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今天就到这,你们就以今日辩论之题,明日上交一篇文章。”郑秀才看着双方都论证的差不多了,就打算了这场辩论。
然而底下刚刚争的脸红脖子粗的学生们,此刻快速整理好衣冠,又恢复了温文尔雅的样子。
升入乙班后,苏易水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读书生涯。
秋去冬来,不知不觉间苏易水已经在乙班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度过了几个月的时间,每天都重复着学堂,家里两点一线枯燥而又充实的生活。
如今已学到《中庸》的中段:“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中庸》相比于《论语》和《孟子》要简短的多,但是道理却十分深奥,一般都是在其他三书学完后,对儒家道理都有所了悟才能来学习。
郑秀才对于《中庸》的讲解也非常详尽,同时对学生们的要求也严格了许多。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下一句!”周秀才开始提问。
“苏易水,你来回答。”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苏易水流利的回答了郑秀才的问题。
“何解?”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
“不错。”郑秀才对苏易水的回答甚为满意。
“今年的岁考试决定着你们能否升到甲班,尔等务必勤勉,万不可有丝毫懈怠。”郑秀才再次强调了这次岁考的重要性。
下面的学生们也越发紧张了,毕竟谁不想升到甲班,甲班都是整个学堂最为优异的学生,是能够下场的,而陈祁还在郑秀才这里读书,则是因着郑秀才的学识,可以时常请教罢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郑秀才把《中庸》讲完已经是腊月了,距离岁考也就十来天的时间,郑秀才又开始利用最后的时间带着学生们把整个四书的内容理了一遍。
苏易水突然有些紧张,这毕竟是自己读书以来的第一次大考。按规矩班次的晋升本应是岁考决定的,但是苏易水第一次考试就是第一名,加之郑秀才的小灶,学习进度超前了不少,这才来到乙班学习。
而在乙班学习的这段时间里,苏易水也是和同窗们了解清楚了岁考的题型,比起丙班的考试,题目类型和难度都上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之前考的是贴经题和墨义题,乙班岁考还要加上制义题以及试帖诗一首。
贴经和墨义他并不是太过担心,背诵自然是十拿九稳,墨义平日里也和郑秀才请教不少,问题也不大。难得是后面两个题型。制义题分成三大类,分别是大题、小题、截答题。
目前以乙班学生的水平,郑秀才出大题的可能性不大,应该会出小题或者截答题。截答题有长搭、短搭、隔章搭、有情搭、无情搭、等诸体,小题有截上题、截下题、截上下题等等种类。
四书总共那么点内容,一共二十九篇,五万三千七百字。历代科举都从四书出题,年深日久下,四书中可以充当考题的文句已经被出尽,为了不重复,于是考官们挖空心思地想些奇题怪题来出。截搭题就是其中一种。
最为出名的便是前朝的“君夫人阳货欲”。出题的这个考官因为出的太过刁钻,还被罢官了。
很多考生一看到“夫人”,”阳货“就”欲“。这样根据字面意思回答,基本这场考试就完了。
四书五经中,阳货只有一处出现,而君夫人出处甚多,但根据就近原则,要挑选与阳货最近的文句。所以,“君夫人”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最后一句“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后半部分“阳货欲”三个字出自另外一篇《论语阳货第十七》“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破题就应该是:君子取于义,小人断于欲,匹夫徘徊于善恶,故圣人垂拱而治。
虽然郑秀才不会这么变态,但是整个四书都是考点,先生也不会划重点,所以苏易水也倍感压力。
要是能像前世高考一样,来个《五届科举三年模拟》就好了,实在不行,什么四书真题啊、经典题型解析啊这些也成啊!
苏易水也感叹这些读书人之卷,都不用督促的,自己都想要找题目刷,妥妥的学霸!
但这也是时代大背景的限制,唯有读书才能改换门庭,很多学子其实都是家境不显的,连寒门都算不上。所以他们只能更加努力的读书,只为了不辜负亲族们的期待。
“我是全村的希望。”这句话在读书这件事上可不是吹的,很多学子都是全村人集了盘缠供着路费、考费才能去赶考。
苏易水在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中,苏家人也感受到了这种紧张的气氛,若无大事,基本都不会来打扰苏易水的学习,只是苏易水经常忘了吃饭,杨玉娘会找机会柔声打断。
其实苏易水也明白人是铁饭是钢的道理,只是有时候思路灵感迸发了,正如正在码字的作者一样,一下笔就停不下来了。如果突然打断,事后可能再写可能提笔就忘字了,不知道自己要写些什么。
“易哥儿,早点休息吧,别熬坏了眼睛。”杨玉娘将一碗鸡蛋羹放到苏易水的案桌上,看到苏易水房间里子时都过了还亮着灯,便起身做了碗鸡蛋羹端过来。
“嗯,知道了,娘。你赶紧回去休息,我马上就去休息。”聪慧的杨玉娘何尝听不出苏易水的话外之音,他只是怕让自己担心罢了。
知道劝不了,杨玉娘只得多拿了一盏油灯过来,“亮堂些好,明儿我让你爹去买点蜡烛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