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统是以封建专制的模式被中央银行家们所控制,他们通过频繁的会议所达成的秘密协议来进行协调。
这个系统的核心就是瑞士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这是一家私有的银行,而控制它的中央银行也同样是私有公司。
每个中央银行都致力于通过控制财政贷款、操纵外汇交易、影响国家经济活动水平、在商界领域对保持合作的政治家提供回报等方式来控制各自的政府。[4]
BIS的最终目标当然是为了保护国际银行家的整体利益,并跨越主权国家将全世界的银行体系直接纳入自己的管理轨道,以金融力量钳制政府,以货币手段管理世界。为实现这一“立志高远”的目标,就必须坚决杜绝那些短视、贪婪、欺诈和不负责任的金融冒险,严格自律是国际银行家成就其“伟大功业”的前提条件,《巴塞尔协议Ⅲ》正是实现严格自律的具体要求。
一个协议如果没有强制执行力,那就是废纸一张。假如某银行拒绝接受BIS的领导,不执行《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那将产生什么后果呢?很简单,全世界的其他银行将拒绝和“捣蛋鬼”进行金融业务往来。想汇款到其他银行?没有银行敢接收;想在金融市场上回购融资?没有交易对手敢放贷;想给客户发放贷款?你的支票没人要!谁还敢把钱存在这样的银行?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的“捣蛋鬼”只有死路一条。
如果一个国家拒绝执行《巴塞尔协议Ⅲ》呢?那后果就是该国所有的银行都将被排除在国际金融市场之外,这相当于金融制裁,该国的进出口贸易将被迫中断,因为无法进行资金的国际支付和接受;该国的海外投资也将中断,因为海外资金无法进入。没有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一个现代国家能支撑几天?对于小国而言,这如同蹲监狱;对于大国来说,这好比是金融流放。
这就是《巴塞尔协议Ⅲ》真正厉害的地方!一个国家的主权政府必须臣服于它。奎格雷教授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洞察到这一切,控制BIS的极少数人就是全世界真正的主人,他们未经民主选举,也不接受任何监督;既不对选民负责,也不对各国政府负责,这是一种国际社会极为罕见的特殊而绝对的权力!在可预料的将来,这一趋势还会不断增强,这也正是金融全球化的终极目标。
绝对的权力并不意味着它不负责任,而是它只对自己负责。如果掌握这一权力的少数人拥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的管理甚至会产生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结果,至少BIS的主人们自认为如此。
在流动性方面,《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银行必须保持足够的优质抵押品,如美国国债,以确保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能够靠变卖资产来维持30天的现金流不致枯竭。仅此一项,就将造成2.3万亿美元的优质抵押品短缺。同时,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保证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又将造成1.6万亿~3.2万亿美元的优质抵押品短缺。另外,由于各国外汇管理和货币政策所掌握的外汇,已从2007年底的6.7万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0.5万亿美元,官方对优质抵押品的需求也将大幅增长。这样算下来,在未来的几年里,如果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那么优质抵押品的短缺规模将扩大到5.7万亿美元。
这是在正常的市场状态下,那么如果市场面临压力呢?美国财政部估计:优质抵押品的短缺上限将激增到11.2万亿美元![5]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QE就已经导致优质抵押品面临短缺,高杠杆化的影子银行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巴塞尔协议Ⅲ》和《多德—弗兰克法案》又跳出来争抢优质资产,这将导致回购市场承受更大的压力。
冰山没有消融,反而越来越大!
影子银行如何杀出重围
BIS、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都已经看清了影子银行体系中日益尖锐的优质抵押品短缺的困境,但他们的结论又相对乐观,因为他们相信短缺可以靠增加供应来缓解。
所谓优质抵押品,就是在久期、流动性和信用的三维风险中,最靠近核心的那些资产。久期风险(Duration Risk)很容易理解,某人给你打白条借钱,如果他明天就还,风险就较小,而他说要等30年之后才还,你晚上就会失眠;流动性风险是指如果你不想继续持有这张借条,你在市场中是否能够非常容易地转手,而且打折率越小越好;信用风险当然是看借钱的人未来出现资金麻烦的可能性有多高。
在三维风险中,最靠近核心的部分就是现金本身,只要国家还存在,政府没垮台,现金持有多久都不怕,拿出来谁都抢,也没有违约的问题;10年期国债在流动性和信用风险上仅比现金稍差一点,但持有时间太长的风险要比现金高;优质公司债券(IG,Investment Grade Bond)又比国债风险高,ABS(资产抵押债券)比公司债券更差一些。
在美国财政部的定义中,优质抵押品包括:现金、国债、政府机构债、两房MBS债券。有人会问,现金也算抵押品吗?当然算,现金买东西可以理解为“以现金为抵押,借回某件物品,回购期限是无限长,回购利率为零,打折率也为零”的回购协议。从这个意义上看,QE不过是将现金这种优质抵押品与另一种优质抵押品国债进行了互换。现金可以在传统银行中创造货币,而国债能够在影子银行中创造货币。因此,QE的本质是用传统货币创造“置换”了影子货币创造,但效果并不理想。
从理论上说,优质抵押品能够大量增加,不过就是大搞财政赤字增发更多国债而已,还可以推高房地产价格增加MBS供应,只要主权信用可以无限透支,优质抵押品就能无限增长。因此,BIS认为优质抵押品不存在绝对短缺,只有区域或局部紧张的问题。
问题在于,金融上的优质资产,并不等于经济真实上的优质资产。国债之所以是优质资产,那是因为它是以全民税收的现金流做抵押,而税收现金流的来源,只能是由实体经济活动自身所产生,归根结底是公司运营和私人消费共同创造了优良资产和稳定的现金流。因此,一个国家优质抵押品的真正创造者不是政府,而是私人经济部门所形成的优质资产。
但是,在超低利率的环境下,公司并不会将廉价获得的资金投入创造优良资产的活动中,而是转而投向赚快钱的金融活动,这体现为公司资本性支出的萎缩和整个经济体的“资产老龄化”。如果将国家看作一家公司,现在的情况是这家公司的现金流增速正在萎缩,而公司的CEO却大举负债投资没有现金流的资产,如毕加索或凡·高的油画,然后在会计做账时不断调高油画的估值,从100万调高到1000万,再估价到1个亿。虽然从账面上看,总资产在快速增值,并始终超过总负债,但日益萎缩的现金流,却被越来越沉重的负债大山压得透不过气来,公司必须不断调高油画估值并将其打包成债券,向其他公司抵押融资来维持正常的运营资金。这样的公司资产总值再高,能说明它的信用越来越好吗?
主权信用就像一张信用卡,自有其内在的信用额度,没有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撑,信用卡总有刷爆的那一天,“欧猪债券”就是最新的例证。
美国财政部和BIS的优质抵押品无限供应论,其实是假设美国国债拥有无限的透支额度,这个前提本身就是市场逻辑的断裂点。
按照这样的逻辑,美国政府必须赤字,而且还要不断扩大赤字,因为没有赤字哪来的国债?没有国债,哪来的优质抵押品?没有优质抵押品,如何承受得起影子银行体系数十万亿的沉重身躯?
影子银行在QE和监管高压的两面夹击之下,如何突出重围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循环使用”优质抵押品,但“环保绿色”的转抵押却被《巴塞尔协议Ⅲ》卡得很死,美国的法律框架也不容易突破,这条路荆棘丛生。
还有一条路就是美联储退出QE,缓解优质抵押品的供应压力,但伯南克还在犹豫这样干的后果,抵押品是多了,但长期债券却没人要了,美联储必须慎之又慎,虽然最终必须放弃QE,但这并不是由于经济或就业的原因,而且时机选择至关重要,最好能够实现既退出了QE,而长期利率却没有失控。市场“预期管理”、经济数据、货币政策、地缘政治、军事危机等手段必须综合使用,这样的机会需要耐心等待。
关键是别人能等,被架在火炉上烤的影子银行等不起。
《巴塞尔协议Ⅲ》要是把影子银行给逼急了,它们就只有冒更大的风险,大规模进行“垃圾债的奇幻漂流”,将养老基金、退休基金、保险公司、主权基金账上“闲置”的美国国债给“置换”出来,再把垃圾债券和其他资产毒垃圾“填充”回去,既满足了《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又获得了优质抵押品,关键是从账面上看不出有什么不妥的变化。与市场上金融玩家强烈的创新欲望相比,监管永远都会反应迟钝。
在市场和监管的双重挤压之下,影子银行将会发生裂变!
更加冒险同时又更加隐蔽的“资产置换”,很可能会大行其道,迅猛扩张。这是影子银行的一条生路,却是世界金融稳定的一条绝路!
扭曲利率,美联储既当裁判员又当守门员
2013年5月突然发作的利率飙升,让美联储心惊肉跳,一向牢牢在握的利率市场怎么会濒临失控呢?
美联储对短期利率具有直接的控制力,如通过联邦基金(Fed Fund)的利率设定和公开市场操作,就能将短期利率“固定”在政策目标附近。什么是联邦基金呢?其实就是传统银行创造货币的准备金,它们或者放在自家的金库里,或者存在美联储的账户上。许多地区性银行吸纳了储户的存款后,却找不到足够多和足够靠谱的贷款人,因而货币创造的潜力没有完全释放,而多余的准备金只能闲置在账户上。但是,另外一些大银行的渠道多,放贷的机会更多,然而准备金不足却制约了他们创造货币的能力。以有余补不足,在美联储的协调下,各个银行可以在货币市场中“买卖”多余的准备金,当钱多时,利息就低;钱少时,利息就高。美联储设定了短期利率目标之后,就通过在货币市场中不断吞吐国债来释放或回收货币,影响市场中的资金供求关系,直到利率接近设定目标为止,这就是“公开市场”操作。
近年来,美联储越来越强烈地爱上了回购工具。如果市场资金紧张,美联储就与一级交易商们做交易,美联储让交易商以债券为抵押借钱,即“压券放贷”来释放货币,缓解市场资金短缺的压力;当资金过剩时,美联储就反过来“出券收钱”,将自己的债券抵押出去,把交易商手中的货币“借回来”,从而实现收缩市场资金的目的。
回购最大的优点是超灵活和超短期,钱券互换可以短到只有隔夜,一天之后,钱券各归原主,一切恢复原状。如果预期效果不理想,第二天可以逐渐加码,直到满意为止。回购操作为美联储提供了强大、精准、高效、副作用少的新式武器,对货币市场的管理更加灵活。
短期利率好办,控制长期利率就麻烦多了。在回购市场中,最长的回购也不会超过一年,现在的世界变化如此之快,谁会将债券抵押30年来融资呢?况且大多数债券的寿命也不可能有这么长。
那么美联储能不能直接买进长期债券呢?这就是QE的操作了,属于典型的价格控制,明显违反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精神,既然资金的长期供求应由市场决定,中央银行怎能强行介入?更何况强行介入长期利率市场,等于把央行置于风险承担者的地位,而不再是风险的管理者。甚至可以更明确地说,QE和“扭曲操作”更本质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印钞,而是直接控制长期利率的趋势。
什么又是“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呢?当然是为了“扭曲”利率的市场价格,在这里就是收益率曲线。
在债券市场交易中,每时每刻都在形成债券价格,同时也在形成对应的收益率。想象一下,如果有人拿着照相机在某一特定时刻,将各种期限的国债品种的收益率拍一张快照,得到的就是该时点国债从1个月到30年的所有品种的收益率曲线。
在美国进行QE和“扭曲操作”的过程中,重点是购买中长期债券,其主要目的在于压低长期利率的趋势。所谓的“扭曲操作”,就是美联储将持有的短期国债抛出,再换回长期国债的操作,体现在收益率曲线上就是长期利率被向下“扭曲”了。
2007年1月,金融市场对即将来到的危机仍然毫无察觉,1个月的超短期国债的收益率竟然与30年国债相近,人们似乎并不担心通胀;从6个月到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一路缓步下滑,好像大家对未来流动性即将出现枯竭的危险毫无防范。
2013年9月的收益率曲线与2007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短期收益率从半空被直接按在了地面,这说明了美联储对短期利率强大而直接的控制力,而期限越长的收益率控制起来越费劲。10年期国债被压低了2个百分点,而30年期收益率则仅下降了1个百分点。QE与扭曲操作对长期利率的压制还是明显的,但这是以央行3万亿资产负债的膨胀为代价换来的,副作用还包括资产价格再度泡沫化,负债规模持续攀升,赤字问题难以缓解,全球经济资源错配,金融市场严重失衡,实体经济复苏疲软,就业市场萎靡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