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城内,崇祯皇帝看着手中的战报,努力平息着自己的怒火,待到心情平复后,传令下旨令兵部尚书杨嗣昌迅速前往中原,施行他的剿匪计划,以求彻底消灭李自成。
杨嗣昌,字文弱,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及第,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杨鹤之子,曾因魏忠贤排挤和父亲一起罢官回乡归隐,后因崇祯皇帝扳倒魏忠贤又重新复起,父亲杨鹤招抚农民军失败后,被下狱论死,杨嗣昌三次上书崇祯皇帝代父领罪,崇祯皇帝不但赦免了杨鹤的死罪,还让杨嗣昌仕途步步高升坐上兵部尚书的职位,作为朝中少有的能臣,年富力强的他在得知李自成拿下滁州后便向崇祯皇帝献出了他的“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计划:所谓“四正”是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个巡抚以围剿为主防御为辅,是为正面战场。“六隅”则是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个巡抚以防御为主以围剿为辅,是为侧面战场。这十个地方联合起来合力围剿李自成。
崇祯皇帝见后大喜,令杨嗣昌持尚方宝剑节制各省巡抚,全力剿杀李自成,至于杨嗣昌所提的同清廷议和,以保边关和平的建议,则被崇祯皇帝暂时按下,从长计议。
就在杨嗣昌协调各省出兵的同时,李自成已经召集了大批起义军首领会盟于滁州。老回回、革里眼、左金王、曹操、改世王、射塌天、八大王、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均派人前来参加会盟,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不知名的起义军前来会盟或直接归附,一时间李自成的名号响彻天下。
各路群雄先杀牛马诸牲,设坛祭天誓师,表示要同心协力,一致对敌。在会盟中,李自成提出各部形成合力,在滁州和官军再次大战一番,若是胜了则中原皆是各路起义军所有,若是败了就向西往关中进军,夺取关中再谋天下。众人虽然有着自己的打算,但是在表面上还是给了李自成这位闯王充分的敬意,没有人驳他的面子,对闯王的战略也纷纷表示了认可,在这一刻李自成真正超越了高迎祥成为了一名领袖。
李自成在会盟完毕后下令各部集结,在经过半个月的混乱与整顿之后,精简整编出骑兵三万,步兵十二万,随军老弱妇孺近百万。李自成此时志得意满,命刘宗敏日夜操练部队,准备迎接官军的进剿,而李自成本人同众人一起商议详细的作战计划,先是派出哨兵在方圆百里之外,仔细观察周遭官军的动向,一旦官军开始行动,这边也必须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避免出现像以前一样被官军到处赶着跑的局面。
还从根本上否决了部分人提出的出兵浙江的提议,浙江虽然富庶却不适合大军行进与吸纳更多穷苦百姓,加之农民军多数不习水性,在江浙一带容易吃亏,滁州在短期之内就是农民军东进的极限。
此时杨嗣昌正在忙着要求湖广的左良玉出兵,左良玉,字昆山,出生于山东临清。是标准的山东大汉,众人评价其“长身赪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书,多智谋”。曾在辽东当兵多年,天启末年时做到副将之职,此后来到中原同农民军作战,其中少有败绩,面对农民军往往战无不胜。曾经同李自成、张献忠也有数次对垒,曾经有一次战斗中亲手射中张献忠两箭,险些令张献忠当场战死,后来被亲信拼死救走,而左良玉的威望不断提升,也做到了总兵官。
但是左良玉此人桀骜不驯,对手下极为骄纵,多次违抗军令,纵容士兵的劫掠行为,但是毕竟打农民军是一把好手,从崇祯皇帝到各地巡抚也都对此相对容忍,但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左良玉的目中无人,除了对崇祯皇帝时刻表示忠心之外,对上级都是一副冷漠的态度,此时他一直在大力扩编军队、打造军械,本不想参与杨嗣昌的围剿计划,但由于皇帝十分看重,所以还是要做做样子。
杨嗣昌和左良玉的口水仗打了半天,最终只获得左良玉在口头上的保证,说如果李自成胆敢有一兵一卒进入湖广,他就出兵将其消灭,否则左良玉的部队只负责湖广境内的防御部署工作。杨嗣昌对此虽然颇为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对左良玉听之任之。
杨嗣昌选定陈奇瑜作为总指挥,与其共同指挥六省兵马东西对进,一同进剿李自成部。这东西对进的战术是由崇祯皇帝亲自指明的战略,杨嗣昌等人虽然有些疑惑但觉得无伤大雅,也就不会去反对崇祯皇帝的意见,于是一场大的战役就这样迫在眉睫了。
李自成尽管先一步布置好大军,但面对如此数量的官军,内心是十分紧张的,更是不敢先发制人,而是做好深沟高垒固守的准备,尽管李自成的大军每天消耗的粮食是一个恐怖的数字,但官军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每日的消耗更是越来越难以承受,每过几天户部的官员就会向皇帝诉苦,尽管皇帝清楚前线战事不应该去催促,后方该全力支持杨嗣昌的作战,可如今的大明朝廷处处都在用钱,无奈之下只得要求杨嗣昌主动进攻。
收到圣旨的杨嗣昌思索一番后明白了朝廷的困境,自身也觉得各部兵马已经准备就绪,便决定主动进攻,拉开同李自成的这场大战。杨嗣昌调集了十万官军从西面向东开拔,以总兵官罗安邦为先锋官,自己率大军殿后,向东攻击前进;由陈奇瑜率十万官军向西进攻,南线的左良玉也派手下带领两万人发起配合进攻,一时间中原大地上战云密布,各地百姓人人自危,害怕被战乱波及自身。
李自成决定分路迎击,亲率大军向西迎战杨嗣昌,由刘宗敏率众向东阻击陈奇瑜,至于南方只布下疑兵迷惑左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