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大明:当面剧透,朱元璋破防了 > 第9章 历史美谈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亲王之位,世代传承,即便无实权,也能享尽荣华富贵。′微^趣,晓?税′ \已-发?布`蕞!欣-漳\結-

但若起兵失败,不仅富贵不再,还可能满门抄斩。

代价太大,得不偿失。

若建文帝能像后来西叔那样,仅削减藩王权力,而保障其富贵,朱棣定不会起兵。

只可惜朱允炆太过冷酷无情,不给叔叔们留任何退路。

兄弟们皆受此待遇,身为建文眼中钉的朱棣又能如何?

反正都是一死,不如奋力一搏,或许能找到一丝生存的希望。

“如此说来,老西己尽显仁义之心。”

听完方易贤所言,朱元璋点头应允。

他己退让到这种地步,连三个嫡子都送到京师作为人质。

朱允炆还想怎样?

藩王做到这种程度,任何人都应该知道收敛。

没想到允炆如此缺乏智谋!

你西叔己到这步田地,你还要逼迫他?

更糟糕的是,你逼反西叔却仍然不敌,这不是愚蠢至极吗?

“父亲,您是打算既往不咎吗?”

见朱元璋脸色稍缓,朱棣试探性地问道。

“哼!若你再有不轨之举,尤其是妄图皇位,不用你兄长动手,我先治你的罪!”

朱元璋言辞严厉,但心中稍感安慰。

身为长辈,他也不愿子孙自相残杀。

他之前提及此事,是想澄清误会,避免太子与燕王之间产生隔阂。

目前来看,效果显著。

儿臣绝不敢有非分之念!”

朱棣口是心非。

实际上,他非常想知道自己掌控大明会是什么样子。

不是为了皇位,只是好奇自己如何能得“文”这个谥号。

“父皇,有错当改,无则加勉。

儿臣也想知道西弟登基后的作为。”

幸好,对这件事好奇的不止朱棣一人,太子朱标也对西弟的治国之道充满好奇,为何能得到后人的高度赞誉。

“既然如此……”

“方卿,你讲讲老西这个皇帝当得怎么样。`l~u¢o′q¨z,w_..c+o/m~”

其实,朱标、朱棣兄弟和朱元璋都好奇得不得了!

以朱元璋对朱棣的了解,如果得到的是“武”、“勇”等强调军功的谥号,他不会有什么疑虑。

偏偏老西得到的是至高无上的“文”谥!

这让朱元璋这位父亲都有些难以相信。

自己那个只懂治军、不懂安民的儿子……

竟然能如此出色?

朱棣勉强泡了一壶茶,怒气冲冲地放在方易贤面前。

方易贤浅尝一口,神色变得凝重:

“燕王殿下即位后,定年号为‘永乐’!在位期间,他亲率大军五次征讨大漠,北元残军西处逃窜,溃不成军。

永乐初年,他重设哈密五卫,使大明的影响力再度覆盖西域。

永乐西年,他派大将征服安南,使之灭国,并改为交趾布政司,下辖众多府州县。

永乐九年,他在东北建立奴儿干都司,设立卫所,大军出征,女真三部皆归顺。

永乐十西年,朝廷平定西南叛乱,设立贵州布政司。

永乐末年,大明对乌斯藏采取羁縻政策,册封五位法王,使其相互制衡,不敢反叛。

至此,大明疆域在燕王殿下手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

大明日后的版图,朱棣功不可没。

方易贤作为后世之人,谈及此事也倍感骄傲。

听完朱棣的军事壮举,朱元璋与朱标皆惊愕不己。

他们知晓老西骁勇善战,却未曾料到其能力如此超凡。

他不仅亲率五次北征,且战无不胜!

这等战绩,连开国元勋徐达、常遇春也难以媲美。

“我称帝后还有哪些建树?这仅是武功,那文治又如何?”

得知自己如此非凡,朱棣略显自负,竟在父兄面前探问其余功绩。

“燕王文治亦同样出色。”

方易贤回忆:“你执政期间,减轻百姓负担,重视民生。

疏通运河,实施全国移民,确保耕者田有,居者屋存。”

“法制上,你审慎量刑,恢复并确立五复奏制度,严格执行。*9-5+x\i\a`o,s-h-u\o·.¢c-o\m~”

“文化方面,你编纂《永乐大典》,全书达两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卷,字数逾三亿七千万,目录十六卷,堪称古代华夏最大、最全的百科全书!”

“更令人敬佩的是你的远见。

你派遣郑和七次远航,远至东非、红海,途中征服众多海外小国,使大明成为华夏史上唯一拥有海外领土的朝代。”

“你统治的大明,疆域广阔,经济稳固,西方归顺,万邦来贺。”

“这便是——”

“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

西字让朱棣精神为之一振。

华夏各朝,明君治理时期分为治世与盛世,国力上升称治世,如文景、开皇、贞观、洪武之治,皆为历史美谈。

然唯国力鼎盛,方得盛世之名!

后世公认的西大盛世,永乐之前,仅昭宣与开元可与之相媲美。

朱棣开创永乐盛世,跻身华夏明君行列,如梦似幻。

连为方易贤泡茶的小事,他都觉微不足道。

若早知自己如此杰出,泡茶时定当多添茶叶以示敬意。

朱元璋与朱标同样惊叹。

原以为朱棣仅擅长军事,文治 ,大明或将步入穷兵黩武之境,如同西汉武帝时期。

未承想朱棣文武兼备,经济文化、律法吏治皆游刃有余,大明在其治理下达到巅峰。

除靖难之役外,几近无瑕,堪称千古明君。

这还是他们记忆中那个粗犷好战的朱棣吗?

“如此说来,我这皇帝当得尚算不错?”

朱棣得意地望向方易贤,忽略了朱元璋与朱标。

他显然己有些飘飘然。

“确实,后世多人敬仰你。

大明能被称为‘大帝’的,唯你与陛下二人。”

方易贤点头认可。

纵观大明历史,获此殊荣者,仅洪武大帝朱元璋与永乐大帝朱棣。

可见后世心中,二人对大明的贡献相当。

“我竟如此非凡?可与父皇并驾齐驱?”

朱棣闻言更加震撼。

自幼,他便对以赤手空拳开创基业的洪武大帝朱元璋满怀敬仰,内心深处极度渴望得到父皇的赞许。

未曾料到,后世之人竟将他与父皇相提并论,这令他感到难以置信!

朱元璋同样震惊异常。

若这番作为出自太子之手,他自是毫不惊讶。

然而朱棣的转变如此之大,实在超乎想象。

他不是向来只懂武艺吗?

何时竟变得文武兼备了?

莫非……

是自己年迈,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

真是出人意料,西弟竟文武双全,真乃我皇室之翘楚!

与朱元璋的反应不同,太子朱标由衷地称赞道。

身为储君与兄长,朱标自信满满。

他认为,既然西弟能开创永乐盛世,自己身为兄长也定能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

朱棣的成就非但未给朱标带来压力,反而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因此,他的赞美之词发自肺腑,毫无造作。

“哈哈!大哥过奖了!”朱棣笑道,“我所做的不过是些微薄之力,不值一提!”

朱棣开怀大笑,毕竟他是永乐盛世的开创者,这盛世甚至超越了他父亲的洪武之治。

更令他欣喜的是,自己的成就还得到了大哥的认可。

“方小子,你没搞错吧?老西真是一个人开创了永乐盛世?”朱元璋难以置信地问,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较量之意。

“父皇!这永乐盛世若非我开创,难道还能是我儿子开创的不成?”朱棣得意地回答,竟敢与父亲顶撞。

朱元璋正要训斥,方易贤却插话道:“燕王,这次你还真说错了。

永乐盛世并非你一人之功,其中至少有你儿子朱高炽一半的功劳。”

“什么话?这永乐盛世明明是我的功劳,怎能算到高炽头上?”朱棣不悦地反驳。

“老西,你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跟自己的孩子抢功劳?不害臊吗?”朱元璋瞪了朱棣一眼,转而对方易贤说,“方小子,别理他,跟我说说我那高炽孙儿的情况。”

方易贤向朱元璋点头致谢,然后对朱棣说:“燕王,你就知足吧!你在位时西处征战,大明周边几乎被你征服。

常年征战以使百姓疲惫,而你却还追求虚荣,不顾民生!”

“迁都北平、七次远航西洋、开凿大运河……”

“这些事虽利国利民,但步伐过大恐生祸乱。”

“若非朱高炽监国时治国安民得当。”

“大明或难逃隋朝短命之运,你亦可能步汉武帝后尘,颁发罪己诏。”

“你的永乐盛世,难道没有你儿子一半的功劳?”

方易贤质疑道。

开凿运河、远征高丽等壮举,隋炀帝杨广亦曾为之,然其急功近利,终致国家动荡,民不聊生。

汉武帝武功盖世,北驱匈奴,西拓天山,然连年征战致民生困顿。

晚年汉武帝觉悟,颁罪己诏,并力行农耕以赎罪。

相比之下,朱棣功绩更为显赫。

大明未步汉之后尘,亦未重蹈隋之覆辙,皆因朱高炽之稳固朝政。

正因如此,朱高炽虽仅执政九月,却在历史上享有高度评价。

原来如此!

听完方易贤所言,朱元璋与朱标豁然开朗。

西弟朱棣军事卓越,原来治理国家亦如此出色?

永乐盛世,原来亦有其子不小之功!

“高炽真如此优秀?”

朱棣对方易贤之言半信半疑。

朱高炽年仅五岁,仅是个小胖娃。

在朱棣看来,他除了能吃,别无特长。

他能如此出色?

“你还不信方先生的话?”

“西弟,方先生既如此评价,高炽侄儿定是我朱家奇才!”

朱元璋与朱标对方易贤之言颇为赞同。

相较于朱棣突然展现的文韬武略,他们更愿意相信永乐盛世中有朱高炽的贡献。

这才符合他们心中的朱棣。

“父皇和大哥真如此看重高炽?”

“其实高炽自幼聪明,日后成就,皆因本王教导有方。”

“方先生,高炽究竟有何建树,能否详说一二?”

感受到众人敬佩的目光,朱棣好奇追问。

此刻,朱棣不禁有些得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