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阿里那间从居民楼搬入不久、依旧略显简陋的新办公室,此刻气氛却比当初资金链濒临断裂时更加凝重。~微_趣-晓*说¢ *蕪\错!内\容·空气里弥漫的不再是草创期的汗味和泡面味,而是一种技术攻关的焦灼与政策风险的冰冷压力。
马风、蔡信、以及“信付通”的核心技术负责人倪军三人,围在投影屏幕前,脸色一个比一个难看。
屏幕上,是“信付通”项目当前面临的三座冰山,每一座都足以让这艘承载着阿里支付梦想的小船粉身碎骨:
冰山一:银行壁垒,寸步难行!
接口不通:报告显示,团队己接触了工、农、中、建西大行在杭州的分行以及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方态度普遍 冷淡甚至傲慢。
“虚拟账户?资金沉淀?这不合规!我们银行系统不可能为你们这种‘小公司’开放核心接口!”(某大行支付结算部主管原话)
“担保交易?想法挺好,但资金流涉及清算规则、备付金管理、反洗钱监控… 太复杂!风险太大!我们没兴趣也没义务配合。′w·a_n\z~h?e*n.g-s¨h`u?.′n/e¨t.”(某股份制银行科技部负责人)
结果:无一家银行愿意提供稳定、正式的支付接口和资金清算通道。技术团队只能通过非正式的“银企首连”小通道(效率低、不稳定、限额严)进行测试,且随时可能被掐断。
冰山二:用户信任,坚冰难破!
调研反馈:针对潜在用户(小商家、网购爱好者)的问卷和访谈结果触目惊心:
“把钱放到网上?还要先付给一个没听说过的‘信付通’?万一你们跑了呢?或者系统被黑了怎么办?”(淘宝早期意向卖家)
“担保交易?听起来像骗子套路!东西没收到,钱就被你们扣住了?我不放心!”(早期网购用户)
“银行转账虽然麻烦,至少钱是首接到对方账上,看得见摸得着。,E/Z¢晓-说/枉· _唔!错*内+容+你们这个‘信付通’,看不见摸不着,心里没底。”(普遍心态)
结论:用户对线上支付工具,尤其是涉及“资金沉淀”的第三方平台,存在天然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没有强大的信用背书和切实的保障措施,推广难度极大。
冰山三:监管迷雾,利剑悬顶!
政策真空:2003年,中国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尚无明确的法律定位和监管细则。“信付通”这种模式,游走在传统银行业务的边缘地带。
沟通困境:团队尝试与地方人行(央行分支机构)、银监局等监管部门进行初步沟通。对方态度 极其谨慎:
“创新值得鼓励,但必须合规。你们这个模式,涉及公众资金沉淀,性质敏感。”
“备付金如何管理?用户资金安全如何保障?反洗钱机制如何建立?这些问题不解决,风险不可控。”
“等政策明确了再说吧。” (潜台词:别当出头鸟)
风险:随时可能因“非法吸储”、“违规经营支付业务”等名义被叫停甚至取缔!
马风焦躁地在办公室里踱步,头发被抓得如同鸟窝。“银行不给路!用户不信任!监管不点头!这‘信付通’… 难道真要胎死腹中?!” 他想起李天在西湖边对“担保支付”作为阿里帝国基石的论断,此刻却感到无比的无力。蓝图再美,落地却寸步难行!
蔡信眉头紧锁,作为法律和财务专家,他深知这三大冰山的凶险。没有银行通道,就是无源之水;没有用户信任,就是空中楼阁;没有监管认可,就是悬崖起舞!他看向倪行军:“技术层面呢?”
倪军苦笑:“苗凤”此刻也蔫了:“技术…技术不是问题!担保交易的逻辑、系统架构、加密安全,我们都有方案!但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银行接口是‘米’,用户信任和监管认可是‘火’。现在米没有,火也点不着…”
绝望的气氛笼罩着办公室。这比推广B2B遇冷更令人窒息。B2B还可以靠“中供铁军”去死磕线下,但支付… 涉及的是金融体系的神经中枢和亿万用户的真金白银!
马风猛地停下脚步,眼中布满血丝,抓起桌上的加密卫星电话。此刻,他唯一能想到的救星,只有那个在西湖边点破未来、在关键时刻给出“锦囊”的教父——李天。
电话接通,马风的声音带着嘶哑和前所未有的恳求:
“李顾问!救命!‘信付通’… 要难产了!银行不给路,用户不买账,监管不松口… 寸步难行啊!”
电话那头,滨海大学研习室的李天,静静地听着马风语无伦次地描述着困境。他的表情没有丝毫意外,仿佛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前世的支付宝,正是在这样的冰封绝境中,硬生生凿出了一条血路。
“知道了。” 李天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一种穿透电波的沉稳力量,“三个问题,三个解法。听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