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觉得闽国离北地边塞较远,但听到这等新颖论说,王玄翼不由起了兴致,到一处桌案边坐下,轻饮着茶,便细听起来。
此时,林苏挺身而立,却是心潮起伏。
五代世界,中华盛世的转折点。
到后来的赵宋,沉溺于纸醉金迷,向大漠卑躬屈膝,一直被辽、金压着打,献出多少金银、多少布帛、多少女子,再在议和书上写着什么兄弟之国、叔侄之国、伯侄之国......
可是,宋、明之王朝,发明了很多精巧的机械,火器发明亦是层出不穷,国中在册的人口可以过一亿,带甲上百万,远多于汉唐,更有规模不小的职业化军队,然而——依旧,不能对抗住南下的牧猎部族。
柔美歌舞,可以欣赏那么一下下,但推崇提倡嘛,恐怕,就不必了吧。
记得,金国灭北宋后,其数百万女真人进入中原,喜欢上繁琐的歌舞礼乐,武力却迅速削弱,之后,又难以抵挡北边新崛起的蒙古铁骑,一如当初其对辽国那般。甚至,后来,金与南宋作战,更依赖于投降过来的汉人军队。
何况,如今,更是列国并立、神州陆沉的乱世。
想想女真人与突厥人,其各自鼎盛时的控制区域,孰大孰小?
高头大马的突厥人,在那辽阔的亚欧大草原驰骋纵横,其势力,东可抵东北,西可抵东欧,室韦、契丹、回鹘、铁勒之类部族,无不臣服。至于,女真人,向西挺进时,可有超出西域的范围?
到底,后来,是敌人变强,还是汉人自己变弱?
农耕文明对抗不了游牧文明吗?
若如此,那汉唐,几千万人口,军队非职业化,常备军往往不过几十万规模,不过持冷兵器,为何照样暴打敌手!照样将防线自长城推及西域、大漠!
据说,狼,从不在乎它所面对的羊是多少。
据说,懦夫,总是说敌人比自己勇猛。
当初,三万匈奴骑兵,却奈何不了李陵率领的五千汉军步卒,之后,增至八万骑兵,自身遭受的大损失使其差点放弃围攻,最后,在得到汉军叛徒泄露的军情后,才迫使李陵投降,饶是如此,还是让四五百汉军逃出了包围圈。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那万邦膜拜的恢弘盛唐画卷再次映入林苏的脑海。
想想大唐,其周边皆是强邦猛族,无不拥兵数十万,还多是流腾着疯狂扩张血液的凶悍骑兵,比如“控弦百万”的突厥。就算如此,大唐,依然使得他们称臣归顺。
而唐军,往往不过出动十几万兵马,却要与数倍于己的敌军交锋。到战事激烈时,乃至于四边几乎同时出击,西击大食、北破突厥、东亡高丽、南战交趾。
风餐露宿,刀头舔血,万里远征,以少击多,而唐军,不曾畏惧,便是与大食交锋之际,以步卒对阵骑兵,仍旧给予敌人大量杀伤。
不错,盛唐的军人也有遇到挫折,但是,他们纪律严明,坚韧不拔,愈挫愈勇,永不放弃。当时,军人,凝集着国家无上的荣耀,是一项无比崇高的职业。
再想想,为何倭岛的建筑、服饰、文艺,依稀可瞧见大唐的影子?为何倭人钦佩汉唐人,却对后来的华夏人心存轻视?
铁血汉魂!
尚武精神!
若是缺乏铁血汉魂,缺乏尚武精神,便是有大把金钱、充实府库、先进器械之类,只怕,也无法给躯体注入勇力吧。
复又平静了下心情,脑海里变得空明起来,林苏饮了口茶,笑道:“不知诸君有无想过?这,自古以来,是知晓汉武帝的人多,还是知晓汉成帝的人多呢?”
这......
众人皆愣了。
自古以来,中原君主有因为和亲而大大出名的吗?
“汉武、唐宗之开边,凿空西域,可以收纳商贾的赋税,减轻内地农夫的负担,引进的一些优良的草木之物改良土壤,提高田地产出......”
这倒是......有道理。
“何况,不单可屏佑中原,还可震慑周边,若不能守西、北边陲,那,长安,可安全否?”
这......
众人无言。
从地缘形势上看,守关中必守河西,守河西必守西域,这样,才能,扩大中原王朝的防御纵深。如果未能守住嘛,自中亚而来的草原部族等的强大势力,就可畅通无阻地向直逼内地。
猛地,林苏又由此想到了北宋杨家将因之战死的幽云十六州——那把如同悬在汉人王朝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史上,西方人或中亚人,未尝没有想过进军东方——“流着牛奶和蜜的国度”。
马其顿皇帝亚历山大想过东征,大食人也想过东征,就是到明朝时,帖木儿可汗也想过东征,只不过,因为这样那样的缘故而未得逞而已。
故而,为御敌于国门之外,唐不断向西拓展,乃至在葱岭以西也有军事存在。到后来,晚清的左宗棠,在海疆危急时,仍拼着命也要收复西域,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再者,喜于杀戮、劫掠、征伐的匈奴单于,真的,好美人吗?”
全场,在沉思。
林苏笑了笑,继续自言自语:“若真好,为何不积蓄力量,奋起一击,打下长安或者洛阳,如此一来,什么后宫三千佳丽,宗室女子等之类的还不是在己掌握?何必,何必娶个还是冒牌皇室的和亲公主?”
匈奴单于,会为了一株草儿放弃整片森林?邦国、部族的大利益面前,一个和亲的女子算什么?或许有点用,说这能起到决定作用只怕不合适吧。
未能打起仗来,不过是大前提下双方的力量均势罢了。
真正能让敌人敬畏的,是——国力。
“从前,一处草原上有只猛虎,野狗、土狼很是畏惧,只敢远远观望。征服它们的金钱豹,便鼓舞其不断袭扰。而猛虎却不以为然,淡淡处之——”林苏仰头踱起步子来。
瞥见陈剑纷繁变幻的脸,陈雍又看向那个妙语连珠的挺拔男子,而后,目光落到他佩戴的横刀上。
“结果,越来越多的野狗、土狼以为其虚弱,从身后袭击而来。那只猛虎单打独斗固然凶猛,但敌人太多,于是,抵挡不住太多爪牙,它,终于倒下......终究,金钱豹,成了那片草原的主人......”
众人面色凝重起来。
汉人之号流传后世,唐人之称海外闻名,因何?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突然,林苏一字一句地吐声道。
“陈汤、王玄策......”如拨云雾见青天,陈雍缓缓道。
陈汤远征西域,一举斩杀郅支单于,此后,匈奴对大汉的温顺,史无前例。
王玄策在天竺为人抢劫,身边没有军队,便借着中原王朝之名,指挥吐蕃、尼婆罗等地的兵马,一举灭掉劫掠唐使的诸多邦国。自此,大唐声威远波。
何况,与其千日防贼,何如一朝灭贼?
虎视眈眈的敌人就在那里,不会因为议和而消失,不灭掉他,终究是威胁。
“大唐不修长城,而以突厥为我长城也!”林苏再次发声,忽然,觉得,这儿,几乎是自己的一言堂了。
为免百姓劳役远行、耽误农时,而不修长城,积极防御,主动出击,叫劳民伤财吗?
众人一震,纷纷向林苏看去。
最好的防御是进攻。
积极主动——兵家要诀。
记得,康熙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等地的大片领土,即“以土地换和平”,的确换取了一度的边境安宁,但是,后来拿走清朝土地最多的列强又是谁呢?
“而若今日割一地,明日让一城,今日送个女子,明日给些财帛......”
全场甚静,只听到林苏的话语声。
自以为不错,求得一时安宁,但在人家眼里呢,又是否为软弱可欺的冤大头呢?
真正的安宁祥和,从不是屈辱退让取得的。
一人之尊严,尚且,不是靠别人施舍来的,何论一国?
当一步步退让后,得到的是敌邦的谅解,还是——侵犯的变本加厉?
林苏只觉脑海里又闪过后世倭国的所作所为。
忽然,四顾太白雅舍,王玄翼想到了齐国稷下学宫。如今纷争之世,不也如战国一般吗?而当时,养士出名的人不少,齐有孟尝,赵有平原,魏有信陵,楚有春申......各国,都是拼命招揽士人的呀。
环顾了下众人,林苏:“哈,某竟是多言了,诸君,可曾闻唐人‘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世而著’之说?不过用声色腐蚀敌人的意志,倒是颇合兵法。这道理,倒是暗合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呀,养精蓄锐,忍辱负重,待时而起,击灭敌手,亦是好计呀。”说了那么多,林苏觉得还是得给辩手面子。
听到这,陈剑紧绷的脸渐渐舒缓起来。
“某有一言,可与诸君分享。”
“郎君但言无妨。”众人的眼睛有亮了起来。
“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掷地有声!
肃穆之感顿时充斥了整个房间。
卫我华夏,宁死不屈!仿佛,看到王室与军民死守气节、悲壮卫国的画面,王玄翼突然觉得,自己,竟也有点心潮澎湃起来。
说罢这话,林苏觉得,自己腰杆子都挺直了起来,身形,都伟岸了几分。
却不防角落里,有人不住地鼓起掌来,感慨着道:“妙,大妙。一览前唐诗篇,那些出名的大唐诗人,从来不是吟弄声色而出名的,是因关心国事,郎君此言,真乃惊世良言!然,不知郎君对华夏大一统之业,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