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那些话传到你耳中,你心中不悦。+求~书?帮\ !追`最¢新\章-节+”
那些话,卫长昀听到过的。
打从他回到村子这段时间,只要他去地里,或者去河边,多少都能听到一些。
那些人说,姜宁长得漂亮,和他大哥才成亲就成了寡夫郎,必定耐不住寂寞,否则王栓怎么会缠上他。
又说叔嫂同住一个屋檐下,还一块去赶集,谁知道揣的什么心思。
话很难听,都是些粗俗的词。
姜宁挑了下眉,“那你和我相处了这么久,觉得我会是介意的人吗?”
卫长昀沉吟片刻,而后摇头。
“这不就结了,我不在意,你也不用在意。”姜宁冲他一笑,“日子是什么样,只有自己过才知道。”
旁人说得再多,那也不能替你过。
好的坏的,不都是自己的。
卫长昀眼神微暗,随后点了点头,吸气时胸膛微微起伏,“长昀,受教了。”
姜宁微眯起眼,打量起眼前的卫长昀。¨齐_盛~小?说?网- \免/费?阅`读?
少年身量挺拔,又有读书天分,虽有些老成,可不自傲、不自负,已是难得了。
“好了,早些休息,晚安。”姜宁笑容温柔,说完转身离开。
他想,这下应该说通了吧。
做兄弟。
第24章 第 24 章 手心被碰到时有点痒痒的……
翌* 日一早,姜宁和卫长昀吃了早饭,趁着日头不晒,打算先去地里给土浇水。
要是有时间,还能把豆苗和辣椒苗先种点下去。
朱氏拴着围裙在厨房里收拾,见他俩背着东西出去,钻出来叮嘱他俩当心,别太累着。
姜宁一边答应一边往外走,还伸手扒拉背篓里的镰刀,“我带了俩水罐,还有阿娘做的玉米窝头,一会儿饿了可以吃。”
农村在地里干活,都习惯带着吃的、喝的,方便饿的时候有东西吃。
毕竟干的都是体力活,消耗大。*零¢点?看·书. +首?发`
卫长昀调了下扁担的位置,挂上两只桶,“等会儿到槐树那儿,我直接去河里挑水,你先去地里。”
姜宁“啊”了声,道:“行,我正好去看瓜藤牵起来了没,都好些天了。”
南瓜藤长得快,要长出来了,就得先把藤牵好,不然后面瓜都长歪了。
卫长昀看眼他背上的背篓,“沉不沉?”
姜宁晃了晃背篓,“才两把镰刀跟罐子,一点不沉,我又不是病秧子,这都拿不了。”
卫长昀还想再说什么,倏然想起昨晚姜宁的话,只点了点头。
从家里到地里,一炷香都要不了。
他俩在槐树下边分开,一个沿着路去河里挑水,一个拐弯先去地里。
姜宁扯了扯背篓的绳子,觉得勒肩膀。
幸好路不远,不然肩膀都要被磨破,也不知道每次卫长昀怎么忍下来。
几十斤在背篓里,想都知道有多勒人。
“宁哥儿,来地干活啊?”
“你阿娘这几日好些了吧?”
“你家这地里种的什么?忙得过来吗?就俩人。”
姜宁人长得好看,最近在村里走动时,说话又客客气气的,一笑起来,招人喜欢。
一个村的,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伙也都不愿意结仇。
这会儿看见姜宁一个人背着背篓来地里,抬起头来跟他唠两句,也没别的心思,村子里都这样。
地里的活日复一日都一个样,做着无聊,喜欢跟人闲侃,好打发时间。
姜宁挨个答应,等到地里时,抿了抿唇,觉得口渴。
“宁哥儿,你这玉米可不能老浇水,容易淹死。”
旁边是杨二爷家的地,这会儿杨二爷的儿子儿媳正在心里分苗,分完了才开始种。
“知道的婶子,就今天过来看看,要不要补点种,顺便浇水,这不好些天没下雨了。”姜宁一边放下东西一边说:“对了,上次我给阿娘请大夫,陈大夫说二爷病了,可好些了?”
杨言德摆手,旁边张秀云道:“没呢,不过好多了。人年纪大,病好得慢。”
“啊,那要再不好,过些天去镇上寻大夫看看,多问问总是好的。”姜宁对杨二爷记着恩,不免多说了几句。
来这儿的第一天,要不是杨二爷来了,他就算再厉害,也赶不走王栓那一帮人。
就算赶走了,怕是也要吃亏。
杨二爷一把年纪了,为人公正、明辨是非,他是尊重的。
“晓得,过几天不好,就去镇上瞧瞧。”
姜宁“哎”了一声,沿着挖出来的沟,边走边弯腰检查前些天种下去的玉米跟土豆。
土豆简单,发芽的块往土里一埋,露出点芽头就成,基本都是活芽,死不了。
玉米不一样,一粒粒地埋在小土窝里,一窝三四颗,有的可能全死。
这就得补种,不然补完了,后边不好一块打理。
姜宁还没检查完,旁边土坎上就传来说话声,他回头看了眼,是卫长昀挑水来了,杨言德两口子正跟他说话。
卫长昀肩膀一矮,两只桶稳稳当当放在地上。
“这些应该够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