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昀重新拿起笔,问姜宁。~看+书′屋^小/说~网/ `无*错¨内,容+
姜宁回过神来,点点头,“嗯,一共是一百文。”
“酸汤按斤来算,那一坛可以装四斤,要送两坛过去,一共是四百文。”
卫长昀记完,粗略算了一下,“一共是九百四十文。”
这是初次下定的单子,若卖得好,那肯定还要往上加。
“今天他们定的酸汤鱼是一斤一百五十文,是按照招牌菜定的价,抽给我们就是九文。”
姜宁算了一下,其实这个价格也不贵。
市面上的鱼,大量买,也要三十文一斤。
鱼是处理好后的鱼肉块,并非是活鱼上秤,所以自然要算上人工费用。
况且这一锅煮出来,就只收鱼肉的钱,蘸汁和里面加的蔬菜都不算钱。
哪怕客人来了,点个三五斤,也是因为人多,人均摊下来就是正常酒楼的价格。
他俩算完账,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要记的东西,不由叹了口气。?j!i.n-g?w+u\x¢s-.^c′o′m/
这一算,夜渐渐深了。
不宽敞的堂屋里,油灯光线偶尔会变暗,光影绰绰,他俩身影映在墙上。
过了立夏就是初夏,外面已经能偶尔听到些鸣叫,不知道是什么动物。
等他俩算完,各自活动了下脖子和胳膊。
“时辰不早,嫂嫂先去休息,有什么想不起来,明日再补充也不迟。”卫长昀将单子收起来,递给姜宁。
姜宁伸了个懒腰,用手背揉了揉眼睛,“也差不多了这些,其他的明天再想,至少现在除了辣椒外,酸汤咱们是有的。”
站起来一半,恍然道:“差点忘了,还有木姜子叶,我们也得摘点送去,这可是关键。”
现在是木姜子叶勉强调味,等七八月木姜子成熟后,就可以直接用木姜子了。
“那明日我和嫂嫂一起去。”卫长昀把凳子挪回原处。
他俩说着话一块走出堂屋,油灯被姜宁端在手里。,w′u+x?i¢a+n+g′l`i-.,c¢o!m`
“改日做了这鱼,也给二爷和秋哥儿那儿送一份去,三叔三婶那儿也一样。”
姜宁道:“人家帮了不少忙,总不能我们自己吃独食。”
卫长昀看着姜宁,眼底的欣赏并未掩藏,“嫂嫂说的是。”
不知是烛光的作用,还是旁的原因。
姜宁对上卫长昀的眼神时,有一些莫名地脸热,不露声色挪开视线,“日后若供货量大了,家里辣椒不够,怕是得向别人收。”
搭在油灯底座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缓解那有些陌生的异样。
“在村里收吗?”
“不,去别的村子。”
村子里收,不到一日就会传开了,到时候反而麻烦。
去别的地方收,哪怕是问起,还可以借用易安楼的名义,这些酒楼每个几日都要去采购,永安镇四周的农户早习惯了。
卫长昀略一思索,隐约明白姜宁的担心。
“那嫂嫂早些休息,夜安。”
姜宁点了下头,含糊回了句“夜安”,便转身回房时脚步比平时要匆忙,连带着灯火飘了一下,险些燎到他的手指。
走到屋门口,姜宁推开门进去,侧过身关门时,余光瞥见卫长昀竟然没走,还站在原地,心头一怔,装作没看见地关上了门。
门一关上,姜宁没动,竖起耳朵仔细听着外面的动静,直到隐约传来一道关门的声响,他才倏然松了口。
好奇怪,为什么卫长昀盯着他看,他就会心慌?
这就是……心虚吗?
露馅太多,被看穿了啊。
第42章 第 42 章 “……这好像有点脆?”……
后面小半个月, 姜宁和卫长昀忙进忙出,连集都没去。
天好的时候进山去摘木姜子,顺道看看毛辣果熟没熟透。要是碰到阴天, 就去地里除草、施肥, 顺道补补种。
晌午后忙完回到家,歇会儿又要捣鼓辣椒。
一天从早到晚,都挺忙的。
等到夜里姜宁躺在床上,都来不及琢磨明天的安排, 头刚挨着枕面,眼一闭就能睡过去。
累。
除了累,夹缝里感觉到了一丝充实。
尤其拿到了第一笔定金,也不是白辛苦。
“一会儿我去秋哥儿家,你去二爷和三叔那儿,不然还得来回倒两趟。”姜宁把布包着的陶罐放进篮子里, “送完了, 再去山上找些木姜子。”
木姜子也被叫做山胡椒, 野生的不好找。
就算成片地长, 这段时间也还没结果, 他们只能一处一处摘点叶子和叶茎回去凑合着用。
“嗯。”卫长昀掂了掂篮子,“正好,我去找三叔借他的驴车, 不然明天这东西还不好拉到镇上。”
姜宁拎着篮子,“那这会儿去送东西, 就有点无事——那个无事不上门。”
卫长昀神色无异,跟在他后面一起出门,“不碍事。”
乡里乡亲的,家里关系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