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科幻 > 寻明记 > 第26章 通州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周遇吉也确实沉稳许多,如若刚才换成祖宽进城调停,只怕中午喝的那两斤高粱酒也有了用途,那城中就会打个痛快,祖宽也必定加入其中,看热闹不嫌事大,站在城楼上摇旗呐喊。

此时城中情况已经稳定下来,各路兵马慢慢的收拢回营。

有胆大的城中百姓,还有一些在城中的小商小贩也是听到外面逐渐平静,不似刚才那般喊打喊杀,才敢在门缝中向外张望。

此时通州县衙大门紧闭,通州县令正在大堂内害怕的来回踱步,不时还会紧搓双手,额头上也浮现出豆大般的汗珠。

通州县令的这把椅子并不好坐,城内本就是大明通州大营驻地,南接京杭大运河,北通北京,又要负责各方兵马驻扎还有粮草器械调配。

自万历朝鲜之役始,南北兵的矛盾已经不可调节。

自太祖朱元璋建国伊始,明朝一直实行的卫所制度。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立国二百年后的万历朝,早就体制崩坏,卫所兵丁多不不堪用。只能依靠地方将领自募兵马,用兵痞家丁建立起私人武装。打起仗来不怕死,打起架来更不怕死。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满饷之下才会敢战。

万历末期,做为一个大明北部防线九边重镇下的辽东卫所小兵,也算的上是野战精锐,一年饷银不到二十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便是从南方征调的“南兵”,如浙江的“戚家军”,四川的“白杆兵”,一年饷银是“北兵”的二到三倍。

此次辽事突发,明廷才会急调各方精锐赶赴辽东。

干一样的活,饷银不同。这就导致了南北兵积怨已久。

这通州本就是块烫手山芋,再加上这些骄兵悍将。若是处理不当,不光要丢掉那顶乌纱帽,更怕脑袋搬家。

文官打架不过是骂娘,武官打架可是要玩命。

这通州县令,十年寒窗也未鱼跃龙门,靠着祖辈的荫庇才混了个七品县令小官。走了后门使了银子才被吏部外放了个实缺。

银子还没捞到手,就碰到这等要命的事。这县令手段很是拙劣,典型的酒囊饭袋,可曾见过这种情况。一时间也是焦头烂额,来回踱步间早就问候了吏部那帮拿钱不办事的祖宗十八代。

一旁的师爷也是看出了县太爷的焦虑,一年的幕僚银子自然不能白领。

师爷凑上前去,对着县太爷说到:“堂尊,休要惊慌,小的听着这县衙外的动静似乎是小了很多,怕是已经有了结果。甭管是南兵还是北兵,再者是哪位将军的标下人马,咱们可都惹不起。要是激起兵变,不用什么理由,都不是你我能担待的,就是这个处理失当,临阵失机的罪名,也够咱们受的。怕的不是兵变,怕的是兵变发生在咱们辖地。出了这通州城,在哪都跟咱们没关系。”

听着师爷这般说辞,通州县令点头深以为然。

见县令没有反对,师爷又继续说道。

“堂尊,我这估摸着这会动静小了,应该是事情有了转机。小的想派出几个衙役,出去打探打探。先摸清楚状况,也好出个对策。”

经过师爷点拨,这县令就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这才缓缓拿出一片手帕,哆哆嗦嗦的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

“我说师爷啊!这会都火烧眉毛啦,你还卖什么关子,挑两个精明能干的赶紧去啊!本堂这脑袋要是搬家了,临死也要拉上你这个垫背的!快去啊!”

县老爷拍了板子,下面的人谁还敢不卖力。

县令这才放下心中的石头,慢慢的走向县衙正中间的“太师椅”,瘫坐在上面,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一眼正在往外走的师爷,嘴里嘀咕着“快不得别人都称呼你一声二老爷,这十几年的皇粮可还没磕掉一口老牙,倒也是有几分能耐。”

这师爷得了县太爷的命令,便快步走向外堂,站在台阶上对着在门缝向外张望的衙役喊道:“刘三、赵四、王七,你们三个就别再那溜达了。得堂尊令,赶紧出去打探打探,别耽误了通州县的大事。”

这帮挤在门口的衙役,本就是混口饭吃,一个月发那几钱碎银,也犯不上去玩命。平时欺负欺负街边小贩,处理下占道经营家长里短还行,怎么敢跟刀头舔血的重甲精锐比划。

这要是正赶上刚才南北兵火并,估计天王老子来了也不好使,这帮衙役不等命令,就会脱衣服跑路。

听着大街上慢慢没了动静,这才缓缓打开了县衙大门。

这三人慢慢探出头去,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一片狼藉,除了零散几个兵丁,看不见一个寻常百姓。

这才敢走上大街,细细打量。

走在街上,到处都是被大炮轰塌残砖瓦砾,仔细打量还能看到受伤的兵丁躺在其中呻吟。

身着不同铠甲的兵士往来其中,各自收领伤员。

三个衙役小心翼翼沿着街边行进,不时成队骑兵穿梭而过。

走到前面,正看见有一小兵被压在一棵断树之下,看着崭新树茬中间还掺杂着被火药灼烧过的黑色痕迹。

断断续续的呼救声,从树下传来。

三人来不及多想,上前搬开了断树。这才看见了下面小兵模样。看这铠甲样式不同于“北兵”,使用的佩刀隐隐约约能看出上面的“戚”字,跟倭刀有几分相似,又明显长于倭刀。三人到底也是吃过几年皇粮,对通州大营也有些了解。目前在通州大营的三路人马,除了极具特色全身白袍白甲的“白杆兵,”又不是常见的本地通州驻军“北兵”,那就剩下大名鼎鼎的“戚家军”了吧。

只见这小兵意识还很清醒,三人上前抬起这受伤小兵,这小兵突然一声哀嚎。

“别动!腿断了!”

这三人一时也是没了主意。

“军爷!不行俺们给你找个门板抬着送回军营吧!看这装束,兄弟们料想应该是戚家营的兄弟吧!”

这时躺在地上的戚家兵,也被折腾的够呛,刚才的呼救用了太多的精神,又被三人造成的二次伤害已经是有气无力。

这三人正在作难发愁,凑巧一队打着“戚”字旗号的军士路过。

赵四,赶忙上前招呼。

“军爷,敢问是戚家军吗?有位军爷被大树砸倒,看那装束应该所部人马。现在是腿断了,还请军爷随我来,救人要紧。”

这队戚家军领头应该军阶较高,骑着高头大马,头盔上有明显的红色簪缨和小旗,头盔下有一护颈锁子甲,头盔边沿还有一层鎏金装饰,胸前便是一面制作精良布面甲,明显不同于随从步兵。

听见赵四的呼喊,马上头领才回身瞅来。

说到:“你是何人,看装束可是这通州县的衙役,不好好在县衙里待着,在这乱叫什么。没看见大街上在打仗吗?小心丢了你的小命。”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更何况这三块料还没读过几年书连个秀才都不是,那更是掰扯不清。

眼看着赵四掰扯不清,一旁的王七坐不住了。

上前说道:“军爷,我们是本地衙役,得了我们县太爷的令,来出来看看情况,这不正好碰到,有个戚家军的兄弟受伤了吗。应该是腿断了,这不赶紧通报大人,有个照应。”

马上小将,这才注意到三人身后的戚家受伤军士。应该是断树遮挡住视线,刚才树下的小兵也被砸懵了,才没有被打扰“战场”的兵士发现。

马鞭一挥,身后小兵得令上前照看。

“戚大人,还真是咱们戚家军的兄弟!”

马上小将立刻下马查看,对着衙役抱拳示意。

“感谢三位衙役兄弟照看我戚家将士,我戚元公感激不尽。也烦请通报县令大人,城外有朝廷派来劳军的上差,城内各部援辽的参将都去城外拜会,本地县衙也速速派人迎接吧,这里就交给我等兄弟吧。”

说罢,这戚家小将号元公,便留下几人照看受伤兵丁,抱手致意返回戚家营寨。

三人看着远去的戚家兵士,互相打趣。

“这小将一表人才,又是姓戚,莫非还是戚继光的后人。”

这会留下照看伤员的戚家兵,听到三人嘀咕。

起身说道:“三位衙役大哥,倒是不眼拙。这可是现在统领咱们戚家军,戚大帅的长子戚元公。我们现在的戚大帅可是威名赫赫戚继光将军的亲侄子——戚金。满门虎将,这位人称小帅爷,年纪轻轻可已经是百户了。”

戚元公留下的兵士,已经把受伤士兵放在木板上抬走。

三人这才一拍脑袋,想起这位“小帅爷”的嘱咐。

朝廷劳军的上柴差已经到了城外。

通州县衙。

县衙内,县太爷跟师爷见张三,赵四,王七三人,久久不归,心里也是打鼓。

正要再派他人前去打探,这三人才回来。

三人说了前因后果,通州县令才知道上差已经到了城外。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