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季世华歌 > 正文 第二百一十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无力垂落的旌旗随着建州军残兵的烟尘向北撤退,却教几匹匆匆的快马拦住了去路。

什么情况?

刀枪举起,众将士已是警戒起来。

待来人近前了,才识得,那是自家的兵将。

只是,他们身上明显有伤痕。

“陛......陛下,紧......紧急......军情!”带伤的小校翻身下马,行礼说道。

心里有种不妙的感觉,王玄朗挥手教他们近前说话。

“陛下,将乐县反了,无论兵将还是百姓,还有......还有邵武县有黄家挑头......也,也反了......”小校说不下去了,不仅是伤痛发作,而是他发现一把尖锐的钢刀自胸前透出,潮湿瞬间染透了衣甲。

自始至终,瞥见小校睁大圆目的王玄朗,脸色只是冰窟般冷漠。

“陛......”小校吃惊地捂着鲜血狂喷的胸口倒了下去,一同倒下的还有随他而来的几名士兵。

“铿——”王玄朗的亲卫齐齐利落地收刀入鞘。

全场顿时有瞬间的宁静。

成大业者,手上哪有不沾血的,这些兵将,留着是个祸害——谁能担保他们不会将消息散发出去,扰乱军心,有这种可能,倒不如一死来得干脆,也更稳妥。建州军的士气,自大败之后,就一直没有重振起来呢。

“邵武......黄家造反了?”

王玄翼心里对自己说道,望向西部的高山密林,心里颇不是滋味。

曾经吴国人大举进入建州时,便是邵武黄家带领的武装击败了自江西进击邵武,想扭转建阳局势的吴军,解除了建阳闽军的侧翼威胁。当然,这些还不是重点,重要的是,邵武黄家,此乃特指,他们乃是中原流亡闽地的名士之家,在文士乃至世家中都有些影响。

他们,居然支持王玄翼,而造自己的反?

自己,有这般不堪吗?一场败仗之后,他们就反了?

有一瞬间,他竟是差点将风中摇晃的林木当做潜伏的敌兵,不时传来的鸟叫当做了敌军追击的声音。

摇摇头,王玄朗感觉清醒了些,便唤过身边的亲信。

“整队,急行军,目标邵武!”

命令一下,几千建州军迅速向西进发。

想必,想必,那叛乱当还在初起之时,快速的弹压可使之化为无形,若是久了,他县群起效法,建州的局势,怕是会糜烂。

道旁的林木快速闪退,王玄朗心里又活络起来。

只是......将乐县、邵武县居然都造反了?莫非,他们不晓得,昏君这般强势,就没有要夺建州高门好处的可能吗?

但是,他们却选择了造反,这说明——要么,他们对于失败的自己失去了信心,要么,那狡猾的昏君可能与他们达成了某种妥协。

隐隐预约之间,王玄朗更感觉像是后者。

昏君王玄翼的忍耐与狡猾,自大战之后便可看出,可是不能小视啊。

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闽中的朝廷总是很难维持。他们,毕竟占据着许多领域的制高点,比如学识,比如财富,比如人口,比如武装,比如名望,真想清除掉他们,只会是鱼死网破最终给他人做嫁衣的结局。

闽太祖笼络他们,并借机发展自身实力数十年,便是为了有朝一日,君主的实力能超过他们,最终,能逐渐削弱之,建立起完整的帝王权威。而这一切,需要忍耐,需要卧薪尝胆的勇气与决心。

只是,自太祖猝死之后,哦,对了,当初,这死......怕是也有些蹊跷呢,由于君位之争,闽国王室内乱多年,先祖的积蓄毁于一旦,而世家、豪族却是更加强盛了。

闽中世家,绝不是简单货色,他们是弱肉强食中生存下来的。除了郑氏更依靠文化优势外,其他世家,多少训练着自家的武装部曲,并且与诸多豪族都有着不小的联系,在这闽地的势力不可谓小,比起昔日门阀,小是小,但,从来,不是省油的灯。

世家,世家,闽地何时能消除世家的影响?

大军逶迤而进,王玄朗总感觉有些不对劲。

忽然,一名骑着快马的斥候急忙跑到身边。

“禀报陛下,汀州军来犯!”

身后众将士脸色有些难看。

这次汀州军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那死里逃生的侥幸......总是不易教人忘怀。

自家要去攻打邵武叛军,可这该死的汀州军......来的可真是时候,若是教他们给抄了后路可就不好了。

命福州降兵前去抵挡!

才想说这话,王玄朗忽地意识到——之前,自己已经教人去处理他们了。

真是......

也罢,这些兵将即使存在,也未必挡得住汀州军的攻势。

“汀州军来了多少人马?”王玄朗说道,心里却奇怪汀州这个小地方居然主动派兵前来,他们哪来的自信?

“漫山遍野,数不胜数......”斥候还没回过味来,待王玄朗刀子横出,为之一惊,话语马上变得顺畅起来:“估摸着,不下六千。”

倒是不少,这汀州军居然敢出动这么多军力,疯了这是?

再者,现在就来报复建州,没看到福州军势大吗?

也许,这家伙打赢了之后,以为建州军真的不堪一击,以为能像寡人迅速吞并汀州一般吞并建州?真是好笑。

然而,对于此时的自己来说,倒还真是麻烦。可恶,兵力太少,就是麻烦。

自己手头也就这么点人马,若是分兵的话,可能两边的事情都做不好。罢了,暂且回师,先守住顺昌一线,抵挡住福州军、汀州军再说!

此外,王玄朗隐隐感觉,蹊跷的事情一桩接着一桩,龙津城可能危急。顺昌靠近龙津,既能抵御西面、南面来敌,亦能支援东面的龙津城。

只是,王玄朗分明看见,不少将士眼中有些紧张不安。

“先头,这可恶的汀州人使诈,才侥幸胜我军一场,我建州雄兵甲闽中,岂是这般好拿捏的?将士们,且用你等的刀枪,好好招待这些不晓事的汀州玩意!”

建州军见过的血只怕比人家吃过的饭还多,瞬间又振奋起来。

上了马,王玄朗正待催促将士向东进发,却发现又有一名斥候从左前方赶来。

“禀陛下,建州城东五里之内发现福州军的行踪——”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王玄朗长叹了口气。

有些人开始要投靠新主子了,至于福州军的力量,竟然已经渗透到建州内部来了。

当初,趁着王玄翼加强君权的时机,趁着福州朝廷调走杨贤、黄铮的时机,自己争取了地方世家、豪族的支持,掌握了建州军,但是,如今,在战败之后,便出现了一种隐患。

邵武黄家的部曲,以及他们影响的豪族以及军队,将会开始起兵了,接下来,会迅速拓展他们占有的地盘,乃至攻袭建阳、建州,这帮见风使舵的小人!

“陛下,探马来报,顺昌城做反了,先头已经秘密处决了许多福州兵,但是一些福州兵不守军纪,没能骗来,如今他们见逃不过一死,也做反了,今儿个占住了城池,并且截断了北上建州的通道......”

“办此事的人呢?”

“办这事的武官畏罪,已经带着部下逃亡了。”

才要手下处死这名报告军情的士兵,王玄朗只觉得心中气血翻涌,不自主地往马下倒去。

为何,天地变得这般昏暗......

“陛下,陛下!”亲卫们大喊。

“快来太医呀,陛下晕倒了......”

看着城头站立的一排排福州兵和飘扬的王旗,王玄翼心中甚是痛快——龙津城的士兵已经绑了他们的守将开城投降。

“不患寡而患不均!”

建州是占据着险要地势,可以从容抵抗来犯的敌军,但是,前提是——他们得有充足的粮食支撑呀,以前,他们可以多次击退声势浩大的吴军,那是因为,他们背后,有来自闽中东南部沿海平原的粮食。毕竟,无论他们如何不服中央,终究是闽国的一部分,于公于私,福州朝廷终究得给他们粮食,至少能吸引住吴国大军,使得作为后方的自己更为安全。

而今,却是不同。

不过,原先缺乏粮食,在抵抗昏君军队的号召下,全城军民倒是能同甘共苦,但是,福州军作为敌人,尚且念及大家都是闽国军民而给予支援,可是这些王玄朗空降来的军官、亲兵却占着粮食不发,还提防自己,总是想教自家上前线送死——这样消耗,既可以教自家与福州军结怨,又可以削减内部的隐患......

可是,在王玄朗派来的部将眼里,这些人若是受了王玄翼的恩惠,又渐渐信了是贪官害人的那一套,哪天福州军攻上来,他们临阵倒戈了怎办?再者,总说昏君的好话是怎么回事?还老质疑自己的为人——检测米粮有无毒......

竟像是阳谋一般,甚至明明知晓可能是计谋,但是,为防万一,却又不得不做出这等举动,最后,这样一来,有粮食而不可得、眼见家属即将饿死的多数兵将少不得铤而走险,毕竟,这守将猜疑他们,终究不是好事。还不如,拿了他们的守将献城。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守将自己投降。

当他恶了多数人时,这城破的结局,只怕已是难以避免了。

这是林苏的献策,不过,当时,自己并没有完全采纳,但是,借此造了声势而已。嗯,也许巧合和运气罢了,林苏这家伙哪里懂得用兵?

当然,王玄翼若是知晓林苏印象里的故事——曾经中原大战时,冯玉祥强悍的四十万大军因为缺乏粮饷补给,最后愣是教老蒋的中央军给收编了,也许就不会这般惊讶。

倒是没想到,还真的成了。

其实,孤的原意不是这样的。

自己顿兵城下,看似是自己不善攻城,不能猝拔坚城,抑或不敢与建州军近战,却是暗地里分兵迂回敌后,做出进攻建州的态势。

借着使者劝汀州刺史的时隙,命令使团中的部属扮作汀州军对建州发起进攻,顺便许诺封官,并起用黄铮、杨贤作为姿态,教邵武、将乐的豪族等军政势力群起响应,同时挑动原先投降的福州兵反水,几种举动一出,便可将这王玄朗打得一下子便找不着北。

毕竟,王玄朗控制的兵马越来越少了。

他想得到吴国人的支援,可是,且不说建州军与吴军的仇怨,吴军还想入主建州,为了提防他,也想好好消耗他一番。

不管如何,有城池主动归附,对自己来说,就是胜利。

因为顾及城中军民性命而不急于攻城,这不是如太祖般的仁德吗?减少与敌军作战的伤亡,减少福州军、建州军之间的仇怨,并以建州降军为前驱,不是可以更快地接受闽北地区吗?

现今,福州军需要轻舟急进,迅速拿下建州城等城池,并掌握仙霞岭等关隘要地,毕竟,若是真让吴军杀进来,于闽国王氏而言,可不是一件好事。

想到这,王玄翼马不停蹄。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