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其他 > 货币战争5:山雨欲来 > 13.第13章 真相隧道,穿越泡沫的空间(4)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犹太金融家族从小对孩子们的一个基本训练就是熟背1/8、1/16、1/32、1/64、1/128……所对应的细微价差。因为在做金融生意时,利差之微小,金额之巨大,要求反应之迅速,都远非普通人所能想象。交易在电光石火之间就必须敲定,根本没时间按计算器。脑子稍微迟钝一丁点儿,不是生意丢了,就是算错了成本和收益,对于2500万美元的交易额而言,1/128个百分点也是1953.125美元!

交易员知道老客户的重要性,也知道搭档的重要性,脑子飞快地算过一遍之后,立刻答道:“9又3/4可以!”销售经理马上告诉一直在线等候的退休基金经理:“尽管市场价是10,但我可以给你9又3/4!”退休基金经理满心欢喜道:“成交!”销售经理一边对着电话说“成交”!一边对交易员喊道:“销售25,价格9又3/4,与××基金成交!”交易员飞快下单,然后大叫:“成交!”销售经理最后与退休金客户确认,然后挂断电话。

整个交易过程不过几十秒!

退休基金经理希望买到最低价,而交易员追求卖出最高价,销售经理则希望交易迅速完成,如果拖过一分钟,那么买家就会挂断电话拨打下一个做市商询价,生意就会流失。销售经理必须当机立断作出折中报价,而交易员在同时处理几个销售经理的报价时,大脑必须高速运转,以极其敏锐的判断力,将买家进行重要性排序,然后分别计算价差,评估买入成本与波动风险。他必须在一两秒内作出决定。一个超级交易员的大脑已经不是“软件”处理速度的问题,而是“硬件”天生就长得与众不同。

订单确认之后,债券做市商的“中台”立刻接手,他们的职责是控制信用和风险。由于交易对手的信用不同,合作金额和次数也不等,他们给各个商业伙伴定制了不同的“信用额度”,一旦超过风险临界点,中台人员有权向公司发出警告。同时,他们还必须对全公司的风险进行总量控制,并且实时监测。

当中台过关后,订单转往“后台”。后台负责打理后勤事务,如买卖的数量、金额记账,交割的时间、方式以及支付手段,清查出订单可能存在的差异,统计公司盈亏,并在当天处理完成一切剩余细节。最后,会计部门将交易入账,并整理出债券利息收入的时间表和应收数额。

做市商的作用就是促进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降低买卖之间的交易成本。它们中最大的21家就是国债市场的一级做市商,可以直接与美联储做交易,美联储的公开市场委员会所制定的利率政策,正是靠这21家一级做市商来执行,他们的地位相当于金本位时代英格兰银行所倚重的5大金商。他们在市场中随时准备买进和卖出债券,并在其中获取一定的差价。在正常状态下,5年国债差价仅为1/128个百分点,即100万美元的交易量,做市商理论上能赚取78.125美元。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一个优秀的交易员在交易中,大约只能以叫买价与叫卖价的中间点成交,从而赚取一半的利润,即39.06美元。

在这微薄的39.06美元差价中,还包括融资成本,前台、中台、后台的分摊成本,以及间接的工资成本、销售奖金、市场宣传、系统支持等等。在扣除直接和间接成本之后,纯利润部分还要面临诸多市场风险,其中最大的变数就是利率波动,国际新闻、经济数据、突发事件都可能导致利率的大幅震荡。在交易时间内,随时变化的利率经常造成1%的国债价格波动,即100万美元的国债价格,上下可能波动1万美元,交易员稍有迟缓,39美元的利润就会被1万美元的损失吃得尸骨无存,这相当于250次100万美元国债成功交易的全部成果。

做市商是在刀尖上舔血,在微薄的利差中讨生活,必须依靠巨大的交易规模才能赚钱。2012年,在10万亿美元的流通国债市场中,每天交易总量高达5320亿美元,仅次于每天4万亿美元交易量的外汇市场。除了国债,还有8万亿美元总量的公司债,其每天交易量约1800亿美元。另外,20万亿的其他类型的债券也在市场中频繁交易。

做市商要吞吐如此规模的债券交易量,就必须拥有相当规模的债券库存和巨大的融资能力,以便向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对于美国股票市场而言,股市上涨的动力越来越依赖股票回购,而股票回购的资金又依赖于上市公司的债券融资。如果做市商的公司债库存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导致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和交易成本的上升,最终将迫使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大幅上涨,削弱其股票回购能力,从而导致股票市场上涨乏力。

做市商的公司债券库存,就成为一个观察股市变化的风向标。

公司债库存萎缩,做市商调节失灵

众所周知,湖泊在江河水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当洪水泛滥时,湖泊能够吸纳过剩的水量,避免江河水位暴涨酿成水灾;当江河流量不足时,湖泊又能提供补充的水量,使河道不至于干涸,从而起到调节水系流量的平衡作用。

做市商的债券库存就相当于债券水系中的湖泊,如果债券价格涨得太高,做市商就会抛出大量库存以赚取价差利润,平抑价格猛涨的势头;如果债券价格过于低迷,做市商则会逢低吸纳,扩大库存,等待价格反弹获利,从而拉升债券的市场价格。因此,做市商在债券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价格稳定器的功能。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做市商在债券市场中的调节功能严重失灵,致使债券市场“洪水泛滥”,收益率低到荒谬的程度。其中,公司债的问题最为突出。

2007年10月,美国做市商的公司债库存达到了2350亿美元的历史性峰值,股票市场中的极度乐观情绪也达到了顶峰,做市商大规模囤积债券资产,以为奇货可居。最终,金融市场的崩溃导致做市商们损失惨重。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做市商的公司债库存自金融危机之后,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到2012年2月,公司债库存仅剩424亿美元,比历史顶峰时大幅下跌了82%!到2013年3月,也不过560亿美元左右。

做市商的公司债库存严重萎缩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公司债券价格上涨失去了刹车装置,升值效应十分明显,从而吸引了各路资金纷纷涌进债券市场淘金,出现了明显的泡沫化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湖泊干涸,雨季江河水位暴涨;二是由于做市商提供的流动性不足,结果就是公司债券的购买容易出手难,这就好像旱季出现的江河断流。

做市商们急剧减少了公司债的库存,与此同时却大规模增加了国债库存。从2011年5月到年底,国债库存翻了近一倍达到了747亿美元,而公司债库存则下降了一半到611亿美元,这是做市商的国债库存第一次超过了公司债库存。其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持有国债的收益超过了公司债,这自然是美联储量化宽松的功劳,因为QE操作时美联储只购买国债和机构MBS债券,国债价格上涨幅度更明显。从2007年中到2011年底,持有国债的总收益达到了38%,超过了公司债的37%,而且国债更安全,也更符合新的金融监管原则。

在这里,需要搞明白债券价格和收益率正好相反。以投资房子为例,大家买房时会考虑到房价和租金两个因素。假如房价是100万,而年租金收入是5万,那么投资房子的年回报率就是5%。如果房价涨到110万,而年租金收入不变,投资回报就会降为4.5%;同样,如果房价下跌到90万,租金仍然不变,投资回报将上涨为5.6%。房价与投资回报率成反比。债券的道理与房子类似,债券价格相当于房价,债券的利息收入相当于房租,而债券收益率类似于房子的投资回报率。抢购债券的人越多,债券价格就会被炒得越高,但其收益率越低;当大家都抛售债券时,债券价格下跌,而收益率则上扬。在此过程中,债券的利息始终不变。

当美联储启动QE后,每月从债券市场上吃进大笔国债和MBS债券,怎么吃呢?就是印钞票来与21家一级做市商进行交换。当然,印钞票是形象的说法,美联储根本不需要印钞机,它只是在计算机屏幕上敲上一系列数字,然后一按“回车”键,钱就变出来了,而且要多少就有多少,既不需要开工厂,也不需要劳心费力搞经营。操作QE的结果是,做市商的债券库存涌进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而它们在美联储的账户中,则被打入了相应的金额。这样一来,做市商手中拿着大把的货币,整个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就扩张了,这就是美联储通过QE向金融市场注入资金的过程。

当做市商有钱后,就到财政部去竞购新的国债,结果政府就有钱花了,这是一级市场。然后做市商再将国债通过自己的渠道,层层分销到世界各地,最终大家都通过做市商来买卖国债,这就是二级市场。前面退休基金经理买国债的例子就发生在二级市场。

做市商们同时也是最大的投资银行,它们帮助企业承销公司债券,往往是自己先垫资全部买下债券,这样公司获得了现金,转手用于股票回购,炒高股价,然后CEO们喜笑颜开地分奖金。做市商可以持有公司债券,也可以转卖给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对冲基金、货币基金、大企业、外国机构等债券投资人。

由于金融市场中的货币太多,基金经理们被存在账上的大笔现金烫得心急火燎,钱不赶紧投资出去,拿在手上就是闲置。此时,一旦有公司债券发行,大家往往一拥而上,疯抢一空。债券价格扶摇直上,收益率却每况愈下。随着QE一轮一轮加码,货币过剩变成了货币泛滥,此时的基金经理们就像眼冒绿光的饿狼,只要看见收益率稍有姿色的债券出现,就立刻扑将上去。

在QE的刺激下,公司债券的发行规模每年增长高达10%,债券融资得来的廉价货币,一转眼就变成了股票回购的万丈豪情,在股票升值的强烈预期之下,S&;P500的增幅达到了16.7%。

2008年以来,公司债券总共发行了5.7万亿美元的惊人规模,而收益率却从5.7%一路狂跌到2.0%。

收益率暴跌过半,意味着债券价格飞涨。如果做市商拥有大规模的债券库存,此时正是卖出库存获取暴利的好时机,这种抛售行为将会有效抑制债券价格的涨势,从而实现价格调节作用。可是,由于库存短缺,做市商无法有效发挥湖泊吞吐过剩水量的作用,致使债券市场被货币洪水灌成了一片汪洋。

债券投资机构欢天喜地抢到奇贵无比的公司债券后,他们逐渐发觉持有这些债券的隐忧越来越大,因为当他们想卖出债券套现时,必须找到做市商,而做市商给的报价却很不理想。而当另外一些机构想买入公司债券时,做市商的卖价同样令人失望。做市商报出的买卖价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债券投资人的愤怒也日益高涨。这就如同新房市场极其火爆,而二手房交易非常清淡,有房子想出手变现难上加难,而想买房的人却无从下手。债券市场买方与卖方的信息都掌握在做市商的手中,他们不愿扩大债券库存并提供融资。做市商的态度是,你想买债券吗?对不起,我没货;你想卖债券吗?抱歉,我缺钱。

做市商的公司债库存短缺已经形成了债券市场的严重瓶颈。

到2013年,11万亿的流通国债与膨胀到9万亿的公司债券规模相当,但每日交易量公司债却仅为国债的1/3。公司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恶化,终于激怒了债券投资人,他们与做市商反复沟通,但做市商表示爱莫能助。被逼无奈之下,债券市场的投资人们痛下决心,决心绕开已经成为市场交易障碍的做市商,他们纷纷搞起自己的电子化债券交易系统,让买家与卖家在平台上直接交易。UBS、高盛、黑石都是自建平台的先驱。不过,迄今为止效果并不明显。2013年,UBS的债券交易系统每天仅有30单交易,少到令人悲哀。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