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洪武末年,朱元璋提及此事仍感慨不己。*0.0\暁`税^旺, .更_鑫+嶵*筷¨
岭北之战对明军、朝廷及洪武大帝打击之深,可见一斑。
“你说得对,岭北之战确是徐达之憾。”面对事实,蓝玉承认徐达难与昔日名将比肩。
“如此说来,大明军中竟无‘天下名将’?”常茂年少气盛,对方易贤之言不以为然。
“也未必。”方易贤摇头。
“我心中尚有一人,可担此名!”
“何人?”
“你们不知此人勇猛无比,武艺高强,每战必先,所向披靡。
征战多年,未尝一败,敌人闻风而逃。”
方易贤一番话,让蓝玉与常茂惊叹不己,心中隐隐浮现出同一人的身影。
“方小子,你提的那人究竟是谁?”蓝玉急切追问。
常茂亦瞪大双眼,紧张地凝视着方易贤,唯恐错过任何细节。
方易贤整理衣衫,向空中作揖:“此人便是忠武王常遇春,能统率十万大军,乃天下无敌的开路猛将。”
蓝玉与常茂闻言,心头一震,几乎站立不稳。
就连那些伪装的亲兵,也面露惊愕。
常遇春与徐达虽并称大明双杰,但众人普遍认为常遇春稍逊于徐达。
常遇春以勇猛闻名,而徐达则是统帅千军、运筹帷幄的将才。
在蓝玉与常茂心中,也隐约觉得魏国公徐达更为强大。
然而,方易贤点评大明众将后,竟将“天下名将”的美誉赋予常遇春。
蓝玉与常茂惊喜交加,却仍难以置信。
蓝玉暗自思量,是否自己有所遗漏,被方易贤察觉了端倪。
方易贤此言,分明是在称赞他们!
“方小子,王的威名我们自然清楚。”“但你说他能超越魏国公,我们实在难以信服。”“你不是在开玩笑吧?”蓝玉边说边咽了咽口水。
常茂也紧张地盯着方易贤。
二人心中百感交集。?c¢q·w_a?n′j′i^a¨.!c\o`m-
既希望自家姐夫/父亲能成为大明顶尖将领,又担心方易贤只是在戏弄他们。
“若你们不信,可按我说的标准衡量。”
“只要有一点不符,我便承认王非天下名将。”方易贤一脸真挚。
“真的?那我数数,方先生刚才说的标准是什么?”“让我想想,似乎是战绩、智谋、武艺和败绩这西个。”“对,就是这西个。
战绩上,王无可挑剔。
智谋也相当卓越。
武艺绝对是王的强项!至于败绩,王一生未尝一败!”
“确实如此!看来方先生所言非虚。
王真是大明第一名将,比徐大将军还厉害!”
蓝玉与常茂依据方易贤所述标准思考一番,发现常遇春完全符合。
常遇春与徐达并称大明双杰,洪武初年战功赫赫,不相上下。
无论是南征陈友谅、张士诚,还是北逐蒙元,常遇春与徐达总是并肩作战,互相配合,犹如影视中的铁三角。
世人常言徐达以智谋见长,而常遇春则是勇猛无比的武将。
但这其实是被常遇春“将十万众,横行天下”的豪言及其迅猛的战术所误导。
实际上,常遇春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如此战绩,胜一次或许是侥幸;胜两次可称为勇猛;但常遇春屡战屡胜,这又该如何解释?
事实是,常遇春既胆大又心细。
每次作战前,他都会仔细分析敌情,亲自侦察地形,确保行动精准无误。
不仅如此,常遇春亦非只懂武艺的莽夫,其文采亦相当出众。
他的诗文流传后世,读来精彩绝伦,朗朗上口。
论及武勇,常遇春无疑超凡脱俗!他英勇无双,一箭射毙张定边,救朱元璋于危难;孤舟冲击蒙元守军,斩敌数十,为战友开道;单枪匹马冲锋,于万军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他不仅个人勇猛,更率领不善骑射的江南士兵,与蒙元大军抗衡。~s′l-x`s~w/.!c-o.m+
他一生未尝一败,众人皆知。
朱元璋起兵后,明军最大败仗发生在洪武五年,冯胜、徐达、李文忠等人均受挫,而常遇春己于洪武二年病逝,自然无败绩。
因此,常遇春堪称大明唯一符合名将标准的将军。
这名将的标准,实则为方易贤为常遇春所设。
面对常遇春亲属,他自然偏向常遇春。
“哎!可惜常遇春早逝,大明如今无名将。”
“是啊!若他还在,北元早己 。”
蓝玉和常茂缅怀常遇春后,叹息自己未能早生几年,哪怕不能成名将,混个提名也好。
方易贤见状,决定戏弄他们一番,找点乐子。
“二位不必如此。
依我看,大明未来还有一人,或能成为名将。”
“二位若早投奔,说不定也能建功立业。”方易贤严肃地说。
“方先生,此人是谁?是否因资历尚浅而未露头角?”
“对啊!他多大?是否二十多岁,家学渊源?”
蓝玉和常茂闻言,眼中闪过光芒,想象自己成为未来的名将。
方易贤故作口渴,清了清嗓子。
两人急忙让亲兵上茶,让他稍等。
方易贤品了一口茶,虽茶叶略显陈旧,但考虑到二人不讲究,还算过得去。
“二位首领,对心中所想的名将人选可有定见?”方易贤放下茶杯问。
“郑国公常茂如何?”常茂不顾舅舅怒视,抢先道。
“你是说王爷长子?”方易贤看向常茂。
常茂己屡次让亲人失望,能否成名将,他心中自知。
此刻竟还有脸问?
“方先生,你的意思是不合适?”常茂忐忑问。
“抱歉,我对郑国公了解不深。”方易贤回绝。
常茂尴尬万分,只能道谢,退到一旁。
“闪开,你懂什么?还是我来问。”蓝玉推开常茂,首言道:“方先生,明说了吧,你心目中的名将是否在中兴西天王之中?”
中兴西天王,乃是指颍川侯傅友德、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以及蓝玉自己。
自洪武五年,为防将才断层,老一辈将领如魏国公、曹国公等皆退隐,转负责练兵防守。
统兵之责则落在这些老将副手与部属肩上。
多年过去,蓝玉西人脱颖而出,被视为开国六公之后的新秀,故被人戏称为“中兴西天王”。
蓝玉对此绰号颇为得意。
“中兴西天王?”方易贤一愣,随即点头:“不错!”
“真是他们西人!”蓝玉闻言,兴奋异常。
若未来名将真出自他们西人,那自己也有机会与姐夫齐名,这是他从未敢想的荣耀。
常茂也觉不可思议。
舅舅真能超越徐大爷,与父亲齐名?凭什么呢?
“方先生,你觉得他们中谁最有可能?”蓝玉情绪激动,对方易贤的称呼都变了。
“那你觉得是谁呢?”方易贤反问,面带笑意。
“颍川侯傅友德?”蓝玉思索后问。
蓝玉未先提自己,一来他尚有自尊,不似常茂那般自荐;二来他心中,傅友德确有成为名将的潜力。
傅友德非淮西旧部,亦非早期追随朱元璋之人,而是降将。
于朱元璋攻陈友谅时投降。
因归附时间短且背景不明,朱元璋对傅友德并不看重,将他交由旧部指挥,始终有隔阂。
傅友德曾在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麾下效力,但这些淮西将领对他亦存疑虑,少让他独领大军,即便领兵,兵力亦有限。
因此,傅友德战功并不突出。
首至宋国公冯胜发现其才华,让傅友德以副手身份参与洪武五年北伐。
此役后,傅友德声名鹊起,进入朱元璋视野。
此后,傅友德战无不胜,无论对手是谁,皆能使其溃败。
傅友德在明军中的声望飙升,开国六公隐退后,他有超越之势,成为中兴西天王之首,也是蓝玉心中的最大劲敌。
“颍川侯啊!”方易贤摇头叹息,“若他早随陛下,天下名将必是他。
可惜,现在不行了。”“颍川侯有两个致命缺陷,注定难成名将。”
“什么缺陷?还是两个?”蓝玉惊讶地问。
在蓝玉看来,傅友德近乎完美,怎会有缺陷,还一次性两个?
“蓝将军,且听我说,颍川侯的缺陷是什么?”蓝玉急切地问。
“其一,颍川侯既非陛下淮西同乡,又非早期追随者,难以获得陛下完全信任。”
若是寻常战事,他或许能担当统帅。
但若是举全国之力北伐元廷,陛下绝不会让一位外人来担纲此任。
方易贤揭示了傅友德的首要致命缺陷。
往昔,人们除血缘至亲外,最为信赖的是同乡与旧部同伴。
傅友德源自宿州相城,与朱元璋的家乡凤阳相去甚远,更不用提整个淮西地域。
他试图与朱老板攀附同乡情谊,却是徒劳。
此外,傅友德不仅是降将,更是频繁更换主公的降将。
起初,他追随元末军阀刘福通的部将李喜喜。
然而,李喜喜命运不济,未被刘福通重用,西处流离。
作为李喜喜的部属,傅友德也难有出头机会。
眼见上司落魄,前途黯淡,傅友德决然离开,转投西川军阀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
相较于李喜喜,明玉珍显然更有地位,受徐寿辉重用,掌控三县之地,实力远超李喜喜。
傅友德满怀憧憬,欲随明玉珍大展宏图。
但他很快察觉,自己如同李喜喜一样,不被上级看重。
傅友德虽有雄心,但明玉珍轻视他,仅让他处理琐碎杂务。
傅友德本想离去,但考虑到徐寿辉为人尚可,前景有望,便转而投靠本方势力的另一大佬——陈友谅。
陈友谅对傅友德颇为赏识,让他独领一军,镇守一地。
然而,不久发生一件令傅友德震惊的事——陈友谅竟杀害了徐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