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
而台下的文臣此时也各个互相对视,眼中都是露出担忧之色彩。
诗与赋辞不同,非万世作的情况下,诗的难度要远比赋辞低。
赋辞想要作好,其文学素养、见识,甚至政治军事乃至哲学能力都需要兼备具有。
这明显是十常侍在给刘昭青挖坑,陛下就有作过赋辞,若是刘昭青作的不如陛下,那就落定了十常侍“欺君”之诬蔑。
就算陛下有意偏袒刘昭青,那这朝中大臣也有十常侍之人,他们也绝对会站出来指出赋辞中的不足,让陛下不好下台。
这时候,刘昭青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退一步,说自己身体有恙,作出万世作已疲乏,以后再写于陛下。
这样大儒也会趁此机会应和,已经有封赏之意陛下想来也不会为难。
这既能化解了危机,又能全身而退,是最稳妥的做法。
然而,刘昭青要做的并不是“明哲保身”。
他上这朝堂,就是为了一个个诛了这十常侍。
“既然张让与赵忠两位陛下喜爱的中常侍都这么说了,那昭青也没有理由拒绝。”
他看向张恭宋典:“我便于这太和殿作一首赋辞,送于陛下。”
张恭本来脸色微喜准备答应。
但这时候张让忽然皱眉,向前站了一步。
“慢着!”张让这时候再次说道:“这早朝并不是为你一人所朝,要是你写个三天两夜,难道就让朝中各位大臣以及陛下等你三天两夜吗?”
刘昭青的自信让张让觉得事情可能有些不妙,但显然他反应却是迟了点。
“这倒确实。”刘昭青不仅没反对,反而点头同意了张让的说法。
这让张让赵忠更加觉得不对劲了。
“那足下觉得我最好在多久只能写完,才最合适?”
这相当于把脑袋送上来给他们砍,刘昭青这人绝对不是愚笨之人,这异常的行为,让作威惯了的张让一时间居然没有开口回答,思索起可能会发生的不确定的后果起来。
而这时候旁边的张恭发现张让神色似乎有退却之意,心里便是急了。
刘昭青现在势如朝阳,眼看着大势将成,这时候不灭,以后可就真难了。
所以张恭立马上前,开口对着刘昭青冷笑道:“既然如此,你如此自信,那给你一个时辰我想便足够了吧?”
此言一出,有大臣立马开口:“一个时辰怎么可能够?!”
“对啊,好诗作都一天都不一定写出来,赋辞怎么可能一个时辰写好?”
“不仅要写出来,而且还要让陛下乃至百官满意……这完全不可能,十常侍其心险恶,切莫上当。”
……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觉得这十常侍陷害之意未免太过明显时,刘昭青却哈哈大笑。
“何须一个时辰,半个时辰便足矣!”
第九十二章 一赋诛二宦
此话一出,朝堂之上的众人面色不一。
荀彧卢植蔡邕等人稍稍松口气,刘昭青既然有自信,那么作为亲眼见识过其才的他们肯定是相信其有那个能力的。
何进等外戚势力一脸玩味,想看看刘昭青能弄出什么名堂。
袁隗等以士族为代表的势力仍然坐观其变,只有十常侍这边张让与赵忠都是意识到事情发展已经失控了。
这“失控”并不是指他们已经失败了,而是朝堂之上所有人的目光俨然都看向了刘昭青。
刘昭青一言一行直接成了天子之下的第二瞩目之人。
会棋者都明了,当局势主动权掌握在他人手中,那么自己就离惨败不远了。
张恭也不是蠢人,在刘昭青哈哈大笑时,他也迅速冷静了下来。
复仇的快感与怒火让其短暂失去了判断,这时候才回过神。
他活了这么大岁数并非没见过大儒作赋,他也知道那两首诗确实是刘昭青所作,上来诬告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引他上钩,就比如现在。
现在刘昭青答应了作赋,且还是半个时辰之内就须作好,这其实就是张恭想要看到的结果。
刘昭青之诗,他读过,能看出来其中的傲气,而此人张恭也见过,确实有一股不甘于臣下之气,用他最擅长的东西引诱他,让其上钩。
就算刘昭青不上钩,那十常侍也能打压刘昭青等新冒出来的势力的威风,让何进等更重要的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然后,从刘昭青现在的表现看,他确实是上钩了。
但……现在张恭心却莫名有点虚。
因为他此时也想到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刘昭青既然不傻,一定看出来这么明显的诱饵。
那为何其还会主动撞上来,甚至自己给自己加限制。
就为了展示自我,让朝堂之人另眼相待?
用命相搏只为现自己之才气,若刘昭青是这种人,那他也不可能活着逃出死牢。
忽然,刘昭青转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