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之变解决后,经过短暂休整。通州大营所部明军,开赴辽东。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先后攻陷大明辽东都司,重镇抚顺清河三岔河等十余屯堡。
面对明朝这个庞然大物,建州女真一直在试探。
攻陷大明边境城堡也并未固守,选择撤军而去。
事实上也只是一次掠夺。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6年)后金天命三年。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大肆封赏有功之臣,对前来投靠和征服的边境堡长散民,许以优待,赏赐颇厚。
为了应对明朝反应,努尔哈赤下令,在抚顺关外萨尔浒与古勒寨之间,浑河跟苏子河交汇处修建界凡城。
明廷调集全国各地精锐前往辽东前线,努尔哈赤下令整械肥马,修筑城堡,派兵前往东海收拢野人女真诸部。
大明帝国辽东长城外,于永乐七年(1409年)设奴儿干都司。下辖女真三百八十四卫。又称女真三大部,是为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三大部。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以叶赫部贝勒布寨、纳林布禄为盟主,联合哈达贝勒孟格布禄、乌拉贝勒满泰以及其弟布占泰、辉发贝勒拜音达里、蒙古科尔沁部贝勒明安以及锡伯、卦尔察、长白山女真朱舍里、讷殷共九部联军三万人向建州进发。
蒙古女真九部联军,调度杂乱不一,首尾不能相顾,如同数断长蛇行至古勒山下。
努尔哈赤命大将额亦都前去迎敌,将联军先锋暂时遏制。建州部趁势攻杀,诛杀联军盟主叶赫贝勒布寨、纳林布禄,其余各部士气涣散,纷纷溃逃。
古勒山之役努尔哈赤一战成名,“军威大震,远迩慑服”。至此,努尔哈赤起兵十年,“各部环满洲而居者,皆为削平”。
到了万历末年除了海西女真叶赫部,其余女真各部尽皆被努尔哈赤吞并。
建州女真已然尾大不掉,不受控制。
抚顺之战后努尔哈赤退回大明长城防线外,蛰伏日久,并没有主动攻击明军。
明金双方时有擦碰,并没有发生代表性的冲突,这种局面持续了半年之久。
双方都在大战之前的准备,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时任辽东巡抚李维翰为了重修,被努尔哈赤攻击破坏的抚顺城,派一百户带领其所部百余兵丁出抚顺关,来到关外不远的萨尔浒地区采石伐木。突然与后金骑兵遭遇,后金将领达尔汉率部突然攻击,百余明军尽没。
达尔汉到达抚顺关外,命令被俘明军跪在城外。挑衅喊话城内明军,要求释放被扣留的后金使节,李维翰不允。李维翰命人在辽阳监狱中提取被逮捕的叶赫部十人全部处死,通过处死建州死敌叶赫部众向努尔哈赤示好安抚。
努尔哈赤不允。
达尔汉俘虏明军数人,得努尔哈赤汗令,全部带到抚顺关外斩首示威,并且割下耳朵。
命令被后金虏获边境汉民,携带努尔哈赤亲笔血书,带着被戮明军俘虏耳朵前往辽东巡抚李维翰驻地。
李维翰大惊!急发八百里加急战报至北京。
连同努尔哈赤写给万历皇帝信件一同送往北京。
京师,兵部。
兵部尚书薛三才早就收到塘报,对于努尔哈赤这一挑衅行为大为吃惊。
但是作为明廷兵部尚书,薛三才难辞其咎。望着案头这封努尔哈赤的亲笔书信一筹莫展苦思良策。
放在平时,敌兵叩关伤亡几个边关小兵倒也不是什么大事,随意找个理由便可搪塞。边将小败言胜,讳败冒功也是积弊已久,死几个小兵找个理由就能打发,毕竟万历皇帝久居深宫,怠政二十余年,常年跟酒色相伴,根本不会在意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是自从努尔哈赤屠没抚顺,气势猖狂,攻击辽东诸城,如入无人之境,辽东总兵张承胤率师一万余人援救抚顺败殁,更是全辽震动,万历皇帝大为震怒。
辽东军情让明廷如鲠在喉,蒙混过关是不可能了,薛三才前往内阁寻找首辅方从哲商议应对之策。
午门外,心急如焚的薛三才遇见正想去文渊阁值班的方从哲。
薛三才从怀中掏出那封“血书“,递给方从哲。“方阁老,奴酋杀我边军,竟然写得血书一封,极尽挑衅之色,圣上龙威,下官实在是不敢上呈。还请阁老斟酌。”
方从哲也深知这封血书的分量,上次抚顺败报传来,万历已然龙颜大怒,如若再呈上这种明摆着挑衅的血书。身为兵部尚书连续丧师辱国深究起来的薛三才脑袋都得搬家。
老狐狸方从哲当然知道其中利害,更不会被薛三才当枪使,去蹚这浑水。不过总要有一个替罪羊,眼前不正放着一个明显的替罪羊——辽东巡抚李维翰。
李维翰身为封疆大吏,统筹不当,丢城失地纵敌劫掠。就这些罪名足够他成为一个完美的替罪羔羊。
方从哲并未接过薛三才手中“血书”,轻声推脱,深捋胡须。
二人小步向前,方从哲说道:“此事可大可小,实在是巡抚李维翰应对不当,向敌示弱。不过中儒老弟你也跑不过一个统筹不力的罪名,不过皇上免前自由老夫周旋一二,只怕老弟落一个罢官夺职。对君父不能不说,也不能全说。”(薛三才字中儒)
薛三才自然是感激不尽。
“方阁老实乃国士无双,身肩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下官实不敢忘阁老提携之恩!”
不多时,二人已到达乾清宫外。
神宗万历侧卧于龙椅之上,常年被酒色所害,加之腿疾日甚,全身浮肿,精气大不如前。听闻辽东战报,强打起精神接见方从哲、薛三才二人。
“进来吧!”
万历皇帝对着宫外喊了一声,宫外二人也反应过来,进宫觐见。
“微臣,方从哲、薛三才叩见圣上。”
看着跪在御座下的二人,万历皇帝对着贴身太监邹义说道:“方阁老,年事已高,赐座!”
(邹义时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邹义扶起侧躺在龙椅上的万历,轻声说道:“得主子万岁爷令,奴婢这就去搬!”
此时万历已经正坐龙椅之上。
此时方从哲赐座,薛三才依旧跪在御阶上不敢抬头。
薛三才害怕的小腿不经意间微微抽动。
“薛三才,朕方才已经得到锦衣卫密报,听闻奴酋奴儿哈赤攻破抚顺后,给朕下了一封战书,曰为“血书”,确有其事乎?”
薛三才心中一惊!这才想起方从哲刚才言语,“不能不说,也不能全说”是为何意!万历早就得到锦衣卫密报!辽东危局,女真叛乱,又怎么全瞒得住。
“微臣本系微末小臣,承蒙圣上天恩,得以位列台阁,建奴跳梁,辽事日坏,生灵涂炭,有损国威!臣虽肝脑涂地不能辞其之过也!”
“薛三才,朕没有记错的话,你是字“中儒”,号青雷,是万历十四年的进士吧!担任过多年的“六科”言官,年轻时候上疏论政,言辞剀切,被夺俸一年。后来巡抚宣府,单骑阅边。累功升任兵部尚书,更是二十日理尽八个月积案。这些朕没有说错吧!”
“君父天恩,臣有罪!”
“朕发现,你怎么官做越大,胆子是越来越小。今年也过了五十岁,也该知天命了吧!怎么还没不惑之年更有些魄力。薛三才你又自号“青雷“,朕看你真是折煞了这两字。朕听闻奴酋有一“血书”现在何处?竟然把我堂堂大明台阁重臣吓得不知所措!”
“臣有罪,千错万错都是臣的错,臣有辱圣恩!还望澄清圣名于万一,臣请皇上治罪。”
“这顶乌纱帽看来还是太重了,你担不起,还换个人来担吧!那封血书呈上来,你退下吧!”
邹义上前,扶起薛三才,拿过了那封血书。
此时薛三才被吓的不能自已,双腿止不住打颤,冷汗浸湿了后背,官服上仙鹤格外突兀。亏得邹义上前搀扶,薛三才勉强走出乾清宫门。
万历萎靡不振,还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就感觉是身心疲惫。
邹义呈上“血书”,上面用红蜡密封,无人打开。
信封外上书“昆都仑汗致明国皇帝”几个大字。
内容如下。
“若以我为非理,可约定战期出边或十日或半月攻城搦战。若以我为合理,可纳金帛以图息事。尔大国乃行窃盗,袭杀吾农夫一百吾将杀汝农夫一千。且汝国能于城内业农乎?”
努尔哈赤这封血书带有严重的挑衅意味,明神宗万历皇帝龙颜大怒视为奇耻大辱。
更是直言辽东巡抚李维翰有负圣恩,致使辽事糜烂。
本来精气不佳的万历皇帝,顿时暴跳如雷。
传旨内阁首辅方从哲,拟旨。原兵部尚书薛三才撤职听勘,原辽东巡抚李维翰回籍听勘,原陕西三边总督黄嘉善调任兵部尚书。着内阁会同户部尚书李汝华,兵部尚书黄嘉善仿征倭平播之例。议定平辽军饷,是为“辽饷”。
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始征“辽饷”。
户部尚书李汝华援引征倭、征播州之例,按田亩加派,每亩加三厘五毫,全国的田赋增加了二百余万。第二年复加三厘五毫。后年,再加二厘。前后三加,亩加九厘,增赋五百二十万,成为岁额。
同年四月,启用兵部右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辽东巡抚李维翰罢职回籍听堪。
五月启用“废将”李如柏为辽东总兵官。朝廷下令山海关总兵杜松驰援辽阳。从四川征召刘綎为左府佥书,重新启用“罪将”马林复原职为辽东副总兵。
六月,杨镐星夜兼程赶赴山海关,请旨就近征调本兵,并发二十万饷银解往各镇。催调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甘肃、固原边军以及蓟镇台兵。
八月,为约束李如柏、杜松、刘铤、马林等。万历特赐杨镐尚方宝剑,总兵以下不用命者得以军法从事。
鉴于辽东情急事繁,要杨镐专以“挞伐”为事,又以周永春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杨镐为辽东经略驻防辽阳,周永春为辽东巡抚驻防广宁,辅佐经略调度器械钱粮保障后勤补给。
万历四十六年九月。明神宗万历皇帝敕令朝鲜国王李晖出兵相助。
朝鲜应明朝要求,派元帅姜弘立、副元帅金景瑞率三营兵马一万三千人过鸭绿江援助。
明廷命令女真叶赫部,叶赫贝勒金台石出兵相助。
山海关。
李智一行,汇合浙江戚家军戚金、四川白杆兵秦邦屏、辽东军左良玉自通州出发,经过一个月的赶路已经到达山海关。
山海关素有“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明廷议定增设山海关镇,军事长官挂总兵衔。城内有明廷兵部唯一分设机构兵部分司署,常设兵部分司主事于此。
自从杨镐被重新启用为辽东经略,从京师出发,此时正好到达山海关。
杨镐上奏乞求发放的二十万饷银,先期只有十万,明廷知晓秦王世子劳军辽东携饷银十万两。便下令山海关兵部分司通知世子,二人合兵一处,共计军饷二十万两押解辽东。
李智来到这“天下第一关”城下,未及进城,就发现已经有人在城外等候。
来人上前说道:“下官为兵部上海关分司主事,不久前得到兵部命令,来此恭迎殿下。兵部的传令兵经过在沿途驿站打探通报下官,下官盘算着日子,心想殿下这几日也该到了,特地在此等候。新任辽东经略杨大人在城内恭候多时!”
李智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毕竟带领着万余兵马行动缓慢,走的又是官道足够显眼,沿途驿站也多有招待。比不上单枪匹马的加急传令兵,来人通报迎接这也不足为奇。
不过李智并不知道,这小官通报的“杨大人”为何许人也?
“杨大人!?有劳相问,是哪个杨大人?”
“回殿下,新任辽东经略杨镐,杨大人!”
什么?杨镐!!!
李智很是吃惊!这位明史上大名鼎鼎的草包将军,我可得好好认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