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易水去钱庄兑换了三百两银票以及散银,只留了两锭银子给苏明强留作“传家之宝”。带着永平帝赏赐的银钱回到了小河村。
果不其然,黄氏见到银票的样子像极了熊大看到蜜蜂。
“乖乖,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没见过银票长啥样呢!而且这两锭银元宝还是皇帝陛下御赐,咱们可以供奉起来做传家宝了。”黄氏恨不得对着银票亲上几口,小心的抚摸着银票,半晌后才恋恋不舍的把银票藏到了地砖下的坛子里。
“还是我们家乖孙厉害,琢磨出个碾谷机能入了皇上的眼!”黄氏嘴都快笑裂开了,“对了,我出去转悠转悠,这年纪大了,活动活动腿脚。”
说罢,黄氏便背着手昂首挺胸出了门,不用想,肯定是去村里空院坝那边的大树下唠嗑了。
“易哥儿,家里现在也宽裕些了,你缺什么和你爹说,也别抄书太久了,练练字就行了。可别太抠门了。”苏达富说道。
苏易水很是无语,这抠门也是好习惯呐,虽说钱不是省出来的,但是种花家刻在血脉里的东西,就是存钱!谁还嫌钱多不是。
其实苏老头也就是吐槽一下,他明白苏易水太过懂事省心,一心为家里着想,他也心疼得紧,而且现在挣钱的方法和银两都是苏易水想出来的。
季考后,由于苏易水第一名的成绩,以及平日里郑秀才对于他这个弟子的了解,是足够升乙班学习了。所以苏易水在秋收假后就已经进了乙班,也就是冯昭庆他们班。
学堂。
朱文用可怜巴巴、委屈至极的眼神看着苏易水,“苏苏,你去了乙班,就把我留在这里,真是太狠心了!”
不知道是不是和陈祁接触久了,朱文学来了几分泼皮无赖的厚脸皮,对苏易水的称呼也变了。
苏易水被看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颤抖一下说道:“咦,别这么看着我,怪恶心的,你自己也该努力了!马上要岁考了,这次好好考,我在乙班等你。”
“为了你,我不会放弃了!我会奋发图强!”朱文重振旗鼓,“哎,我不能和你比,我这脑子学东西慢,上午学的下午就能忘记,只有对吃的记忆颇深。”才刚拾起信心又偃旗息鼓了。
其实朱文才是正常幼学之年的情况,像他这样的都不是正常人,“你别和我比,聪明是其次的,主要是努力!你自己想想你散学后多少时间是花在学习上的?”
朱文默不作声。
苏易水想了想,不想再打击他了,“这样吧,每天午休这段时间,我给你补补课,到时候给你布置课业,回去后好好完成。”
“而且我可不想等我考上了,就不在一处读书了,这同窗之情不就淡薄了。还有就是少吃点,当心长胖,你看你现在已经有苗头了,读书人还是要保持良好的体态和仪容的。”
“好好好!那就午休,苏苏给我开小灶,我是愿意的。”朱文害羞一笑,把苏易水差点整吐了。其实他自己也不想因为学业差,跟不上苏易水的脚步,失去这么个好朋友,特别是他周围的人像陈祁、钱慕风都是学识极好之人。
“行,那明天就开始了,今天你还能再好好休息一天。我先去乙班了。”
来到乙班的课室,苏易水犹如芒刺在背,回头一瞥却发现是冯昭庆怨毒的眼神。
苏易水由于年纪小个子还未发育,就被安排在了前排,很多学子心里也是不舒服的,他们都是按照成绩来排座位的,谁都想要坐在前排。
郑秀才带着众人学习《孟子》,相较于《大学》,《孟子》在篇幅和难度上就要提升了许多,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主张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何解?”
郑秀才提问。
乙班好几个学生都举了手,相较于丙班,乙班的学生都积极了许多。
郑秀才随意指了指其中一个,“吕睿,你来。”
“先生好,学生解答:河内河东皆魏地。凶,岁不熟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之道,徒以是为尽心焉,而要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池,斧以时入山林。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故以此为王道之始。”
“很好,坐下。”郑秀才含笑点头,又继续提问。
很明显,乙班的教学方式截然不同,苏易水看这教学方式,居然是老师提问学生解答。偶尔还有意见不统一的学子开始互相反驳、辩论。
然而郑秀才就老神在在的坐在上面看着大家辩论,怪不得以前丙班这边经常听到这边传来激烈的争吵声。
更为热闹的是,辩论到了最为激烈的时候,就差点撸起袖子干起来了。而其他学子也因为各自有些相似的观点加入了各自的阵营。
苏易水刚来没多久,被这一幕给惊到了。同样的一句话,能有这么多不同的理解,而且都还有自己的佐证,有的来自《四书》,另一边儿就用《春秋》来驳斥对方观点。
怪不得科举之路如此艰难,首先是读书费用把一批人挡在门外,没有天赋的人又挡了一大部分,最后能够成功通关之人没有几个,更何况金字塔顶端的三甲进士了。
果然前世的老祖宗们都是大智慧的存在,这读书需要花大功夫的,最基本的功名——秀才,就要把这几本四书五经完全融会贯通才行。光是背诵,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
以至于后面的举人、进士,更是需要对时政、局势的了解,涉及到民生、律法、经济、数算各种方面,眼界、格局也不是秀才能够具备的。
原本苏易水以为读书人都是死读书,就背诵课文,看来是他想少了,这内卷还得加把劲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