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盘点如何弄死皇帝,帝王集体破防 > 第168章 陛下圣明~~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陵邑制的确是一个好办法,可是这个办法需要建立在皇帝本人非常善于抓权上,并且还需要朝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然没有人会鸟皇帝。^墈!书~屋¨暁¢说¢蛧+ ?更¨芯,最,筷^”】

【“削弱关东豪强,充实关中人口,还能收迁徙税充实国库,看上去的确是一箭三雕,然而迁豪到关中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关中土地兼并恶化,汉书有记载,当时的关中地区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那些汇聚到一起的豪强富人反而把普通百姓的土地资源全部占据了,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

【“汉元帝时期,地方豪强通过推举制举孝廉等方式早就壮大了不知多少,通过联姻的方式,在整个国家上上下下组成了一个密集的权力网络,这个时候,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早就无法像武帝那样了,这个时候的徙陵徙的早就不是那些豪强了,而是一些不够有钱的小资和农民。”

“而这些农民迁走后空出来的土地正好被瓜分,徙陵不但没有削弱豪强反而方便了他们更加恶劣的土地兼并己至形成权力上下勾连,等同于地方土皇帝的门阀士族。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颍川的荀氏等都是这样形成的,这些门阀掌控了当地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权力,在当地的号召力比皇帝本人都要大。·墈!书^屋- ·最?芯,璋^踕~哽`薪-哙+”】

“朕闻汉武立陵邑,徙豪强以实关中,初读其策,拊掌而叹:此阳谋之绝也!”

李世民对着视频开始指指点点,先是夸了一句,然后开始了锐评:“然此法绝不可久!徙豪强如割韭菜,不辨其根。豪族迁至关中,反便于勾连朝臣,届时上下沟通,渐成长安毒瘤,二者关中良田尽归陵邑,百姓反失其耕。更可笑者,至元帝竟以废陵邑示仁?呸!此绝非仁,乃穷途末路之掩耳盗铃耳!”

“陛下圣明!”

群臣开始条件反射的拍马屁,同时也向着李二别脑袋一拍就效仿汉武帝也搞一个徙陵,不然他们可是吃不消的。

……

“刘家皇帝把富户豪强都迁到皇陵边上,美其名曰‘守陵’,实际上不就是盯着这帮人,怕他们在地方上坐大吗?这招够狠!”

朱元璋冷笑一声,手指在椅子扶手上敲了敲:“可咱老朱看来,这法子也就糊弄一时!你把豪强圈在眼皮底下,他们就不搞事了?该勾结的照样勾结,该贪的照样贪!再说了,朝廷还得白养着这群人,耗费钱粮——汉武帝打匈奴缺钱的时候,怎么不把这帮守陵的富户家底抄了?”

老朱这样说就有些偏颇了,因为汉武帝在打匈奴的时候也没少抄那些富户的家底,但是抄谁不抄谁,这里面学问可就大了去了。*兰,兰·闻·血! ?追,蕞,薪?蟑,洁_

“治国得靠制度!光把人拴在皇陵边上顶个屁用?咱大明的里甲制度、黄册制度,哪样不比这强?把百姓编户齐民,该交税的交税,该服役的服役,这才是正理!”

看着老朱话里有一些酸溜溜的,朱标略一思考,便知道虽然自家老爹嘴上在贬损陵邑制度,但是他心里其实也是很想搞这么一回的,只是陵邑制度的优劣之处这上千年来早己有了不少学士讨论过了,老爹其实是想弄出一个大明特色的陵邑制度来。

一句话,老朱既想打压全国的富户,又不想让那些富户做大上下勾连到最后影响朝政。

老爹这么说,就是想借着自己的口说出来,想到这里,朱标谨慎开口道:“父皇圣明,儿臣斗胆进言。汉朝陵邑制度虽有其弊,却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

老朱眼光一亮,不愧是自己好大儿,一个眼神就明白了自己的想法,心中欢喜,看看他怎么说。

在老朱期待的表情下,朱标稍作停顿,谨慎措辞:“当年关中豪强兼并土地,六国旧族盘踞地方。若不将他们迁至陵邑监视,只怕地方势力尾大不掉,更生祸乱。儿臣以为,此制虽耗费钱粮,但终究比放任豪强割据、对抗朝廷要好些。”

“那你来说,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就如我大明今日,虽无陵邑之制,可江南富户勾结官吏、隐没田产之事仍时有发生。若能将其中桀骜者迁至凤阳……”

“放屁!”

老朱一拍大腿,朱标连忙躬身。

“你读圣贤书读傻了?汉朝那是没办法!咱大明有鱼鳞册、有锦衣卫,哪个贪官豪强能逃过咱的眼睛?用得着学他们劳民伤财迁户口?”

说到鱼鳞册,锦衣卫的时候,老朱目光在周围的大臣脸上游走着。

“父皇教训的是。只是儿臣想着我大明疆域如此之广,国富民强,锦衣卫也无法监测全国,一些边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当地豪强做大是不可避免的,如能将其迁走守灵……”

父子俩一问一答,朱标悄悄看着和他们一起坐在大殿外观看天幕的大臣们,能够在这个时候和他们一起观看天幕的人都是洪武一朝的重臣,他们知道这些重臣要么是开国元勋,要么就是地方豪强的代言人,要么就是学阀的掌门人,时到今日,这些人的影响力早己遍布朝野,这样下去,即使他们本人没有什么想法,他们麾下的势力也会自发的膨胀。

去年的胡惟庸就是如此,老朱其实并不相信作为自己的老部下会有造反的念头,但是作为江右集团的老大,他身后的势力为了权势会不断推动他向上爬,最终触犯红线。

“那你说说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老朱好像在考教朱标一样。

“父皇容禀。儿臣细思汉制弊端,倒有个新想法——不迁富户,而迁其子弟。”

闻此言,朱元璋眉头微动。

“可令各地豪族选适龄子弟入京。一则在国子监读书受教,二则充作宿卫。既显朝廷恩典,又使各家有所顾忌。儿臣算过,每人岁给廪米二十石,比汉朝养全家省十倍。这些子弟在京婚配置业,自然心向朝廷。待其继承家业时,便是朝廷在地方的眼线。”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