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看¨书?屋+ .追!最?新?章~节`”卫长昀把扁担放在一边靠着,“要补种吗?”
“要,有几窝看着一点芽都没发,往里再补几颗。”姜宁直起腰,手撑在腰侧,“南瓜藤牵得还挺好的。”
“那就好。”卫长昀从背篓里拿了瓢,拎着桶,沿着土沟一窝一窝地浇水。
姜宁看他在浇水,就干脆先去拿玉米粒,先去把死了的几窝补上。
“一会儿回家,得看看我们俩的秧苗发好了没。”
种水稻不能直接撒种,得先育苗。
之前算着时间,还有最近的温度,他们在上次赶集前就先把秧苗发着了,怕冻着发不起来,还放在堂屋里,这样勉强算个恒温。
“今早出门我看了眼,已经发了,不过还得等个三四天才能下田插秧。”
卫长昀接过话,“这会儿还早,等会儿去山里转转?”
“嗯,看看有没有新收获。”
姜宁还惦记着那些野果,挖回来移栽肯定不现实,树苗到结果能吃,起码得三到五年。!x^d+d/s_h.u¨.`c+o~m,
他就是想踩好点,算着季节可以去摘点。
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看看能不能牟利。
他俩一个浇水一个补种,不到一个时辰就忙完了这边的活,毕竟就一块地。
“婶子,你们还差多少,要帮忙吗?”姜宁叉腰站在地里,往旁边的地看去。
张秀云摇摇头,笑道:“就一点苗,快分完了,你们那地里的后边也记得分,不然生得太密,后边长不好。”
姜宁点点头,“晓得的,过几天来看,要长得密就分。”
种地的事,姜宁其实并没有多少实操经验,毕竟年纪小,等他能干活的时候,家里条件都好了。
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他爸妈、哥姐干活的时候,都会带着他一起,他也喜欢去地里帮忙摘菜。
“东西先放着,一会儿回来了拿。”卫长昀眼里和手里都有活,等姜宁跟杨言德、张秀云说完,手里已经把背篓拿上。¢萝·拉+小.说. /更-新·最.全\
“叔、婶,有事叫我。”卫长昀小时候在杨二爷那儿上学,跟他家都熟,偶尔还会在他家里待一阵,等爹娘和大哥来接。
“你们忙自己的去,就这点活,干完就回去了。”杨言德道:“倒是真有事儿,你得空了,去家一趟,老爷子念叨你呢,还不放心那几个送来上学的娃,怕耽误耽误了课。”
“老师的病还没好?”卫长昀一愣,微微皱起眉问道。
前几日他去陈大夫那里拿药的时候,去看望过杨二爷,看着是好了些。
“年纪大了,反反复复的,没好全。”杨言德摇了摇头,“过两天不好,就去镇上看看。”
卫长昀对杨二爷不止敬重,更当他是一位亲近的长辈。
“等会儿从山里下来,我就过去,反正没多远。”
姜宁在一旁听了,琢磨着要不要这会儿就去,山里什么时候都能去,不急一时。
他话还没说,卫长昀已经看了过来。
“从这条道走,好走些。”卫长昀把背篓往后一甩,单手拿着镰刀。
姜宁略有诧异地看他,而后一笑,“好。”
他们不是大夫,这会儿过去也帮不上什么忙,更别说这个时辰,估摸也在休息。
-
在村里爬山跟出去旅游爬山是不一样的,没台阶、没石板,就是一条土路,还是人给踩出来的。
一段时间没人走,不宽的路很快就会被草和灌木淹没。
卫长昀走在前面拿镰刀开路,姜宁跟在后面,就这样姜宁腿好胳膊还时不时被树枝撩到。
“二爷是什么病?感冒还是发热?”姜宁知道卫长昀心里装着事,问他,“年纪大了,要是哪儿不舒服,得早点去看。”
“说是咳嗽,一直咳,也没什么精神,不太吃得下东西。”卫长昀回过身,看眼姜宁不知道往哪抓的手,边握住他手腕,边解释,“陈大夫看过了,说是风温肺热。”
风温肺热?
听着跟朱氏前一阵有些像,但症状却不同。
朱氏那是感冒发烧,那杨二爷这个一直咳嗽,难不成是肺部炎症?
姜宁借着卫长昀的力,上了一个坎,“这病是好得慢些,得慢慢补,你别太担心。”
卫长昀“嗯”了一声,拨开前边的树枝,拉着让姜宁先过去,“小心。”
西南这地界,有村子的地方,树都不是那种北方的参天大树,生得也不笔直,而且多不规则。
不高,但密。
而且很多带刺儿的树枝,撩人身上就能刮起一道血痕。
姜宁走得小心,一边走一边张望,“嗳,你看这个,是昨天的三月泡。”
他伸手小心捏着树枝,避开上面的刺,随手摘了一颗塞到嘴里,酸酸甜甜的,特别可口。
干了半天活,喝水、吃窝头,到底不如这种有味的野果子来得诱人。
尤其姜宁特别喜欢吃酸甜口的水果,除了家里的番薯,好一阵没碰了。
他又摘了几颗往后递过去,“你也尝尝。”
卫长昀看着近在咫尺的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