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弃暗投明 > 171 武将两派针锋相对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以前曾经萌生过一个念头,想要趁着拓跋濬去世,趁机起兵,打北魏一个措手不及。

当然,刘子业很快就清醒过来,这一点根本就不现实,无法做到。

等于说,北魏拓跋濬死亡,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也做不到什么。

毕竟,以如今刘宋的朝廷实力,一切都还在起步准备的阶段,想要拥有绝对的优势,制衡北魏,远远不够。

但是,这并不妨碍刘子业庆祝敌人身死。

敌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快乐。

更何况,北魏的国君一旦驾崩,他们的朝局想要重新稳定下来,还要耗费一段时间。

新上位的,又是一个不喜欢总理朝政的拓跋弘。

这个结果,于刘子业而言,都大大有益。

既如此,他又怎么可能感到不高兴呢……

就算暂时对北魏做不了什么,但刘子业还是可以幸灾乐祸。

别说是刘子业了,朝廷中的大臣们一大清早,收到了这个消息,也都喜气洋洋的。

顶着晨阳前来上朝,所有人见了面,都是一副笑意盈盈的模样,殷切的互相拱手问候,气氛和乐融融。

朝廷之中,嫌少出现如此和谐的一幕。

这,都是拓跋濬的死讯带来的……

以前大臣们之间,可能各有各的矛盾,可是,对于北魏国君的死亡,却是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两国之间鼎立,互相对峙了几十年,可谓是血海深仇。

他们这些大臣,可没少活在北魏的阴影之下。

尤其是那些武将,在刘义隆时期,也是统领过大军,参与了几次北伐的。

可元嘉草草,几次北伐失利,这也成为了不少武将的心结。

对于北魏,那可是恨之入骨。

更别说,因为数次北伐草草收场,无法取得寸功,武将们还老是被文臣打压嘲讽,这个仇恨,自然也要由北魏来承担。

北魏方面发生动乱,爆发不稳,他们乐得看这场热闹……

最主要是,他们大宋自己这边的皇帝,已经登基将近满一年,政权稳定,英明神武,百姓安居乐业,朝纲清明,一派欣欣向荣之气。

而北魏那边,成熟稳定的国君驾崩,换上来的新君能力未知,朝廷注定要陷入一阵骚乱之中,发展停滞。

两厢对比之下,刘宋这边的官员们,自然志得意满,眉飞色舞。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北魏越糟糕,越倒霉,他们就越快乐。

更别说,他们的皇帝,要比北魏那边优秀得多。

那边新换上来的皇帝,也必然比不过他们的少年英主……

就是这么有自信!

于是乎,怀揣着激动澎湃的心情上朝,众人一看到刘子业,根本无法掩饰心中的激昂,忙不迭便朝他道贺了起来。

拓跋濬去世,皆大欢喜呀!

“陛下,既然北魏那边拓跋濬已死,我们这里是不是趁机做点什么,讨点儿便宜回来?”有大臣忍不住建议了起来。

刘子业瞥了一眼,顿时了然。

原来,是个武将。

那就十分合理了!

想必是对十几年前的北伐之战,耿耿于怀。

趁着如今国力上升,政权稳定,想要讨回颜面了。

只不过,还不等刘子业发话,耄耋之年的沈庆之便站了出来,断然反对。

“陛下,老臣以为不然。当年文帝最后一次北伐,老臣便已经十分反对了,只可惜,文帝当初并没有听老臣的建议,还是发动了战争。到最后,却是损兵折将,寸土未能收回,草草收场,成为我大宋的一块心病。

这一次,老臣还是同样的意见,认为绝不应该大动干戈,甚至我们连小动作都不能做,以免双方摩擦升级,造成不可挽回之势。”

刘子业闻言,深以为然。

刘义隆时期的最后一次北伐,为首的反对派,就是沈庆之。

为此,刘义隆还专门撤下了沈庆之,不让他参与,另派了其他人督战,统领大军。

结果,懂的都懂。

刘宋大军一败涂地,到最后只能灰溜溜的率领残军,撤了回来。

兵败就算了,军队刚一回来,又正好碰上了元凶两个反贼,弑君篡位。

刘义隆被杀,刘骏自江州起兵,讨伐刘邵和刘濬,整个刘宋的天下,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本就北伐受到了重挫的军队,再一次因为内乱,战力一再受损。

整个刘宋的国力,本来在刘义隆多年以来的精心治理之下,恢复了生产,却因为这次的祸乱,彻底斩断了国家上升的希望。

从此刘宋苟延残喘着,又被刘骏霍霍多年,再也没有了当年锐意上升的气息。

“沈公此言差矣。卑职并未建议陛下发动战事,只是,在边境城池,趁机给北魏一点颜色瞧瞧,未尝不可。”

刚才提出建议的大臣,立马反驳了回去。

随即,他看向了刘子业,朗声说道:“陛下,卑职绝不是那种鲁莽之人,一味只懂得发动战争。北魏的国力,自然是不可能因为拓跋濬的驾崩,就毫无希望了。

但他们的国君身死,军心必然大乱,我们可以趁机做些动作。就好像是伐大树一般,我们一次打不死北魏,那就可以多在周边发动小型斗争,一刀刀砍下去,持续放血,北魏迟早疲于奔命,忙于应付。”

这就是经典的伐大树理论。

刘子业听着,眉心忽然微微蹙起。

这个战略,怎么听起来有些熟悉。

这种持续性放血,后世貌似真的执行过,而且,执行得相当成功……

只是,同样是伐大树理论,却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历史中的皇太极,那是因为经过一次萨尔浒战争,从此双方攻守互易,明军只能守城,不敢出战,这才能持续放血。

这种情况,与现在刘宋和北魏之间的情况,全然不同。

北魏是失去了国君,可军队战力丝毫无损。

撩拨一次还好,撩拨几次,别人打回来,还没重整完毕的军队,哪儿遭得住北魏的反击……

伐大树,那也得大树杵在那里不动,乖乖任由别人伐,才是伐大树。

要是大树能反击,斧头极有可能把自己给砍伤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陈将军所言甚是,朕思来想去,确实有些道理。”刘子业悠悠说道。

陈将军双眼一亮,拱手说道:“我朝边境的守城队伍,早已重整完毕,锐意不可当,正枕戈待旦,以报国恩。陛下只要一声令下,他们绝对能打出一个开门红。

到那时候,北魏刚刚没了一个皇帝,边境又出问题,必然军心大乱,北魏朝廷不稳,那将会是我们大宋一个绝佳的机会。”

“陛下,老臣断不同意。”

沈庆之站了出来,立即反对了起来。

他看向了陈将军,吹胡子瞪眼的,十分恼怒。

“当年元嘉最后一次北伐,北魏何尝不是没了一个皇帝拓跋焘,文帝也认为机不可失,结果战事一起,北魏军队反抗之心却因为没了拓跋焘,而更加强烈,导致我军没有讨得半点儿便宜,只能撤军。

今日之事,与当年北伐的情况,何其相似。经过这十几年来的休养生息,又有着当年北伐的先例,北魏方面,只会更加防备。他们有了提防,我们再想出击,那绝对会陷入他们的圈套之中,于我方不利。”

沈庆之扛着一副老骨头,在朝堂之中,声声有力。

所一言一行,皆有理有据,看向刘子业的眼神,更是万分恳切,唯恐他听信了陈将军的话,一时不察,下错了决定。

毕竟,当年的北伐,他一再坚持,不可出兵。

可文帝一意孤行,不相信他这种老将的眼光,自以为拓跋焘身死,北魏朝局大乱,必定不敌。

可是沈庆之自己也是带兵出身,自是明白许多事情。

皇帝驾崩,虽然是一个天大的噩耗。

但边境的军队,常年累月,都要与敌军对峙交战,片刻不得轻松,训练有素的他们,断然不会因为刚没了一个国君,就战斗力全无。

古有破釜沉舟,边境士兵们,一大部分都有家眷在当地,为了保家卫国,只会更加勇猛奋战,拒敌于国门之外。

仅仅因为敌国皇帝之死,便发动战争,未免太过小瞧了训练有素的边境军。

最主要的是,两国之争,由来已久,北魏既然发生了皇帝驾崩的噩耗,自然会更加防备敌军。

一年前,刘骏驾崩,他们刘宋军队也在边境陈兵,以防备北魏趁机偷袭。

自己都有这个觉悟了,北魏方面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坐以待毙……

因此,沈庆之断定,一旦贸然发动战事,受到打击的,一定是自己这边。

陈将军虽口口声声,并不是发动战争,可小型摩擦,到底也是朝廷发起的动作。

两军交战,最不可控。

一旦双方摩擦之际,稍有不慎,放大了矛盾,因此一发不可收拾,战事殃及全国,那便后悔莫及了。

沈庆之觉得,必须杜绝这个可能性。

在朝廷还未有着充足的准备之前,连这种所谓的小摩擦,都得一再避免。

沈庆之当年未能劝阻拦下刘义隆,今天,他再也不愿意眼睁睁的看着文帝的孙子,当今的陛下,再度重蹈覆辙,犯下同样的错误。

而他这个局中人,若还是未能拦下,那他将罪孽深重……

“沈公,如今陛下掌权,天下归心,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之下,我军士气高昂,何愁大事不成?

当年北伐,虽然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可若不把场子找回来,在北魏面前,我们大宋就矮了一头,这岂能轻易就算了?”

陈将军眼看着众多臣工也被沈庆之给说动了,立马急了。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年的北伐之争,也已过去了十多年,我们与北魏,已多年未曾爆发战事,北魏自然轻率,认为我方并不可惧。我们正可以趁着他们不备,讨回当年的颜面,以涨我大宋的国威。”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些武将顿时陷入了沉思当中。

有的人觉得沈庆之句句锱铢,恳恳切切,十分有理。

有的人也认为陈将军所言,甚有道理。

当年北魏有所防备,是因为文帝时期,数次北伐,两国本就针锋相对。

但现在,今时不同往日,两国之争,停歇了十几年,无论如何,北魏都不可能有当年的防范之心了。

只要他们疏于防备,我方就能趁机得利。

沈公,虽德高望重,战功卓著,所向披靡,但未免太过保守,打仗,本就存在风险,一味固守,谈何开创……

武将们都分为了两个想法派系,至于那些文臣们,自然左右摇摆不定,不知该赞同哪一个人了……

“陛下,老臣所言,句句都是为了朝廷,还请陛下为了天下黎民,边境的安宁,暂且稳住,不要生起事端,待我方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到时候,自然是北魏的末日。

至于现在,我们准备不足,没必要冒这样的风险,一旦出事,那对于陛下的皇威,也是一种莫大的打击,老臣恳请陛下三思。”

沈庆之怒而拂袖,不再看向陈将军,反而一脸痛心疾首的向刘子业诉说己见。

陈将军也不输于人后,立马拱手说道:“陛下,卑职亦不希望掀起战祸。卑职一直说的,都是伐大树,给点小教训,小摩擦,谈不上什么战事,沈公所言,未免有些扰乱人心了,曲解了卑职的意思。”

面对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的状况,刘子业兀自点了点头。

他轻轻抬手,让两人退回了队列之中,稍安勿躁。

随后,面对着众人的凝视,刘子业这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对于陈爱卿所言的伐大树理论,朕深以为然。朕也觉得,面对北魏这种劲敌,不可能一击而溃,必须持续放血,让他们疲于应付,国力大削,再也没有了对抗的能力,方为最优解。”

闻言,陈将军大喜过望,没想到刘子业居然不偏帮德高望重的沈庆之,改而支持自己。

他忙不迭的连连点头。

“陛下英明,所言甚是,陛下虽并未从军,可真乃一代帅才,真知灼见,眼光卓著,卑职佩服。”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