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南部的凤凰城、拉斯维加斯和南加州地区,曾是次贷危机的发源地,2012年3月以来,却成为华尔街炒房团最青睐的“投资圣地”,他们席卷了上述三地38.6%、48.5%和27.3%的住房销售总量。其中,拉斯维加斯一度最受追捧,在2012年10月的房产销售中,50.2%的买主根本没露面,他们对购买的房子连看都懒得看,直接付钱了事。在全部成交中,高达52.5%是全现金一次性支付。
正如同温州炒房团在中国各省掀起的房价狂涨浪潮一样,华尔街炒房团从2012年年初开始横扫了美国东西海岸和中部地区,所过之处,止赎房库存大幅减少,各地游资闻风而动,抢房大战愈演愈烈,当地房价应声暴涨。
美国以金融市场的手段来操纵房地产市场,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
黑石,美国最大的地主
在华尔街炒房团的阵营之中,黑石集团当仁不让地坐在了头把交椅上。
对于很多PE基金、对冲基金或资产管理公司而言,炒房就是买进并持有大量便宜的房屋,先持有并出租一段时间,等房价上涨到合适的价位就卖出套现走人。但黑石集团的雄心显然要大得多,它抄底房地产的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租客帝国”,将分散在全美国、甚至世界各地的租房市场整合起来,以工业化的思路批量供应租房的标准化产品。黑石并不打算在房价高涨时卖掉单个的房产,而是试图最终从资本市场上全身而退。
2012年2月,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发布了房价反攻的总动员令,黑石集团在4月成立了自己的“租客帝国”(Invitation Homes),并开始了房地产业史无前例的房屋兼并行动。
黑石原先也曾涉及房地产行业,但却没有直接管理大规模和分散的出租房产的经验,为了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黑石一开始就准备由公司内部来打理一切事务。“租客帝国”雇用了上千名全职员工,这对于一家基金而言简直就是庞然大物,除此之外,还锁定了5000多个外包服务商。在进入一个市场时,“帝国”都雇用当地的市场分析人员,组建并购团队负责购买房产的行动,另外还有专门监督当地施工队的维修翻新团队,物业管理团队负责日常运营,租房团队与当地经纪人密切合作负责招揽租户。
“帝国”主要购买银行的止赎房,或小投资人的套现房,个别情况下也从其他公司手中批量买入转手房。拿到房子后,维修翻新工作大约需要2~3个星期,费用约占购房价的10%。最符合标准的模板就是三卧两浴双车库带草坪的房子,这种房型通常会吸引那些最具租房“黏性”的家庭,一般公寓楼的租户平均居住时间仅有一年半,而这种独栋房的租户平均居住时间却长达四年半,“黏性”租户不仅工作稳定,而且对房屋有责任心,他们还对邻居和社区的看法更为关注。
在一个社区里,“帝国”管理的房产往往非常扎眼,房屋外表通常经过重新粉刷而焕然一新,绿油油的草坪被修剪得十分平整。在房屋内部,主卧室的浴缸比正常尺寸大出一号,厨房的台面全是崭新的大理石,全新的地毯和墙壁都是浅褐色,这是黑石的定制标准。这样的房屋租金大约是每月1750美元,在“帝国”持有的全部独栋房中,出租率超过80%,净收益率平均约6%。
“帝国”以这样的高标准,掀起了席卷全美的抢房风暴。
2012年7月,“帝国”宣布已经斥资3亿美元收购了2000幢独栋房,主要集中于美国房地产受到重创的5大地区。
9月,“帝国”在佛罗里达州的坦帕湾(Tampa Bay)登陆,并投下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雇用了大批当地房地产经纪人,目标锁定在10万~17.5万美元之间的住宅。“帝国”的“雇用军”成群结队地对整个湾区进行逐区“扫荡”,他们印制了大量的传单,“全现金”“无须评估”“立刻付款”“快速成交”等震撼性字眼摄人心魄,市区沿街随处可见这些“小广告”。“帝国”以每月数百幢房屋的速度疯狂吃进止赎房,它在坦帕湾的目标是3年之内拿下15000幢独栋房。
佛罗里达的房价自2006的高峰跌落了45%,大批房主被扫地出门后被迫开始租房,全州的租房市场已迅速膨胀到1000亿美元,由于房价低而租金高,佛罗里达成为租房市场的一片待开发的沃土。由于租户原来大部分都是房主,他们懂得打理房屋的一切事宜,并且社区意识强烈,是投资人非常喜爱的标准租户,“帝国”在佛罗里达进行重点扫荡堪称是颇具眼光的战略布局。
10月,黑石宣称,他们正在以每周斥资1亿美元的速度横扫美国的止赎房市场。
11月,黑石转战赌城拉斯维加斯,与更早抵达的华尔街炒房团一起以80亿美元的巨资拼抢止赎房。
2013年4月,黑石斥巨资从另一家机构手中一次性收购了亚特兰大的1400幢住宅,创下了“止赎—出租”模式中单笔成交规模的最高纪录。
至2013年9月,黑石已大手笔投入了55亿美元的重金,在美国12个主要房地产市场上斩将夺旗,囊括了3.2万幢独栋房。
除了购进用于出租的独栋房,黑石也希望将“租客帝国”的产品链做得更完备,其中出租公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华尔街日报》8月13日宣称:“黑石接手GE的公寓资产。”报道说,“P E公司黑石集团,正在豪赌金融危机后的公寓出租市场。”黑石集团看中了GE金融公司手中的80个公寓资产包,准备投入27亿美元重金收购其主要股权。GE旗下的公寓资产横跨了亚特兰大、得克萨斯和东南各州,总量高达3万个住宅单位。在27亿收购资金中,黑石准备自掏腰包10亿美元,其余靠资本市场融资。这项颇具争议的交易在房地产行业堪称最大手笔,黑石看中的是危机后无力和无意愿买房的人数创下新高,而他们又必须有地方居住,公寓显然是满足无力买房的年轻人的最佳选择。公寓房租的上涨和空置率的下降,都表明公寓租房市场正成为美国房地产行业中最火爆的领域。[3]
穆迪追踪全美出租公寓的指数显示,出租公寓从2009年的最低点已经上涨了59%,而整体房地产上涨幅度是35%。公寓租金上涨幅度在2010年是2.3%,2011年是2.4%,2012年达到了3.8%。同时,公寓空置率则由2009年的8%下降到2013年的4.3%,达到了12年来的新低。
黑石的“租客帝国”不仅持有高达3.2万幢独立房,如果再加上3万个公寓单元,已堪称是美国最大的地主!
除了黑石之外,华尔街炒房团的成员也颇有斩获,到2013年9月:
“America Home 4 Rent”:拿下了1.9万栋独立房;
“Colony American Homes”:1.4万栋;
“Silver Bay Realty Trust”:5370栋;
“Way point Homes”:4620栋;……
除了这些炒房团的主力大户,还有无数中小金融公司、海外热钱、个体投机者,甚至主权财富基金也纷纷跳上了华尔街炒房团的战车,他们试图在房地产泡沫2.0的狂潮中狠捞一笔。
2013年8月,美国房地产销售量约560万幢,其中,全现金购房的比例高达45%,远高于2012年8月的30%,而在正常的房地产市场中,全现金购房的比例则为10%~20%。在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地区,全现金购房的比例最高的有:迈阿密69%,底特律68%,拉斯维加斯66%,佛罗里达的杰克森威尔65%,坦帕64%。
毫无疑问,炒房团已成为美国房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力量。
谁是华尔街炒房团的牺牲品?
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股票市场所发生的情况,价格的反弹不是由于基本面的改善,而是直接源于资金的推动。在股票市场上,大公司近两万亿美元的巨额股票回购,吹起了新一轮的股市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上,华尔街炒房团扮演着泡沫2.0的始作俑者。
让人吃惊的是,区区数百亿美元的华尔街资金,竟然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撬动起23万亿美元的房地产市场,而且幅度如此之大,这在美国房地产历史上堪称空前。
仅仅是在2012年年初,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CEO还在对房地产市场忧心忡忡,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房地产会像1989年开始的上轮萧条一样,经历8年~9年的衰退期,考虑到2008年的危机程度远比1990年的经济衰退要严重得多,房地产的不景气甚至会持续10年以上。如果在正常的经济周期里,情况的确如此,但这一次不正常的情况太多,特别是货币政策的不正常更是史无前例,泛滥的货币究竟会缓解危机的程度,还是将缩短危机爆发的周期,人们正拭目以待。
很明显,全现金购房的畸高比例,说明了房地产市场的极度不正常,按照高盛的估计,现金购房的比例已经高达近60%,是金融危机之前的3倍!如果这一数据靠谱,这表明房地产市场中的大多数参与者都是炒房团,因为美国普通中产阶级能够全现金购房的情况极端罕见。如果房地产市场以投资为驱动力,以倒卖获利为特点,那么这就是房产泡沫的典型案例。
这是一个严重缺乏自住房主参与的市场,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华尔街炒房团剥夺了他们参与的机会。
2013年2月16日,《洛杉矶时报》报道了一位典型的普通购房者如何被挤出房地产市场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28岁的购房者,有一份稳定的技术工作,完全满足贷款条件,而且已经从银行拿到了预先批准的购房贷款。他从2012年8月开始在南加州的内陆帝国地区看房,先后递交了200次竞价,最终无一成功[4]。内陆帝国的房价大跌之后,原本昂贵的住房变得相对便宜起来,许多潜在的购房人现在成为了合格的买家,他们利用这一机会准备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房产,但是他们很快发现,房子便宜了,但却不属于他们。
在止赎房拍卖市场上,华尔街炒房团从后门直接拿走了一大半的房源。在普通市场上,全现金购买者不仅出价高,而且一次性支付,对于卖房者来说,当然愿意选择现金买家,避免了等待银行审批贷款的时间和风险。这等于将真正的房主挡在购房的门槛之外,而投机者却拥有了短期套利的筹码。加州责任贷款中心的主任保罗·列奥纳多无奈地表示:“对于那些遵守规则,安分守己的人来说,他们确实是丢掉了一次努力获得自有住房的机会。”[5]
在内陆帝国,普通购房人至少需要20次~30次激烈的竞价才有成功的希望,而且往往会高出预算一大截,导致很多人被迫削减其他消费开支,而幸运者却总是少数。多数人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房价涨到他们无法承受的高度,然后被迫放弃拥有自有房产的梦想,回到租房的现实,等待他们的正是华尔街炒房团的租房广告。
这并非是南加州一地的现象,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发生在美国的各个角落。
难怪有人戏称,年轻一代人的“美国梦”是:从父母家的地下室搬出来,然后住进黑石的“租客帝国”。
房地产究竟是苏醒了,还是在梦游?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看清楚美国房地产的全貌。
美国房地产的总存量为1.33亿个住宅单元,里面居住着3.1亿人口,到2013年,美国房地产的总价值为23.7万亿美元。房主自有房屋的总量为7890万个住宅单位,其中有4840万个住宅单位仍有房贷没有还清。
在这些按揭贷款中,共有330万个贷款处于90天以上的严重拖欠状态,它们本该被银行拍卖,但却被缓慢的止赎过程所积压着,直接导致了2012年全美房产市场供应严重短缺。另外,还有200万个贷款发生了30天~90天之间的违约,它们是止赎房的后备大军。很明显,在4840万个按揭贷款中,已经发生违约的贷款为550万个,违约率高达11.4%!这已经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数字。
除此之外,还有580万“溺水房”,即按揭贷款的总额超过了房价,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房主一走了之的可能性极高,它们是止赎房的潜在来源。如果将违约房和溺水房加在一起,止赎房的“影子库存”高达1110万幢!
华尔街炒房团在2012—2013年之间,穿梭于美国12个主要房地产市场,忙活了一年半,总共拿下的房产不过10万幢,而“影子库存”比华尔街吃进的总量高出111倍!
只有让房价进一步大幅上涨,才能减弱“影子库存”那令人绝望的压力。
虽然2012年之后出现的房价反弹,有助于削弱“溺水房”转化为止赎房的规模,尽管银行刻意拖延止赎房上市的速度,能够制造供应短缺和房屋竞价,但问题只是被延迟暴露却无法被彻底消除。
止赎房本来就是资产毒垃圾,而影子库存更是定时炸弹,银行将其暂时掩盖在资产负债表上,但内心的惶恐和焦虑不言而喻。《巴塞尔协议Ⅲ》即将推行,利率上涨势不可当,回购市场外松内紧,流动性短缺的危险如影随形,止赎房一天不处理掉,银行的日子就始终处于倒悬的煎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