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其实挺有才的。
注视着校场上训练的团勇们,林苏心里自夸起来。
这山里人,许多人的个头看着没多大个,力气却是大的惊人,而农村之间,又经常为争地夺水而发生械斗。尤其这些年来,破产的农民,无家可归的百姓不少,都纷纷做了流民,乃至山贼,地方治安越发不好,要继续这般,大规模的造反,怕是难以避免了。
既然如此,林苏,于是便将这些潜在的造反力量利用起来,作为征讨为恶一方的山贼之武装,化可能的动乱为灭贼动力之源。
虽然,招的人数还是少了点,这是考虑到手头的钱粮所致。
不过,要给流民们一个希望,他们中表现好的,可能会被雇佣去做事,或者,成为林苏手下团勇的一员。
林苏的招兵条件是:臂膀健壮、肌肉结实、眼睛比较有神、看上去比较老实、手脚比较长、比较敬重官府的......等等的人才能当团勇。其实,说明白点,就是要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这般,更容易接受命令,更容易成军。
既然自己出钱练兵,林苏当然需要他们听从自己的话,忠于自己,不要搞什么兵强则逐帅的游戏,此外,忠诚于自己的军队也更好团结一致,剿灭盘踞在大山中的诸多山贼。
此时,林苏又思索起这些天来的计划了,就像当初好好读书的时候,想着制定学习计划一般。不过,眼前是要命的当口,计划要符合形势,还要尽可能地完成。
原先,为着修建这校场,林苏教众流民进行了劳动,进行了以工代赈,嗯,供应两顿饭还是有的,此外还修缮了防御工事,警戒附近的山贼。当然,林苏还美其名曰:体能考察。
当然,团里要是需要什么苦力,搞建设或做器械什么的,就教团勇或伙夫去干,顺便考察一下,嗯,就叫体能训练吧。呵呵,一举多得,既锻炼了体能,又免去了雇佣的钱。
瞥了眼团勇们的衣衫,林苏还是忍不住吐槽:衣衫破破烂烂的团勇,看起来总是缺乏整齐的感觉,得有统一的制服啊,还有那些武器,居然比盗贼还破,真真是......教人看不下去啊。
衣甲、器械、粮食、医药都要准备,这些事不能交给曾一水完全掌管,此人私心太重。招募些文吏——看来,还是要的。对了,治病的大夫,也得招一些过来。哥,需要强大的军队。强大的军队,需要良好的装备。尽管目前这个目标还很难完成,努力,还是需要的。
不得不说,还是北人体质要好。相对南方而言,北地环境不好,优胜略汰一番,能活下来的大多身体健壮。当然,体质好不代表凶狠。至于闽人的出名,其实是那股拼命的狠劲。他们的体质,还需更多的粮食给养来补充。
钱粮啊钱粮......
一名卫兵急忙递来了书信,林苏解开看了。
“泉州官府来信?”林苏疑惑着看向卫兵。
卫兵行了礼,点头说道:“不错,是泉州驿使前来递送的,递给小的书信后,便策马走了。”
摆摆手示意卫兵退下,林苏拆开信自己看了起来。
拆开书信,上面倒是盖着鲜红的官印,至于内容,大意是说,泉州刺史、泉州团练使来信,要自己,担当起团练副使的职责,指挥这边的团勇剿匪,要两个月内教仙游的地头平静下来......这是什么意思?
若不是自己搞招募新团勇的道路,这边原有的团练......其实,缺了那么点意思。
可以肯定,是自己想剿匪的,可是,这是林苏看山贼不爽的缘故,他们的污言秽语,自是被记着的。
而今,这泉州官府要自己剿匪......莫不是,那些敌人的指令下发到泉州,他们便想借这山贼来干掉自己,又或者,他们嫌担当这匪患的过失,便教自己前来,有事便拿自己顶罪?
自己招新团勇的事,想来没有传的那般快,如此看来,可能是泉州的某些官僚想推卸责任了。
游弈的意思,是巡逻。巡逻呀巡逻,你居然......要哥带着一群打酱油的弟兄,嗯不,是巡逻的小团练去剿匪......存的什么居心啊?这么多山贼,怎么不派精锐的正规军前来?只派了自己这么一个初来乍到的新官带这么批农民去剿匪?
官场上的权力倾扎?
不对,自己,好像不属于泉州的什么山头呀?
原本,林苏是存着赶紧离开这个破地方的心思。
只是......
只是,林苏不服气了。
就那么些山贼,竟然敢那么嚣张!
此外,自己要离开此处,要保障路上的人身安全,林苏觉得......这背后盯着的破山贼还是剿了了事。而且,自己去泉州官府之前,何不干脆打出自己的名头来呢?再说了,这泉州人是尚武功的,若是有了武功,届时,在官府中,自己说话时的腰杆子也会比较直不是?
忽地,一瞬间,林苏有了顿悟。
自己,是闽王派来的人,而泉州官府,好像不是太祖一系的,至少刺史不见得是。
可是,自己,是被贬的官吏啊。
不过,话说回来,自己被贬,闽王却不教自己前往建州,而是来这泉州,会不会存着什么用意?
这......倒是难说。
然而,自己只是小军官,几乎独自一人前来,没有什么倚仗的,怎么可能影响泉州大局?被他们反制倒是可能。
这些泉州官吏,又何必担心自己呢?莫不是,闽王镇压叛乱的势如破竹教这些地方实力派也开始生出了忌惮之心,因而小心翼翼,不敢大意?
好吧,便是这般,又关自己什么事啊,自己,与闽王很亲吗?呃,真是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啊。自己,不把自己当某一势力的人,别人,却会这般以为,乃至提防。
罢了,剿匪便剿匪吧,只是......两个月,这也太紧迫了点吧?是想故意逼死政敌的节奏啊。林苏感到不爽的是,哥惹你了吗?值得这般被穿小鞋。
哥,为何落得这般境地?
思绪一下子又飘到从前。想起自己曾经在下课后冲向饭店的情景,林苏暗自好笑,呵呵,那叫百步穿越障碍物,只不过,是学校里的障碍物罢了。
就给团勇们定个项目——多少多少步穿越障碍物吧?唉,对了,可以先列下自己的想法,至于合不合适,再询问询问教练们再定也不迟。
当然,眼下至少得准备两个月六十天左右的钱粮要紧。
自己先前已经宣布,目前这些伙夫、团勇乃至队正的任命都是临时的,要想升级或不想降级,就得好好练。这些,也算是鞭策他们的动力吧。
至于眼下,呵,一屋不少何以扫天下,队列都不会,今后怎么做大将军?好吧,其实林苏自己也还没做过大将军,可是,人,总要有这个志向不是?志当存高远啊。
其实,自己原本的计划就是:一个月成军,两个月形成战斗力。
然而,说实在地,便是这般,这时间还是很紧迫,毕竟,自己第一次来着,自己不想花这般久的时间待在这山里,也不知此时沿海是什么样呢,而且,山贼们也不可能放那么长时间而不来骚扰自家。
这些仇敌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
不管如何,自己如今成了游弈团的最高指挥官。
若是部伍经不起打,结果,那些人又要借题发挥,攻击自己。
况且,这些山贼,也的确是个威胁。
于公于私,林苏觉得,自己,还是得赶紧训练出一支能打的队伍来,至不济,也要能打败这些山贼。
只是,两个月啊......
心头无数草泥马奔过,而团练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定,林苏瞬间千头万绪。
不,不。
不,敌人想让自己烦躁,自己,就应当越发冷静,气死他们!
“禀团练,我等不过是团勇,并不大懂军规,可是,要练强兵,将士们平时也得遵守军规,可是据说这官军的军规好长,我等,不少是从前的庄稼汉,大字不识一个的......属下不知当怎么办?”旅帅蔡殷前来请教。
“就三大纪律七项注意吧?”林苏脱口而出。
抗日剧看多了,林苏也就用上了这句话。至于少了最后一项注意嘛,这是考虑到目前的时代与形势所致。不少可能祸害百姓的混蛋,林苏可不想轻易放过。
脑子飞快地过了一遍:三大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七项注意嘛,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女子。
蔡殷很是奇怪:“呃......三大纪律......七项注意?军规中有这些条例?”
毕竟,在这个文盲巨多的时代,要教这些才扔下锄头不久的农民,去记住那么多的条令......还是挺麻烦的。林苏果断地选择了这个比较好记的新式军规。
好在,这是团勇......朝廷当也不会用官军的标准要求林苏的部属。好在,哥有自专之权。嗯,不是说闽王的承诺,而是——泉州官府授予的。他们不是要自己剿匪吗?战争期间,武将的权力,还是不小的——一切为战争服务嘛。
如此说来,这泉州官府的指令,也是有利有弊。
林苏猛地想到了这儿的土地问题,不过,要动这些豪强,还是得掂量掂量轻重的。
见蔡殷还在傻愣着,林苏笑道:“忙你的事去,这些条例,某自会写下来的。”
想罢,取出纸笔,林苏便为手下添上了些运动待选项目:仰卧起坐、武装负重越野、引体向上、俯卧撑、十里长跑等等。
“还有蛙跳!”林苏提笔笑道,口中喃喃:“嗯,这蛙跳,脚上还得绑沙包,嗯,挺不错的。”
底下的团勇们还在练习晒太阳站军姿等的队列训练,浑然不知他们的团练副使为他们准备了更多的锻炼事项。
林苏忽然发现,自己,其实,挺有才的,挺有潜能的,可惜......太懒了,只有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才能爆发出它的能量。
人潜能的发挥,果然与环境也很有些关系啊。
想起一点,林苏站了起来。
自己,也不能总是咨询手下,这般,对军事显得太过外行,也是教人容易生出轻视之意的。还得有自己的好想法。
对了,剿匪的军阵还没想好呢。
作为独特的暴力机器,军队的战斗力不是士兵个人武力的简单相加,而是源于内部所特有的凝聚力和推进力,而这两者源自严明的纪律与严格的训练,载体则是军阵。
军阵的实质,也不多么玄乎,其实就是军队在作战中所使用的战斗队形和在具体战场上的展开方式。
关键是实用。
军阵不但要与军队的编制构成相适应,也要与部队中各个兵种的战术特点、配合关系相适应,自然,还得适应战争形势,以及地形地势。
该搞什么军阵呢?
马其顿方阵?
想起这个,林苏不爽起来,好像穿越的人,总要搞个这个玩意似的,就不能换点新的?这儿支离破碎的山陵地带,不见得适合这玩意。再不客气地说,这是曾经被淘汰的东西,隔现今多少年了。
林苏不明白,这个长矛长一点、纵深深一点而且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只会向前冲锋不会变阵)的东西为何有那么大的名气?记得看亚历山大的那些成功战例,多是他的重骑兵进行侧翼突击,而后方阵正面压上的。
可是,不知为何,这个方阵偏偏享有盛名。在林苏看来,当时世界上可能独一无二的重装骑兵,反而可能是亚历山大功业的支柱军力。
这马其顿军阵的弱点......在侧翼后方?是不错,而要真说起来,究竟,还是它太单一了,只能冲锋一种功能,也不能变化,便暴露出种种弱点。
至于侧翼后方的弱点吗?呵呵,所有军阵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关键是在于随机应变。不然,随便找个人指挥军队便罢了,还要临机决断的将领做什么?
马其顿方阵是和重装骑兵配套使用的。故而,这等侧翼受袭击的弱点,就......毕竟,多个兵种配合起来,才会发挥较大的战力。单一兵种作战发挥的效果,未必理想。
比如铁骑,好像在平原上它所向无敌似的,好像用这一兵种就所向无敌似的,林苏就想说,有本事到海上试试?
人家可不见得傻到摆出一个马其顿方阵来,教你轻易去攻击他的侧翼后方。看看亚历山大,这家伙打仗时候,是有注意这点的,比如教骑兵掩护两翼。只是他去世后,他手下的那些将军太过迷信这个军阵,以为这等战术无往不胜,结果教它覆灭于尘埃之中。
至于对方要是搞这个,在崎岖的山地,自己用罗马人短兵相接的简单战术去破它,也是挺爽的。
好像,华夏人自己的军阵都很落后似的,非得学西元前的马其顿人似的。华夏的兵书战策之多,可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就是学,也得学取得辉煌战果的军阵,比如称霸亚洲的唐军,至于学挨揍的军阵......反正,林苏不想搞。
不错,在近现代,西洋人在军事领域的战术的确值得借鉴,可不代表,他们在古时的东西就一定是高大上的。近代与古时,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还得华夏人跪舔膜拜不成?
为汉唐所击败的匈奴、突厥势力跑到欧罗巴,给他们迎头痛击便可感觉一二。不错,西洋人眼中的匈人未必是匈奴的直系后裔,但不是说他们身上就没流着匈奴的血脉。
军阵,要根据敌人实力与战场情况而变,否则,便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
然而,话说回来,目前,伟大的自己,该搞什么军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