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奉命从封地前往辽东押运粮草,任务完成后便要返回封地。
李智兄弟三人也在秦王帐下讨了个差事,便跟随秦王一同返回关内。
此时辽东经略杨镐自从万历四十六年五月坐镇辽阳至今已有大半年了,但明廷在全国征调的援军还未抵达辽东战场。
只有距离辽东相对较近的大明长城沿线边军,陆续到达辽东。
号称北兵,主要为大明北部防线“九边重镇”边防野战军。
而征调的南兵,主要为浙江“戚家军”,和川贵地区的“白杆兵”跟“土司兵“,因为距离遥远,此时仍旧在赶往辽东的路上。
大明辽东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经略杨镐,数次派出使团前往女真老营赫图阿拉打探虚实,名义上是让努尔哈赤罢兵熄战。
努尔哈赤也不傻,派出的探子早就获悉明廷动向。直接扣下杨镐派来的使团,扬言没有诚意暂不放人。
在杨镐跟努尔哈赤互相扯皮中,大明王朝迎来了万历四十六年的冬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秦王奉命带领王府侍卫押送粮草后便要返回封地。
刚出辽阳,便接到了京城八百里急报。
按明制,藩王无诏不得进京。
秦王朱常治以为前往辽东护送粮草有功。万历皇帝特地下旨允许秦王回京觐见。
李智也正好跟随秦王前往北京。
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也是心愿,去大明王朝的心脏——北京。
从辽东到京师需要经过一段狭长的辽西走廊。
而这个辽西走廊有着众多的军事重镇,不同于辽东大部的地广人稀,越是靠近山海关靠近北京,越是人口众多,越是繁华。
自明成祖朱棣后,明廷开始战略收缩,放弃辽河河套地区,明军实际控制范围退回长城以内,而辽东地区并未像内地一样设立郡县,而是设立卫所制度,行政上归属山东布政使司管辖。
所以整个辽东地区更像是一把楔子,三面环敌,直插敌人心脏。
而辽西走廊便是扼守的咽喉。
出了辽阳往西南走一百四十里便是海州卫,几个月前努尔哈赤偷袭抚顺城,数千海州明军骑兵连同广宁明军增援部队共计一万全军覆没。
一时间辽东百姓四散奔逃,随着明军九边野战军的到来,才稳住民心恢复了往日繁华。
过了海州卫便是辽河。
过了海州卫再走大约二百六十里便是大凌河堡儿又叫广宁中左所,因靠近附近大凌河而得名。
大凌河堡儿附近有五个明军卫所,从北到南分别为广宁中左所(也就是大凌河堡儿)、广宁右屯卫、广宁中屯所(松山堡)、广宁中、左卫所(驻防锦州)。
这也是被人熟知的锦州、松山、大凌河,全都是辽西军事重镇。
锦州、大凌河堡儿两地相距不过五十里,却城堡云集。此地也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此地北出可攻蒙古,东进可取辽东,南下直进山海关威胁京师。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势力如果要进入辽东地区,只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条是穿过喜峰口(古代称卢龙口),所以这条路也叫卢龙道。另一条就是穿越古北口,又叫古北口道。
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喜峰口跟古北口都是万里长城上的雄关险镇。
而通往辽东地区的第三条路就是出山海关走辽西走廊。这条路位于辽西山地跟渤海之间,是一片狭长细长的平地,最短处仅仅八公里最长处不过十五公里,这就是辽西走廊,也叫傍海道。
而整个辽西走廊最窄处就是山海关。
自锦州到京师门户山海关,更是直接不到三百里。按照骑兵的攻击速度不到半天便可从锦州长驱直入到达山海关。
过了锦州不到一百四十里便是另一个大明重镇——宁远卫。
宁远卫距离山海关仅仅百余里。
这一路李智是看的真切。
李智跟随秦王朱常治一路倒也顺当,大明皇室宗亲,当今皇帝二子的名号也是好使,路过官员无不出城相迎。
如果不是在秦王帐下,李智三兄弟这一路定是少不了吃苦,不吃苦只怕也会被沿途官员盘剥,来回敲竹杠少不了孝敬银子。
不过从辽阳到山海关将近八百里,这一路山川美景,不同于他人的吟诗作赋,李智已经把这一路的山川地貌牢记于心。每到一处李智便趁着歇息的时间找到当地老者,请教当地风土人情,更多的是曾经发生在当地的战争典故。
拜访当地老兵详细询问曾经发生的当地的历次大战,明军伤亡情况,蒙古各部又是从何处突破而来。
等到了山海关,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是旁人感受不到的。
李智才明白为什么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李智心想着,怪不得当时曹操东征乌桓回军时会写下那首《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边是山,直接可以看到大海。中间只有只有这么一条路,位置险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大海一望无际,还有众多海岛。这海岛孤悬海外既能储备粮草,又能驻扎舟师。)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旁边山上,还有众多树木,人马辎重过不去只能走这。)
从军事角度来说,曹操这首诗,高!真是太高了!
只要守住山海关,就可以控制整个辽西走廊。
这秦王毕竟养尊处优太久,哪里受过这种罪,秦王本部侍卫又是运输粮草的后勤辎重部队,全是一些马车行动本来就慢。不同于骑兵作战部队的狂飙突进,一日百里。
这八百里的路程愣是走了一个多月,等到走到北京的时候已经到了冬季,天气已经转凉,这关内虽说是不比关外的高冷,却也是开始飘起了雪花。
北京三面环山,出了燕山就是一马平川。
巍峨的城墙矗立在华北平原,这座将近百万人口的城市出现在众人眼前。
李智终于见到了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
李智三兄弟跟着秦王顺利进入北京城,进城后,秦王便奉诏前往紫禁城觐见万历皇帝,其余众人便被安排在城内休息。
多年未上朝的万历皇帝特地在养心殿接见了秦王朱常治。
当然不是对这位皇次子的爱护,而是出于对辽东战事的担忧,让这位已经三十年没上朝的万历皇帝离开他心爱的郑贵妃走出深宫。
万历帝端坐于养心殿,对着龙座下的秦王说道;“自东事起,建奴跳梁,朕不胜其扰,治儿此次前往辽东,可有所获?”
“父皇,儿臣此次前往辽阳,从山海关过辽西,一路见我大明将士行军辽东,军威雄壮,阵容严整,建奴不自量力,实在是螳臂当车不足为虑。”
秦王这一通彩虹屁拍的万历很是舒服,秦王成年就藩前往封国后,对朝中各方态势全然不知,自然不敢贸然回答。
“治儿,趁此次回京,去拜见下你的母妃吧!朕近日来身体越发虚弱,腿疾更甚,你等先行退下吧!”
“儿臣恭送父皇!”
秦王跪在青砖之上,目送万历离去。
在旁边太监的搀扶下,万历一瘸一拐的前往后殿休息。
秦王已经感受到,万历身体大不如前。自己也只想做个富贵藩王,不问朝事。
秦王便来到了西六宫中的翊坤宫,这便是秦王母妃德妃的住所。
德妃早就得到消息,秦王入宫觐见,又听见手下宫女来报,秦王被特许前来探望,心中不免惊喜。
多年未见,在宫前已经是望眼欲穿。
秦王见到母妃顿时就喜极而泣,跪在地上请安。
“吾儿瘦了!”
德妃抚摸着秦王脸庞,不免有些抽泣。
“孩儿不孝,让母亲挂念了!”
说着德妃便拉着秦王坐下,一阵嘘寒问暖。
不过秦王一副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模样,德妃也是看在心里。
“治儿,在母妃这里就不要做那生分模样,有话尽管直说。”
秦王犹豫了一下说道;“母亲,多年前孩儿还未就藩封国,京城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正值大位未定,父皇宠妃郑贵妃欲立皇三子为储君,百般加害当今太子跟儿臣,儿臣恐生变故,便将妻儿送出,离京避难。致使分别十数年!”
说到此处,秦王不禁落泪。
德妃疼惜的用手帕擦掉秦王眼泪,说道;“这事我也知道,治儿为何又提及此事?莫非是我那可怜的儿媳跟孙儿找到了?”
说到这,这德妃不免有些激动颤抖。
“母亲,确实是找到了,不过……”
“不过什么?你这孩子快说啊!真是急死我了。”
“不过,您的儿媳已经不在了,世子他……”
秦王不知道如何是好,总不能告诉这老太太同时失去两个至亲吧!
虽说世子生死未知,不过在这乱世十有八九也活不下去。
看着眼前的老太太泪眼婆娑,心中实在不忍,只怕这老太太再也受不了什么打击。
不是还有一个李智嘛!年龄相仿,又有一块王府玉佩作为信物。
那就是他吧!
想到这里,秦王接着说道;“只不过,世子终于被我找到,所幸一王府家臣舍命相护,也算捡了条性命。”
听到这德妃脸色才有所好转,抓着秦王的手说道;“吾儿有后了,我就是死也能闭眼了。哪日我一定要见见我的好大孙儿!”
“母亲,恕儿大不敬,父皇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国事日艰又被其所累,恐怕时日无多了,到时儿臣将母妃接往封地,咱们祖孙三人不问国事,过几天安逸日子。”
“治儿,切莫说这种大不敬的话,你父皇正值壮年,我大明也会万年。”
说完这话,德妃对着身边贴身宫女太监说道;“你们刚才听到王爷说什么了嘛?”
这常年身处深宫的太监宫女,早就学会了明哲保身,自然不敢乱说。
跪下说道;“奴婢们什么都没听到,只听见王爷说我大明万年!”
德妃这才放心的说道;“那便最好,要不小心你们的脑袋!”
“奴婢们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