丫头能懂什么。”织儿笑着捧场,又拿出一个精致的礼盒:“姑娘,这是宜春侯家大少爷给您送来的,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