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导读
在一切有关经济和金融的数据中,恐怕没有一个比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更为重要的了。它是利率火山爆发前最后一个逃生的信号灯,当它开始剧烈闪烁之时,你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利率掉期,最好赶紧在谷歌上搜索一下,利率掉期在不久以后,将会像2008年的信用违约掉期一样,名震天下。当年搞垮美国金融体系的信用违约掉期(CDS)不过是波及近60万亿的衍生品市场,而利率掉期(IRS)将是其7倍以上的规模,如果说CDS是原子弹的威力,那么IRS就是氢弹的当量。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各国将利率压制在如此之低的水平上,而且维持了如此之长的时间。罕见的超低利率温床,滋生出一个罕见的资产泡沫的怪兽,它在扭曲中畸形壮大,不断掠夺着实业的营养,挤压着财富的均衡,破坏着社会的健康。
量化宽松与资产泡沫正在走向时间的终点,各国央行压制利率的努力终将失败。
当欧洲央行和美联储的新掌门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谈论“负利率”时,你需要立刻警觉起来,这说明即便是零利率,都已经不足以支撑资产价格的继续上涨了。负利率绝对是一个疯狂的想法,这将让全世界看清疯狂究竟能走多远。
最终,利率火山的爆发就是这轮泡沫的审判日!
美联储突然“阳痿”,伯南克意外变卦
2013年9月18日,美联储宣布继续维持QE3每月购债850亿的规模不变。消息传出,华尔街再度沸腾了,S&;P500与道琼斯指数双双刷新历史新高,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当天从2.9%大幅下跌到2.7%,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债市、外汇闻讯大涨,黄金、白银、石油强劲反弹。
美联储的决定太出乎市场预料了。
自5月以来,伯南克反复念叨“淡出”(Tapering)QE的紧箍咒,全球金融市场一夜数惊,国债收益率血雨腥风,叙利亚战争箭在弦上,股票债券闻风丧胆,金融体系钱荒肆虐,美元回流风急浪高,新兴市场满地鸡毛。
伯南克也吓了一大跳,在他看来,“淡出”并不意味着货币收紧,而仅仅是印钞减速,总体来说仍然是货币宽松,市场不应该过度“解读”啊,何况他还附加了一系列“如果”“假设”之类的前提条件。他这些年来玩得屡试不爽的“预期管理”此次突然失效,特别是国债收益率的飙升几乎失去了控制,这让伯南克和美联储都暗暗心惊。
在QE政策的有效性上,美联储内部,甚至包括欧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号称“中央银行的银行”的国际清算银行(BIS),都存在着日趋尖锐的分歧。货币鸽派们,自然是以伯南克和各国央行的当权派为代表,他们认为货币宽松拯救了金融系统,也能拯救各国经济,只要假以时日,经济复苏的奇迹就会发生;但货币鹰派们则认为,金融危机之后的5年里,中央银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各国滋生了麻痹和怠惰,经济失衡依旧,财政赤字恶化,就业复苏疲软,资产泡沫泛滥,一切与2007年类似,而金融风险甚至更加严重。
BIS对QE的态度就相当负面,它的前首席经济学家威廉·怀特(William White)在9月美联储会议之前发出了刺耳的警告:“在我看来,这是2007年的翻版。所有那时存在的经济失衡问题仍未解决,发达国家的公共与私人的总负债与GDP的比例,却比那时高出了30%,而现在我们又多了一个新兴市场泡沫的全新难题,这个泡沫正在走向破裂的周期……美国的(超低)利率水平是全世界(资产泡沫)的终极推动力,当利率开始上涨,每一个人都将受到冲击。”BIS甚至含沙射影地指责欧美央行试图仅用言辞的“预期管理”,来压制长期利率的做法已经“基本失败”,“(央行政策的)良好沟通手段,对市场的控制力也有极限,现在这些极限已经变得非常明显”。[1]
美国的超低利率是全球资产泡沫的终极动力,这一观点可谓一语中的!
眼看泡沫越吹越大,魔术越演越邪,杂技越玩越险,BIS和IMF这些观众们看得心惊肉跳,冷汗淋漓,他们盼望着强悍的货币鹰派上台,来制止这场疯狂的游戏,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就曾是他们的希望。
伯南克去日无多,在美联储主席的竞争者中,呼声最高的本是萨默斯,他突然宣布退出,使得局势一下明朗起来,货币鸽派的新领袖耶伦已是呼之欲出。耶伦对宽松货币的极端信仰,甚至让伯南克看起来更像是鹰派。她在美联储所有的货币政策投票中,无一例外地支持宽松、宽松、再宽松,2010年她甚至要求将基准利率干脆整到“负数”,这是连鸽派大佬伯南克和鸽派前辈日本央行都甘拜下风的“熊心豹子胆”,谁说女子不如男?
伯南克走了,耶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美联储憋了3个月的“淡出”激情,终于以“阳痿”而告终。
QE的泰坦尼克号,迎头撞向回购冰山
2013年5月,美联储开始强烈暗示即将退出QE,全球市场不禁愕然,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剧烈飙升说明了市场震惊的程度。QE3推进了才半年多,美国的股市、债市、房地产就出现了一片兴旺的景象,资产再通胀的成果刚刚崭露头角,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伯南克如此心急火燎地准备退出QE呢?
看出门道的人的确很少,主要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BIS、IMF的研究人员和少数学者在一些研究报告中和网络上小规模地讨论这些话题,几乎没有引起主流媒体的任何关注。直到2013年5月,才有少数媒体如梦初醒,开始谈论普通美国公众闻所未闻的回购市场困境。
5月23日的《华尔街日报》大声惊呼:“美联储挤压了影子银行,央行对国债的购买行为,正在导致关键的回购市场出现抵押品短缺。”文章指出:“在过去的30年里,货币和信用的创造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变,扔掉你的教科书吧。”尽管文章错误地理解了“转抵押”的概念,但却正确地抓住了QE政策自相矛盾的要害:“闲置在美联储账户上的1.8万亿国债,正在使回购市场的安全抵押品处于饥荒状态,考虑到‘转抵押’的(货币)乘数效应,这意味着经济体少创造了约5万亿美元的信用。这是经典的意料之外的后果。伯南克的美联储(通过印钞)使美国政府能够进行巨额赤字透支就已经深受诟病,而胡搞美国经济的血液就更糟。”[2]
道理很简单,回购市场需要抵押品,而国债是最重要的抵押品,QE的购债行为造成了美联储与回购市场争夺抵押品的矛盾,美联储执行QE的时间越长,回购抵押创造影子货币的能力越弱。
其实,在美联储的账户上还“闲置”着1.1万亿美元的两房MBS债券,它们被认为拥有政府级别的信用,同样属于“安全”的回购抵押资产。如果将国债和两房MBS债券都作为影子货币的基础货币,那么影子银行体系因为QE政策可能导致了7万亿~9万亿美元的影子货币扩张不足。
回购抵押品被QE挤压的问题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是刻不容缓!
在QE操作中,当美联储在市场中购买国债时,从短债到长债通通吃进,不过主要还是集中于中长期债券。如此一来,美联储的“国债库存”就显得十分复杂,各种期限的国债都有,而且数量多少差异很大。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之一就是要找到复杂系统的简单替代变量(Proxy),通过研究替代变量,来了解整个系统的状况。“类10年期国债”(10-Year Equiva-lents)就是美联储“国债库存”的有效替代变量,它将各种期限和不同数量的国债所产生的利率风险,用一定数量的10年期国债来替代。简而言之,美联储的所有国债持有量,可以用“类10年期国债”来代表。
以“类10年期国债”的方法计算,到2013年8月,美联储已经持有了全部流通国债的30%,如果继续按照QE3的购债速度推进,2014年将达到45%,2015年为60%,2016年为75%,2017年为90%,到2018年底之前,所有市场中的国债都将被美联储通通吃光。当然,早在这之前,回购市场就已经崩溃了。
恐怕伯南克的确是没有事先料到QE会造成回购市场的严重困境,7万亿~9万亿影子货币的扩张不足,足以抵消美联储QE印钞机的效果。如果继续以每月850亿美元的速度吃进国债和两房MBS债券,那么回购市场所面临的内爆压力将与日俱增。
这就是伯南克心急如焚地想在2014年结束QE的真正原因。
在回购市场上,本来玩的就是10个瓶子3个盖的高难度杂技,如果美联储以每月850亿的速度从市场上不断回收“瓶盖”,那1年就会使市场减少1万亿美元的抵押品,考虑到美国三方回购市场的全部抵押资产规模不过2万亿,这样的瓶盖流失速度不可谓不惊人。由于瓶盖的减少,杂技会逐渐变成10个瓶子1个盖,甚至20个瓶子1个盖,杂技的技术难度越来越高,而失手的风险就会越来越大。
不要小看回购市场的几万亿抵押品,它们的作用类似于传统银行体系的基础货币,为美国几十万亿的影子银行体系提供着关键的流动性。尽管影子银行体系极其庞大,但却高度依赖市场信心,处于严重拉伸状态下的抵押链条,对交易对手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极度敏感。另外,影子银行无法吸纳传统的储蓄,只能依赖金融机构的超短期融资,期限甚至短到隔夜。储蓄汇集了成千上万小储户们的分散资金,而回购融资却是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巨额资金,当市场动荡时,机构的消息更灵通,作出撤资决定的时间更短,资金逃跑的速度更快。
在风平浪静的回购市场中,隔夜回购融资并无大碍,为节省交易成本,借贷双方总是会在第二天继续滚动合约。不过,这是建立在彼此继续信任的基础上,如果融资方突然听到市场上对借钱方的流言四起,第二天就可能会拒绝继续滚动回购合约,借钱的人将立刻陷入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当然借钱方可以马上去找新的融资方,但华尔街的坏消息永远比好消息传播得更快,一家机构拒绝回购融资,往往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像躲避瘟神一样关闭融资的大门。1980年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出事的金融机构莫不是始于回购融资的资金链突然断裂。虽然贝尔斯登、雷曼兄弟、MF Global的问题根源在于持有着大量的资产毒垃圾,但危机爆发时最致命的一击都是源于回购市场。
在2007年正常的回购市场状态下,资产抵押债券(ABS)和优质公司债券的打折率仅为3%~5%,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ABS和垃圾债券的打折率曾高达40%,优质的公司债券的打折率为30%,如此猛烈的打折率跳升,将迫使回购融资方不得不追加巨额的资产,而此时它们的扩张已达极限,要么被迫跳楼甩卖资产,要么资金链断裂导致违约,回购市场的流动性将在顷刻之间完全冻结。
QE持续下去的最终后果,将是回购市场逐步萎缩直至突然冻结,接着发生的就是数十万亿的影子银行体系轰然倒塌!
那股票市场呢?股票繁荣依赖股票回购,股票回购的资金源于债券市场的低利率,债券的低利率靠的是做市商的流动性支持,做市商的运营资金仰仗回购市场,回购市场撞上冰山,股市的资金链也将断裂。
如果说2012年9月伯南克和美联储兴致勃勃地搞QE3时,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话,那么最迟到2013年5月,所有行家都已经看到了在QE这艘“泰坦尼克号”的正前方,耸立着一座巨大的回购冰山!
5月,伯南克船长准备紧急减速,无奈乘客们玩得正High,丝毫没有觉察到风险,愤怒的玩家们摔锅砸碗,大吵大闹,长期利率突然飙升,回购市场危机骤起,伯南克吓得赶紧改了口。9月,QE号保持原速,方向不变,继续撞向冰山。
伯南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继续QE,前面会撞上回购冰山;退出QE,又会引发利率飙升。就在犹疑不定之间,时间在悄悄地流逝,距离冰山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回购市场是几乎所有欧美金融机构短期资金的命脉,而该市场却完全没有国际统一的法律规范和会计准则,由于回购抵押链条横跨大西洋两岸,远达亚太和世界各地,因此,回购市场的健康问题不仅令美联储寝食难安,就连英国、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清算银行(BIS)都对此忧心忡忡。
监管寒流袭来,抵押品短缺恶化
就在《华尔街日报》开始报道回购市场抵押品不足的同时,早就对此展开调查的国际清算银行(BIS)也于5月发表了高度关注“优质抵押品”(HQA,High-Quality Collateral)短缺的报告[3]。
BIS一直对欧美日的货币宽松政策表示出颇不以为然的态度,并早已着手制定新的游戏规则,这就是《巴塞尔协议Ⅲ》。
这个BIS是什么来头?凭什么它制定的协议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必须遵守?这种世界“银监会”的地位到底是怎么得来的?
BIS的来历可不简单,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恩师、乔治城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卡洛·奎格雷对BIS曾有这样的评价:
金融资本势力有一个极为长远的计划,它旨在建立一个金融系统来控制世界,一个被少数人控制的,能够主宰世界政治体制和世界经济体制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