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货币的存在,已经使传统货币银行学对货币创造的基本观念完全过时。2013年,美国财政部的债务管理办公室(Office of Debt Manage-ment)对美国影子货币的总量进行了评估,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影子货币总量约33万亿美元(其中回购转抵押贡献了5万亿),是M2的3倍多,有效货币总供应量约45万亿美元[3],约合人民币279万亿!
如果将影子货币定义为SM2(Shadow M2),它将包括所有可以被用来在回购市场进行抵押融资的债券资产。简单地说,债券就是货币!如果没有转抵押现象,影子货币的乘数为1,转抵押的次数就是影子货币的乘数。
因此,一国货币总有效供应的定义,需要进行修正,即:
有效货币供应=M2+SM2
当然,中国也存在着影子银行和影子货币的问题,其规模有各种估算,大致在20万亿~36万亿元之间,加上影子货币,中国的有效货币供应量估计在126万亿~142万亿元之间,大约是美国的一半,2012年中国的GDP大约也是美国的一半。因此,中国的货币供应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比例关系与美国大致相当。
中美之间的差别在于,美国的影子货币创造规模是中国的5.7倍~10.2倍,而中国传统货币创造规模是美国的1.6倍。在财富表现形式上,中国财富含金量最高的是房地产,而美国财富则集中体现在金融资产。
既然中国的货币总量如此之大,怎么会在2013年6月突然闹起钱荒呢?
实际上,中国银行系统从5月底就已经出现了资金紧张的局面,6月问题变得严重起来。从时间上看,这与美联储5月宣布准备退出QE大致吻合。6月,美国10年期国债回购利率出现了极为罕见的-3%,而中国的回购利率则一度飙升至30%,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冰火两重天,主要因为美国国债允许投机商大规模卖空,如果没有卖空行为的干扰,美国的回购利率也会与国债收益率同步飙升。
其实,不仅中国闹钱荒,美国闹的也是钱荒。
美国金融市场五、六月爆发的是利率飙升的恐慌性危机,进而导致货币创造的关键部位回购市场近乎瘫痪,收益率飙升意味着回购抵押品的价值跳水,迫使高度杠杆化的金融机构抛售资产,造成了美元流动性的严重不足,华尔街出现“美元真空效应”,形成了美元回流的全球寒流,致使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股票市场暴跌、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等一系列危机。中国也不例外,5月外汇占款大幅萎缩就是一个信号。
再次注意,美元回流并不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而是因为美国回购市场内爆的压力急剧升高!
影子银行的真正风险是其货币创造功能,它的核心在于回购市场,由于回购市场的存在,使1块钱的债券直接变成了1块钱的类现金,这使有效货币供应量立刻扩大了1倍。如果允许“转抵押”,货币供应量还将进一步扩大。这一点,使回购市场的重要性压倒了影子银行的一切其他问题。
正是回购的货币创造这一特性,使得众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利用库存的债券资产,立刻获得新的现金,进一步扩大债券库存,然后再反复进行回购以扩大资产规模,从而轻松套取回购利息成本与债券收益之间的利差。在回购利率偏低的正常情况下,滚动资金不是问题,这一盈利模式要远比投资房地产、股市和实业更安全、更灵活、更有吸引力。
中国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养券”问题,与华尔街对冲基金高倍杠杆的操作原理完全一样,只不过中国金融机构几乎完全没有做任何风险对冲,更不必说“匹配对冲”,回购市场的融资成本一旦持续上扬,则后果不堪设想。正因如此,6月钱荒期间,所有金融机构都眼巴巴地指望“央妈”赶紧“喂奶”。毫无疑问,央行如果拒绝提供流动性,那么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危机必然爆发。
有意思的是,6月钱荒的最大受害者正是债券市场。以城投债为代表的高收益债券遭到了猛烈抛售,债券市场交易一片萧条。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1.2万亿元,同比暴跌了81.1%,环比陡降49.0%。同月,债券累计发行5342亿元,同比减少34.6%,环比下降43.3%。股票市场显然也受到了波及,不排除影子货币中的一部分资金已经流入了股市。
如果金融机构主要投资的是长线项目,如房地产,那么在流动性紧张时被抛售的应该是信托、集合理财或其他类似的房地产融资产品,房地产也将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但6月全国各省的地王轮番上涨,就在钱荒肆虐的6月下旬,上海、重庆、南京、武汉等城市的地价频频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中国的回购市场正在迅猛扩张,在回购交易中,存在着企业债与标准券的折算问题,该转换类似于美国垃圾债的“奇幻漂流”,只不过连“漂流”都省略了。如果企业债从质量上有足够的保证,打折率又足够高,那么这个问题并不算严重,但这种折算制度留下了未来的隐患,值得金融监管部门保持警觉。
另外,中国的回购市场中还没有“转抵押”的规定,但不排除未来也将被“创新”出来。在全球尚未出现统一的“转抵押”的法律框架之前,转抵押将是回购市场危机的最大温床。
应该当心的是,6月钱荒,仅仅是未来利率火山爆发的一次微不足道的预演而已。
申论
银行向社会提供的是货币服务,它的收益就是社会为该服务所支付的服务费。社会向银行托管各类资产,然后获得托管资产的收据,这些收据就是流通货币。货币收据对应着托管资产的索取权,人们以货币收据在市场中进行支付,当货币收据换手之时,意味着其对应的银行托管资产的所有权也同时易主。
在银行的托管资产中,最广为社会接受的资产就是流动性最好的资产,当你拿这种资产在市场中和任何人交易时,所有人都会欣然接受,这种流动性最好的资产就是财富的代表,即真正的钱。因此,货币不是钱,而是钱的收据;货币也不是财富,而是财富的索取权。
在金本位时代,黄金是真正的钱,银行是存钱的地方,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就是黄金的收据,任何手持银行券的人都可以随时向银行索要托管的黄金。在1971年金本位被美国废掉之后,美国国债取代了黄金,货币收据对应的是国债。货币收据存在着不同的形式,无论是纸质的储蓄本,还是塑料的银行卡,或者是网上银行账户中的数字,它们的本质都一样,就是向银行索要抵押资产的凭证。
如果以黄金作为钱的基准,银行自我创造货币的能力将不得不与黄金增量匹配,而黄金增长与实业增长基本同步。那么如果实业中的某些领域的增长远高于黄金,其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与数量没有足够的黄金来支撑交易将会怎样?很显然,这些产品的价格将会下降,这会产生价格通缩吗?有可能,但这不构成对经济的危害。说到底,黄金只是帮助商品交换时进行比价兑换的“计算器”,计算器的大小不会影响计算结果,因此,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与黄金数量无关。当货币供应稳定时,货币对经济最终的影响力是“中性”的。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实际发生的情况也正是如此。英国于1664年建立物价统计体系,如果把当时的物价基准设定成100,那么250年后的1914年,英国的物价指数仅为91。在金本位之下,物价长期通缩,但这并没有影响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生产率提升与农业时代相比,堪称是成千上万倍的提高,商品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与农业时代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事实上,经济繁荣的本质就是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与之相对应,各种商品的价格本应不断下跌才能反映生产力的增长。
这一现象在当今的互联网与电子时代更加明显,电脑和手机的价格总是不断下跌,但这并没有造成大家持币等待,而是更频繁地更新和更大量地购买,这不正是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吗?这些行业非但没有因为“价格通缩”就陷入停滞,而是更加迅猛地向前发展。
美国是另外一个实例。1800年美国物价指数为100,到1939年物价指数降为81,在这139年的“通货紧缩”期间,美国从一个边缘的殖民地脱胎换骨,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这同样是在金本位制度之下完成的经济飞跃。难怪西方有思想家认为,金本位时代才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货币制度其实就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契约,货币稳则天下公,货币乱则天下患。
人们每天辛苦工作后,将劳动成果托管于银行,拿到的是一纸收据,大家原指望在自己退休或无法工作时,能够用收据取回与当初向社会贡献相当的劳动成果,以保证生活质量与从前接近。但如果收据大幅贬值,这不就等于是掠夺和欺诈吗?在一个社会中,人们可能互不相识,但因为有货币契约存在,因此大家能够彼此信任共同创造更多的财富。假如货币贬值,这就践踏了财富分配的公平原则,制造出全社会深层次的不信任,进而破换社会分工,打击劳动热情,鼓励投机取巧,破坏诚信的基础,导致交易成本的上升。
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货币不诚信,她怎么可能期待民众对国家有诚信?又怎么可能期待民众之间会存在着诚信?货币贬值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文明的伤害是深远、持久和难以逆转的。
当1914年英国脱离金本位之时,大英帝国的命运就已经注定走向衰落;当1971年美国废除金本位后,她抛弃的是诚信、创造、勤劳、节俭的立国之本,纵容的是贪婪、投机、享乐、奢侈的堕落之风。
2008年的金融危机只是一系列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序幕。可悲的是,以美元为代表的货币贬值之风正在全世界大行其道,正是货币贬值催生出了影子银行和影子货币,而在1971年之前的300年工业化时代,银行盈利并不需要“银行的影子”,社会也不需要“货币的影子”。
影子货币的抵押链条越来越长,其内在的张力正在趋于断裂的极限。2013年6月的世界性钱荒,仅仅是一场更大的金融地震的前兆。
金融全球化已经通过资产的抵押链条将各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这意味着未来的危机将无可避免地成为全球危机。
参考文献
[1]Manmohan Singh,Peter Stella,The(other)deleveraging:What economists need to know about the modern money creation process,July 2,2012.
[2]Ibid.
[3]Dept of Treasury,Office of Debt Management,2013 fiscal year Q 2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