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说,十年来无大型战乱,正是休养生息的好时机。
可刘骏拉胯就拉胯在这儿了。
就这大好时机,刘义宣这种内忧被很快解决了,北魏那方面也自顾不暇,根本无心南下发动战争,可谓是天赐良机,内外无忧。
可偏偏愣是这种绝佳机会,刘骏愣是自己搞砸了。
对内,颁行四铢钱,把本就混乱的经济更是搞得一团糟,虽说一开始有所建树,可后来因为过于防范藩王,沉迷于奢靡之中无法自拔,不务正业,始终没能静心发展民生。
导致南北朝之间,争斗数十年,好不容易太平下来的十年时光,尽数浪费。
不仅在民生经济上面毫无进步,甚至还比元嘉时期还混乱了许多。
对外明明没有战事,刘骏也没把心思放在边境防御上面,不趁机加强防备,反而听之任之,导致小范围的边衅频频,没有任何解决之法。
若是刘骏肯用心一些,经过这十年时间,刘子业也不至于一登基,就需要给前任各种擦屁股。
刘骏倒是享受了十多年,却把烂摊子留给了继任者。
典型的——相信后人的智慧!
看到对内对外都弄得一团糟的刘骏政绩,刘子业对所谓的军队,也不抱什么希望了。
以前或许还有一战之力,但经过这承平十年的时间,军队战斗力必然大幅下降。
“十年不曾打仗了呀,那军队之中的老弱病残可曾裁撤?”刘子业一番感慨过后,蓦地开口问道。
此话一出,众臣顿时哑然了。
除了每年定期清退一些年老者,大体上是没怎么变动过的。
毕竟,军务大事均系于皇帝一人身上,没有陛下颁发的政令,谁敢大动干戈?
而且,南北朝敌对数十年,常年打仗,一直以来,军队人数一直处于匮乏的状态,每当战事爆发,朝廷到处在民间征徭役,充军当差。
从来只有不够用,没有多到需要裁撤的时候。
因此,众人也没想过,需要对军队进行裁撤。
不仅刘骏没有想过,底下的大臣们也没有动过这样的念头……
如今乍一听到刘子业的问话,大臣们猝不及防之下,根本没有应对的答复。
看到他们的反应,刘子业也懂了。
好吧!
他养了一群榆木脑袋!
以前士兵人数不够,是因为常年打仗,伤亡惨重,为了防御敌军入侵,才需要大量增兵,维持庞大的军队人数。
可是,承平了十年之久,这十年的时间,与北魏之间,顶多就是偶然爆发的小小边衅,边军自己足可应对。
除此之外,更多的大军,该如何安置?
没有大型战事,多余的士兵无所事事,空吃饷银,等于在军队养老享受。
连让他们充当治安员的能力都没有,毕竟,庞大且难以控制数量的军队士兵,带来的事一连串的混乱。
对于底层士兵,别指望他们素质有多高……
古往今来,闹事屠城的,往往都是所谓的自己人……
对外没有了战事,军队人数理应裁撤,给国库减轻负担,精简士兵人数,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只能说,南北朝混乱已久,使得这群人脑子也不灵光了。
历史中那么多的教训和事例没有看到,就只想着以前军队数量不够用的问题上了,眼光没有半点长进……
对此,刘子业只能无奈叹息。
若不是他开始着手重视军事方面的政务,恐怕日复一日,都得军队里庞大的冗员给拖垮。
自己在民生上励精图治,多余的老弱病残士兵却在一直拖自己的后腿。
刘子业脑海中,顿时想到了以前自己最痛恨的,小学数学题的经典题型——水池的开水放水……
国库好比如一个大水池,自己改善经济,收入日渐增加,另一边的军队却在一直消耗着自己挣来的钱粮,根本就是一笔不划算的开支……
“你们重新统计一下全国境内,各地士兵的人数,把他们的年龄、出身、家庭状况全部统计清楚,呈上来给朕阅览。”
面对这群人的无能,刘子业只能幽幽叹息了一声,直叹自己命苦,什么都得自己苦干,这才开始吩咐了起来。
“陛下,可是军队需要进行裁撤?”车骑大将军,始兴郡公沈庆之立马拱手问道。
刘子业望了一眼已经到了杖朝之年的这位老人家,脸色稍霁,不再如此前那般严肃凝重了。
他轻声嗯了一句,语气有所缓和:“正是,十年承平,士兵年纪上来了,年长者可以给予一定抚恤,进行清退,让他们回老家,与家人团聚,安享余生吧!”
沈庆之这个人,一生历经了五朝,是毋庸置疑的五朝元老,德高望重。
历史中,因为他举发了颜师伯与柳元景联合刘义恭的想要罢免新君的密谋,被原身委以重任,颇为信赖。
只可惜,沈庆之这个人,尽管因为各种原因与刘义恭等人不合,拆穿了他们的计谋,但他并不偏向原身,十分不赞同原身的所作所为。
最终因为屡屡进谏,反对原身的各种离谱操作,被原身所反感厌恶,最终下旨,让沈庆之的侄子沈攸之将他毒死,沈庆之不愿服药,最终被沈攸之用被子强行捂住口鼻,窒息而死。
刘子业眼看着这个已经八十岁,满头白发,胡子须白的老头儿,心中感慨万千。
若是历史中,沈庆之并没有举发颜师伯等人的计谋,说不定成功废黜了皇帝,刘宋的命运能就此改变了……
他自己,也不用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一生之中,立下赫赫战功,没有死在疆场之上,老来,正是安享晚年的时候,却不得善终,实在是令人哀叹,感觉到可惜。
“陛下说得有理,只是,裁撤士兵,给予他们抚恤,需要大量的钱粮,我们的国库……”
说到这里,沈庆之不由得多看了刘子业一眼。
话未说尽,意思却十分明了。
若是之前,朝廷的钱粮完全可以覆盖清退士兵的钱粮,但是,这阵子,陛下将所有的存款都掏出来,拿去西南购马了,这……
沈庆之也不是怪刘子业行事冲动,贸然将所有钱粮都掏去买马。
正是武将出身,他比刘子业更加懂得,精良马匹,大量战马对于战事上的帮助。
对于买马这件事情,沈庆之是大力支持的。
此番,他只不过是提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客观问题。
对于刘子业的想法,沈庆之非常认同,也觉得并没有毛病。
存有大量冗员的军队,空吃饷银,耗费钱粮,是需要进行处理清洗的。
但是,钱,国家确实是不够用了!
刘子业也明白沈庆之的意思。
他说道:“西南购马也就去这一次了,如果再有需求,恐怕也得一年半载之后了,和这次的用钱方面并无冲突。
全国境内,各地士兵人数庞大,等全部统计完毕,都得好几个月,这期间,足够朕想办法筹到钱,给士兵发放抚恤金。”
买马的钱是一次性给出去了。
但是,也就给这一次,不用源源不断的持续掏出。
虽然比较肉疼,一下子就清空了资产,但好歹不用割肉,属于长远性的划算买卖。
对此,刘子业还是十分舍得的。
裁撤军队虽然也要大量的钱粮,但是,几个月的时间,也可以收上来一笔可观的赋税钱粮了。
尽管不可能一下子满足所有裁撤军队的花销,但士兵分批进行清退,全国庞大的士兵人数,光是要清退完毕,都需要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时间。
统计人数需要几个月,统计完成之后,清退士兵又需要好几个月。
钱是持续的给出去,而不是像购马一样,一次性支付,这种模式,刘子业还负担得起……
“臣明白了。”沈庆之执手,当即说道。
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
若不是陛下解释明白了,他还真老糊涂了,一时之间倒是忘了,这笔钱是不需要一次性给出的。
朝廷持续的收钱上来,再持续性的给出去,自然不会危及国本,无钱可发……
“只是,陛下……”
这时候,其余将官开始有意见了。
“军队是维持国家安宁的根本,若随意裁去,万一北魏贸然进犯,我们根本筹集不出那么多的士兵前去抵御,那对于我朝来说,将会大受打击,无法抵抗。”
闻言,沈庆之也微微蹙起了眉头。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陛下和其他同僚说的话,都很有道理。
毕竟,北魏乃是我朝的心腹之患,多年来征战连连,上到天潢贵胄,下到黎民百姓,都对此充满了心理阴影,一边忌惮重重,一边内心深处,又十分的害怕。
来到殿中议事的大臣能够身居高位,绝不是什么愚蠢之人。
与其说裁撤军队这个决定,并没有在他们的脑海中升起过,倒不如,他们是觉得,这并不现实。
为了国家安宁,尽管只要负担沉重,也得咬着牙硬挺……
不是不知道情况困难,但是为了达到目的,总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而且,文臣和武将,立场不同,想法也全然不同。
刘骏时代,并不是没有大臣提出裁撤军队。
但是,提出这个想法的人,都是文官。
他们眼看没有战事,自然瞧武将们不顺眼,总觉得他们碍眼碍事,浪费国家钱粮。
武将们为了不让文臣们看贬,就算不为了大局着想,他们也不愿意顺了文官们的心愿,让他们踩在自己的头上,自然大为反对。
再加上也确实对北魏方面又恨又怕,又十分的忌惮,更不觉得这个决定是什么好主意……
刘骏也存着自己的小心思。
一方面担心裁撤了军队,一旦藩王造反,自己无人可用,也害怕万一造成士兵哗变,自己无力摆平,事情反而更遭。
于是乎,便也站在了武将的那一边,对裁撤之事大为斥驳。
时至今日,先帝已经驾崩,在新君这边,又看到旧事重提,武将们当年的担忧,又重新冒了出来。
而且,他们开始怀疑,是不是那些文官们,又开始搞事情了……
在陛下身边巧言令色,蛊惑陛下偏向他们,再度升起事端……
与文官之间的矛盾,让他们开始本能的反对刘子业提出的决定,不愿刘子业与文官过于亲近。
对于武将来说,辅臣一般都是文官出身,就已经十分吃亏了,他们天生就吃了一大闷亏,怎么就不能在其他方面补回来呢……
自然不可能让文官们顺风顺水,称心如意。
刘子业若有所思的瞟了他们几人一眼,心中开始揣度他们的想法。
“诸位都是身经百战,亦或是精于军务的人才,难道就没有听说过一句话?兵不在多,在于精!”
说到这里,刘子业认真观察着众人的神色。
“更何况,朕可不认为,一群无所事事,只能惹是生非,毫无战斗力的老弱病残,能对战场有多大的帮助。朕需要的是能打仗的将军,还有英勇善战的精英,而不是只吃空饷,甚至连摇旗呐喊都懒得去做的废柴。”
刘子业的语气十分的严厉,脸色肃然。
可以说是不加掩饰的针对了,一字一句都说得非常重,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来他的认真。
“……”诸臣顿时无言以对。
被陛下如此严肃的紧盯着,他们心中紧张不已,担心被陛下发现了自己的小心思。
此时,刘子业轻哼了一句:“还是说,你们有这个能力,能将这些多余的老弱病残提升战斗力?谁能保证一旦战事爆发,他们均能勇往直前,朕自然不会加以裁撤,反而重重有赏。”
诸将们霎时间面面相觑。
好家伙!
底下士兵的问题,他们怎么敢保证……
正是因为征战沙场多年,他们太懂了。
畏战怯懦反而是家常便饭,逃兵现象屡见不鲜,他们只能用人数堆叠起来,对抗敌方,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象征性的出手干预阻止,但并不能杜绝问题的出现。
陛下此言,完全就是在为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