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其他 > 货币战争5:山雨欲来 > 30.第30章 风云再起,华尔街炒房团在行动(4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美国银行(BOA)承认,必须在未来几年里解决的止赎房库存的规模大得惊人,据按揭贷款策略师预测,未来5年里必须处理掉660万幢止赎房。到2016年以后,止赎房规模才会逐渐回到正常状态。如前所述,550万违约房已基本注定将被止赎,另外580万“溺水房”要获得拯救,房价至少还需要上涨30%,即便如此,仍有约60万“溺水房”将被止赎。如果2013年的房价已经将大部分真实的购房者赶出了市场,继续上涨30%意味着房产交易中恐怕80%以上的人都是投机者了。

在房地产正常状态之下,平均每月被银行止赎的房屋是2.1万幢,一年总量约25万幢。即便按照美国银行最乐观的估计,到2016年之前,银行每年必须处理掉132万幢止赎房,是正常状态的5倍以上!

难怪美联储在2016年之前都不会动基准利率,因为利率一涨,资产价格就会下跌,流动性也会减少,不仅会推高买房的成本,削弱房产的购买力,也会同时使银行尚未处理掉的毒资产的价格降低,导致银行的资本金不足。

这不过是美联储和银行的美好愿望,利率火山的爆发不一定会按他们的时间表。

房地产梦游的脚步借助着炒房团的拐棍,还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但炒房终究不是办法,必须有新增的购买力来支撑房地产价格,否则炒房团也会被高空套牢。

后续新增的买房者在哪里呢?当然要靠年轻的一代人。

但是,美国年轻一代的处境却相当不妙。

年轻人的新潮流:搬回家“啃老”去

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首次购房者的中位年龄段在30岁~32岁,而决定未来5年~10年房价的基本趋势的则是20岁~30岁年轻一代的经济承受力。

而目前这一代人最显著的趋势就是——搬回家去“啃老”!

传统的“美国梦”就是在30岁左右能够拥有自己的房屋,但是这个梦已被金融危机摧毁了。更现实的梦想就是搬进黑石的“租客帝国”,不过看起来要实现这个梦想也需要较强的经济实力。现实是,自经济衰退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搬回父母家“啃老”去了。金融危机之后的5年里,在25岁~34岁的“大龄青年”中,有14.2%的人回到了父母家,而危机之前,这一比例是10.5%;而在18岁~24岁的“小青年”中,回家住的比例高达54.6%。

对年轻一代而言,新增的工作机会大多是商场收银员、麦当劳、酒吧招待、宾馆服务员之类的岗位,这些大小青年们的年薪不过2.5万美元,税后月工资不过1700美元左右,还没有医保社保福利,黑石的“租客帝国”动辄开价每月1750美元~2000美元,年轻一代恐怕只有继续在家“啃老”了。

美国人从小强调生活独立,而且从前年轻人的确很少依赖父母,大学毕业还要和父母住在一起,这在同龄人中是一件相当没有面子的事。可是,不住在家里,就得支付高昂的房租,金融危机5年过去了,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不仅找工作相当困难,而且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同时还要偿还高额的学生贷款。

还学生贷款的压力,可是中国同龄的年轻人很少体验过的。

金融闹危机,经济不景气,但美国大学的学费却没有放慢涨价的速度。大学本科毕业生一出校门的平均负债就高达4万美元(包括父母背负的学生贷款),研究生则为5.5万美元。

还想大学毕业就去创业?对不起,现在已经不是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那个时代了,那时公立大学的学费超级低廉,私立大学的学费与现在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学生们还有联邦和各州提供的种类繁多的奖学金,学生贷款构不成太大的压力。21世纪美国年轻一代的创业动力,已被沉重的负债压得奄奄一息。《华尔街日报》2013年8月13日曾经搞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贷款的压力是压抑企业家精神的唯一和最大的因素”[6]。

学生贷款的总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的大关,超过了信用卡和汽车贷款的总和,借贷的总人数接近4000万人,近半的学生负债都集中在25岁左右的年龄段上,也就是最主要的潜在买房群体。

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他们能够按时偿还学生贷款吗?很不幸,学生贷款的违约率已经处于30年以来前所未有过的糟糕境地。

在4000万欠下学生贷款的年轻人中,有一部分学生是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大部分人则是通过联邦政府直接获得的贷款,接受政府贷款的总人数为2780万。其中,790万人还在学校读书,他们暂时不需要偿还贷款。能够准时还贷的只有1080万人,剩下的900万人不是已经违约(拖欠超过1年),就是处于延迟和宽限状态。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准时还债的人与准时还债的人数几乎同样多!而790万在校生一出校门就会像学长们一样,半数难以还债。

如果加上商业银行贷款的拖欠情况,学生贷款的整体违约率简直就是惨不忍睹,在30岁以下有学生贷款的人口中,90天以上的严重拖欠比例高达35%。在4000万未来的购房主力军之中,1400万人的信用可能崩溃,他们将被淘汰出局,因为银行在审批按揭抵押贷款时,这一严重违约的信用记录必然导致贷款申请遭到拒绝。

在美国,不仅买房申请按揭贷款时要查信用记录,就是租房一般也要查信用情况,1400万30岁以下的潜在购房人,不仅很难得到贷款买房,而且也不容易找到租房公寓,要想搬进黑石的“租客帝国”,还真是一场新的“美国梦”。

这就难怪美国的年轻人只有回家继续“啃老”了。

2012年,在25岁~30岁年龄段的人口中,如果有学生贷款在身,银行愿意给按揭贷款的比例仅为4%。

年轻一代的购房能力受到重创,这是导致新房销售持续不振的根本原因。2013年,美国新房销售仅40万套上下,不仅远低于泡沫时代的130万套,也大大低于2000年前后的90万套,十几年来,美国人口增长了不下4000万人,而新房销售竟不及2000年的一半。

展望美国房地产的未来,一方面止赎房的供应在2016年之前会持续猛增660万幢,由于房屋空置却无法拍卖所导致的供应短缺,又刺激了更多的新房开工,总的房产供应量将大幅增长;而需求呢?在真实的购房者中,有条件能贷款的人,大部分被华尔街炒房团挤出了市场,而在潜在的4000万年轻购房者中,1/3已被淘汰出局,最终被房地产抛弃的人只会更多。

这就是房地产真实供求关系的未来趋势,缺乏真实需求,炒房团又能支撑房价多久?

利率火山将烧着房地产

2013年7月12日星期五,按揭贷款利率出现了房地产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单日飙升!如果一个贷款人在星期四看到的银行30年固定房贷利率是4.2%,那么星期五这一利率就涨到了4.575%。

仅仅在5月份,30年固定房贷利率才3.25%,7月却一路冲向5%!

这当然都是伯南克惹的祸,他5月放风退出QE,6月再次强调决心,结果就是6月全球金融市场爆发了激烈动荡。新兴市场几乎崩盘,华尔街惊魂未定,中国大闹“钱荒”,体现在房地产贷款上,就是史上最剧烈的按揭利率飙升。

这仅仅是一场口头演习,美联储的购债行动并没有丝毫放慢脚步,市场心理的突变对金融市场的灾难性影响可见一斑。

房贷利率上涨,自然意味着每月还款数额的上涨,如果出现持续剧烈的利率飙升,就必然会导致让房主们猝不及防的“月供惊魂”,不仅违约的可能性大幅上升,而且房价也会超出人们的负担能力。按照房地产业的经验评估,房贷利率每上涨1个百分点,意味着房价的承受力(Afford-ability)下降10%,5—7月之间的利率飙升,导致了房价承受力出现了17%的陡降。

如果一个普通家庭每月用于房贷的支出固定为2000美元,那么这个家庭所能够承受的房价将随着利率上升而下降。假如30年固定利息房贷的利率是2.5%,这家人能够负担50万美元的房子,而当利率升到6.5%时,就只能负担30万美元。

当30年房贷利率从5月的3.25%,暴涨到7月的4.75%,两者之间的利率之差折算成房价就是5万美元左右的落差。

利率飙升不仅对房价构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影响到再贷款的生意。美国人之所以能够把房子当提款机,就是每当利率下降时,锁定利率的贷款人可以向银行申请重新调整贷款条件,一方面降低利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用提高贷款余额的方式取出现金来消费,这也是美联储不遗余力地推高房价刺激经济的动机之一。如果利率上扬,那么再贷款就无法套出现金,在储蓄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减少消费。

利率上扬已是难以避免的趋势,2013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各大银行纷纷开始大幅裁减按揭抵押贷款的人员。7月,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宣布完成裁员2万人,这些人员负责处理遗留的按揭贷款坏账;8月,美国最大的按揭贷款银行富国银行(Wells Fargo)宣布裁员2300人;摩根大通计划裁员15000人,其中3000人属于按揭贷款人员;9月,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宣布按揭贷款部门再裁员2100人;同时,花旗银行宣布裁员2200人。

因为新房销售跟不上,首次购房人的按揭贷款能力受到很大压制,而旧房交易中多数人属于炒房团,他们是全现金支付,并不需要申请房贷,前两年银行房贷部门之所以生意红火,利润滚滚,靠的是美联储的超低利率政策刺激出来的大规模再贷款风潮。2012年,美国再贷款的规模高达1.25万亿美元,而2014年预估仅剩3880亿的生意。

利率潮流悄然转向,新房现房的贷款仍未见起色,而再贷款也已成明日黄花,银行留着这么多按揭贷款的人还有什么用?

银行已经看到利率上扬的趋势,大裁员不过是未雨绸缪罢了。

利率火山如果真的喷发,房地产的前景将非常暗淡。

直接受到强烈冲击的当然是按揭抵押贷款。2007年危机前的30年固定按揭利率是7%,而20世纪90年代末是9%。从2013年5月的3.25%,到回归正常状态的7%~9%,利率变化岂止是翻天覆地!

美国家庭中位收入水平是5万美元,除掉纳税、保险等强制性费用,可支配收入也就是3.5万左右,平均每月为2900美元。一个四口之家,衣食住行水电气油网络电话等开支,一大半的收入就没了,能够用于房贷的固定支出也就在1200美元上下。在7%~9%的房贷利率水平上,只能负担16万~17万的房贷,他们能承受的房价大致在20万左右。而2013年8月,美国新房的中位价是25.7万,现房是23.7万,房价明显已被高估,高出约3万~5万,这高出的部分就是QE的结果,如果QE退出,这部分上涨的房价将被迫回吐。

利率火山将严重压制房价上涨的真实需求。

如果房地产市场上60%的购买者都是现金支付,特别是财大气粗的华尔街炒房团,是不是利率火山爆发对他们就没有影响呢?

答案是否定的。

以黑石为代表的“租客帝国”,存在着危险的模式缺陷。

“租客帝国”的致命陷阱

从表面上看,美国住房自有率的下降,意味着更多的人必须租房居住。2013年美国住房自有率已经跌到了1980年的水平,对于“租客帝国”的模式而言,应该是天大的喜讯,但是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租客帝国”的模式貌似合理,但实际上却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被迫租房的家庭,主要都是经济条件一般或者较差的家庭,他们要么是从前的房主,被银行扫地出门;要么是刚组建的新家庭,正被学生贷款和其他负债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租户以美国的中位家庭为代表,假如他们承受不起按揭月供,那么他们能够承受的房租同样是有限的,而且增长空间不大。

由于华尔街炒房团的带动,超级廉价的出租房资源已被迅速瓜分完毕,而房价的快速攀升,使炒房团的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2012年年初,炒房团投资的租金回报率高达14%~27%,而到2013年下半年,租房的收益率迅速降至3%~4%。与此同时,华尔街炒房团的平均出租率仅50%,远不如当初预计的那样高。黑石算是表现比较好的,出手早,买价低,资金大,形成了规模效应,出租率超过了80%,但整体独栋房出租的收益率也只有6%,其他炒房团很难超过黑石。

管理数万幢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房产,是一件砸石头的苦力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与管理住客高度集中的连锁酒店完全不同。“租客帝国”的每一幢房子都相当于一个迷你酒店,日常维护和经营管理的成本很难大幅降低。

“租客帝国”试图以工业化的大规模定制产品,来满足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族群风俗的客户需求,特别是千差万别的个性化偏好,更是难以面面俱到。住家不同于吃麦当劳和住酒店,一顿或一夜就解决问题,居住是长期的、个性化的过程,它与每一个人的心理感受息息相关。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