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佟养性手下情报机构“夜不收”连日从辽阳传回的重要情报。
间谍“夜不收”不仅仅从李如柏小妾那齐亚拿到确切明军出兵时间路线。还重金贿赂明军边将,把明廷发往辽东的官方邸报,抄下送回后金赫图阿拉。
杨镐又庸懦昏聩,寡谋自大,竟然把各路官军行军路线张贴在沈阳内外,意图震慑后金,导致明军毫无秘密可言。
明军四路大军征讨后金的基本路线被努尔哈赤得知。
后金八旗都在返营备战。
后金实行坚壁清野战略,尽迁大明边城到赫图阿拉沿途所有村寨,填埋水井藏匿粮食。
努尔哈赤命令在明军四路大军行军路线上设置大量哨探。
凛冽寒风吹荡着整个辽东,二月的辽东一整个被冰雪覆盖。因为连日大雪,百姓都深居简出在家享受着难得清净。
辽东百姓刚刚过完新年,才是二月份家家还都有些存粮。
明廷在全国各地抽调的野战精锐大部分才赶到辽东,还没来得及休整,器械钱粮也没有得到补充。
明廷内阁首辅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等皆不顾边防实际,朝议只恐师久饷匮,大明兵部每日发红旗催战。
(原兵部尚书薛三才,罢职听勘)
方从哲更是接连写信催促杨镐发兵决战,杨镐本就无能,现在更是终日惶恐不安,更是计无所出。
杨镐会集辽东地区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于辽阳誓师。
辽东经略杨镐、蓟辽总督汪可寿、辽东巡抚周永春、辽东巡按陈王庭,亲临辽阳演武场,参加征讨努尔哈赤誓师大会。
一部分从朝鲜征调的“火炮手”,被分配到马林、杜松部。朝鲜主力跟随明东路刘铤部,从宽甸堡出发。
宽甸六堡本为明边将李成梁于万历元年修砌,于明边墙外扩地八百里。土地肥沃、耕牧便利,号称“八百里新疆。”到了万历末年,已有人丁六万四千余户。万历三十四年(1606),李成梁以孤悬难守,尽迁其民。至此,“八百里新疆”尽落努尔哈赤之手。
宽甸六堡位置极其特殊,位于大明、朝鲜、后金三方咽喉之地。西接大明辽东,南通朝鲜临近鸭绿江,北面更是直通后金都城赫图阿拉。
明军东路刘铤部便是在此与朝鲜盟军合兵一处。
李智所部秦王府兵,以及秦邦屏的四川白杆兵和戚金的浙兵,被编入李如柏的南路明军。
大军辽阳誓师后,一同出清河堡鸦鹘关。此路最为好走、路途最近。
辽东经略杨镐会同蓟辽总督汪可寿早就商议过。把李智这个秦王世子,放置在最安全的李如柏部,毕竟伤几员兵将倒是还能搪塞,要是伤了“王氏宗亲”这可交代不了。这紫禁城外放的“京官”也不在少数,哪个又不是到外镀金。
特地把同李智前来的,浙兵戚金部、四川白杆兵秦邦屏部、辽东军左良玉部一同编入李如柏的南路军。用来保护这位秦王世子。
李智作为被外放辽东的“京官”,只是挂了虚衔。空顶了一个秦王世子的名号在辽东劳军,并没有具体官职。也更不能参与明廷对后金的战略决策,他只是一个旁观者。
更何况,李智这次穿越任务也只是见证大明王朝的灭亡,解答心中的疑问!
在辽阳演武场明军誓师前,李智就曾拜会过大明在辽东的各位军政长官。
辽东经略杨镐、蓟辽总督汪可寿、辽东巡抚周永春都在现场。对于秦王一脉,这些明廷高官自然多少了解,但对于秦王世子确是一知半解。只知秦王府变故,世子失踪多年,不久前才重新寻得,这帝王之家自古无情,宫廷秘事也不便打听,多数高官也是明哲保身不便多问。
李智毕竟头顶秦王世子的名号,更是万历神宗皇帝钦定劳军。这一省的总督巡抚也很是给面子,格外重视。
李智自从在山海关跟杨镐相遇后,并没有过多交流。李智认为杨镐其人夸夸其谈无远见,并未深交。李智倒是对人称“熊大炮“的熊廷弼格外欣赏。那夜交谈后,李智携秦王府本部并浙江兵白杆兵共万余人,行动缓慢。杨镐身肩皇命正值大明辽东军溃败,急于前往安抚,故先行一步。
李智则是一路游山玩水慢慢悠悠的前往辽东。
李智倒是亲身经历了明军在辽阳的誓师大会。
誓师前夕,双方曾经有过这样的对话。
数日前辽阳 辽东经略府
此时辽东经略杨镐、蓟辽总督汪可寿、辽东巡抚周永春、辽东巡按陈王庭皆坐于经略府后堂会客厅内。
厅内两侧对称分布四张“官帽椅”,左右各有两张。“官帽椅“中间又各自放置方桌,上置香薰。
明代以“左”为尊,厅内左侧坐的便是辽东经略杨镐、蓟辽总督汪可寿。右侧坐的是辽东巡抚周永春、辽东巡按陈王庭。
四人皆在品茶,不时商讨征讨后金之策。
这是小兵通报;“秦王世子到……”
厅内几人,早就听闻有一万历皇帝钦点的劳军上差为秦王世子。只闻其名未见其人,刚才又听得杨镐数言加以解释,几人也知道了大概。
小兵来报,几人起身迎接。
李智此时已经走在门前,抱拳问候。厅内几人也是作揖回礼。
李智走上前去,对着杨镐说道;“诸位大人都是国家肱股之臣,小王数日前在山海关城跟经略杨大人仅仅一面之缘,对于其他诸位大人更是多少生疏,还请见谅啊!”
杨镐这才把厅内三人一一介绍。
李智招呼着众人落座。
“诸位大人都是为国谋事,就不要做这生分模样了!快快请坐!”
李智接着说道;“国事艰难,还望同心做事,解君父忧愁,护辽东百姓周全!不知各位有何应对之策?”
李智在几日前已经在山海关见识过杨镐的“高见,杨镐对山海关主事邹之易的“三路合击之策“更是赞不绝口。
李智还想看看有没有最后的变数。
“对于前几日下官在上海关与主事邹之易所议“三路合击之策”,在下是颇为赞赏,刚才又与诸位部堂巡按大人商议,实为可行!巡抚周大人认为可行,提议再加一路宽甸堡一路,与朝鲜援军合兵同进。四路大军,分进合击。大事可成!”
李智心想,这杨镐还真是换汤不换药,还真是草包一个,真是白活一把年纪!
看来没有变数,历史已经注定。李智这个参与者,改变不了什么。
李智这时正坐议事厅内太师椅上,看着杨镐的陈词滥调,实在是感觉臭不可闻啊!
“诸位大人也是这么想的吗?我大军兵分四路,分进合击!”
这蓟辽总督汪可寿倒是有两把刷子,提出分进合击的重点。
“殿下,分兵合围之策,本无不妥。无外乎;一曰分兵,二曰合击!分兵不难,难得是合击!我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征播州之役,讨伐叛贼杨应龙。我大兵二十万,分兵八路,合击逆贼“都城“海龙屯,阵斩两万,大胜而还。何故大胜?是为合击。分进合击如若执行彻底,奴酋不足为虑!”
李智对蓟辽总督汪可寿一言,颇为赞赏。
“汪大人所言,真乃高见!分进、合击两策,更是切中要害!”
李智顿了顿,又说道;“本王还有一事不明,今日听闻经略杨大人,暂定本月二十一日大军起行。为何如此仓促,据我所知,各路援军并未齐备,军械火炮陈旧不堪用,更何况现在年关刚过,大雪封山。我各部官军多为南兵,为何不等到天气转暖,再大军出击?”
厅内四人皆辽东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不知有什么让他们面露难色,此时都是欲言又止,面面相觑。
李智也是看出四人异样。
“本王此次劳军辽东,请了王命旗牌,一切后果由我担着,各位大人不必心存顾虑,尽可畅所欲言!”
此时辽东巡按陈王庭起身说道;“殿下,自古都是“文死谏武死战”,下官自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皇上令臣巡按辽东,臣本为言官,今天也不要这颗脑袋了。兵部那些混账,只知道天天发来红旗催战,用粮饷不济这些理由搪塞。这六科言官曾多次上书谏言,都被内阁兵部压下,致使奴酋势大,尾大不掉。今日又不顾实际红旗催战,真是枉顾国恩,有负君父”。
厅内其余三人,杨镐、汪可寿、周永春皆错愕不敢言。
李智却认为陈王庭敢作敢当,对得起言官这个称号,骂起人来也是一点不含糊。
“诸位大人都是为国谋事,自当是直言不讳。情极之处也是可以理解,尽管畅所欲言。今日只论国事,不论官职!”
听见秦王世子这么说,杨镐也来个精神。
说道;“如巡按陈大人所言,内阁方阁老、兵部黄嘉善每天发红旗催战,兵科给事中赵兴邦更是弹劾下官畏战不前!不得已才定下本月二十一日大军出发。”
“诸位大人放心行事,朝廷自有本王去应付。”
四人皆惊,这才说出,四人不堪忍受朝廷每日红旗催战,官军四路分进合击之策众人议定,已经上奏朝廷。
这时内阁首辅方从哲已经接到辽东都司发给兵部八百里加急战报。辽东经略杨镐会同蓟辽总督汪可寿、辽东巡抚周永春、辽东巡按陈王庭最终共同议定的“分进合击”战略方案。
方从哲票拟条陈,上书万历皇帝。由司礼监批红通过,八百里加急通报辽东。
万历皇帝的圣旨已经在路上了。
看来大局已定啊!李智要亲历这场明军的惨败。
…………
这次交谈后不久,万历皇帝圣旨到达沈阳,杨镐便在沈阳演武场誓师讨伐后金。
明廷同时下令,辽阳和广宁为明朝辽东根本重地,辽东巡抚驻辽阳,蓟辽总督驻广宁。
明廷最终议定派原任总兵官前府佥书官祁秉忠、辽东都司张承基领兵驻守辽阳;又派总兵官李光荣戍守广宁,以防蒙古贵族骑兵。并以管屯都司王绍勋总管督运各路粮草。
辽东经略杨镐为总指挥,坐镇沈阳。各路兵马总共十余万人,号称四十七万,以张声势。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后金天命四年
明军经过十个月的准备,四路出击合围赫图阿拉。
二月二十八日,明军西路主将总兵官杜松率领本部不到三万兵马从沈阳出发,出发时杜松的将旗被大风吹为三段,杜松不以为意。二十九日到达抚顺关。
杜松是一员虎将,不过刚愎自用,骄傲轻敌,鲁莽无谋,急贪首功。
出发前李如柏敬酒送行杜松,并且说道;“我把这头功让给你!”
二十九日夜晚到达抚顺关后,李如柏便派人来报。
“李如柏将军已经出了清河关啦!快到敌人寨子啦!”
知道杜松贪功,李如柏特地派人前来挑逗。
杜松怕其他三路抢了他的头功,不管深夜天黑,部队还未休整。命令全军燃起火把夜间强行行军,孤军深入。
北路明军以原任总兵官马林为主将,本部兵马两万与北关叶赫两千兵分道而进。
原定由开原出发,过靖安堡出边,马林临时改变计划。未及通报擅自从三岔堡出边。
三月初二,马林在距离萨尔浒西北三十里的尚间崖扎营。
二月二十五日,东路军以总兵刘铤为主将所部两万余人,会同朝鲜援军都元帅姜弘立率领的一万三千出宽甸堡。
刘铤与杜松齐名,为当世猛将。人称“刘大刀”,嗜酒如命。
当时风雪大作,刘铤三军都睁不开眼。
南路军以李如柏为总兵官,出清河从鸦鹘关出边。
李如柏本部兵马两万余人,并秦王世子部一万余人,共计三万。
原拟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出边进击,但因天降大雪,改为同月二十五日。同时,限令明军四路兵马于农历三月初二会攻赫图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