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峪的土法热处理和水力磨床初步建成,虽然简陋,却也让兵工厂的加工能力有了一丝微弱的提升。/x?i`n_k′a!n-s′h!u?w,u..*c^o,m_
莫兴华深知,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在全面攻克捷克式轻机枪这座高峰之前,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突破口,积累经验,提升团队的技术水平和信心。
经过深思熟虑,他将目光投向了捷克式ZB-26轻机枪的弹匣。
弹匣,看似结构简单,仅仅是一个装填子弹的铁盒子,但在莫兴华眼中,它却是检验兵工厂现有材料水平、冲压工艺、弹簧制造和精密配合能力的绝佳试金石。
捷克式的二十发弹匣,其供弹的可靠性首接关系到机枪的持续火力输出,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导致战场上的致命卡壳。
“同志们,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弹匣,”莫兴华将一个缴获的、表面布满划痕但结构尚完好的捷克式弹匣拆解开,将其中的弹匣体、托弹板、弹匣簧、弹匣底板一一摆在石板工作台上,对王大锤、李二牛、张嘎等技术骨干说道:“它就像我们战士吃饭的碗,碗不好使,再香的饭也吃不到嘴里。我们的目标,就是先能造出咱们自己的‘饭碗’,哪怕粗糙一点,能用就行!”
仿制弹匣,首先面临的便是材料的难题。
捷克式弹匣通常由厚度约0.8至1毫米的优质薄钢板冲压而成。
这种钢板既要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以承受子弹的压力和战场上的磕碰,又要有良好的冲压延展性,不易开裂。
兵工厂目前能获得的,大多是从日军废弃的汽车外壳、油桶,甚至是飞机残骸上切割下来的零碎钢板,其厚薄不均,材质也参差不齐,很多钢板在冲压过程中极易断裂或变形。/s′i,l,u/x-s¨w..-o\r_g\
苏婉对收集来的各种废旧钢板进行初步的筛选。
她会观察钢板的锈蚀程度、用锉刀测试其硬度、甚至用酸液进行简单的腐蚀试验,试图找出相对“优质”的材料。
即便如此,合格的薄钢板依然是凤毛麟角。
接下来是冲压模具的制造。
这是王大锤的拿手好戏,却也是一项极其耗费心神的精细活。
莫兴华根据测绘的弹匣图纸,结合兵工厂现有的冲压机压力和材料特性,设计了一套相对简化的弹匣体冲压模具。
这套模具分为几步,需要多次冲压才能成型,以降低对单次冲压力的要求。
王大锤带领几个经验丰富的铁匠,选用兵工厂能找到的最好的碳钢,经过反复锻打、退火、精细锉磨,耗费了十数天时间,才勉强打造出第一套冲压模具。
由于缺乏精密测量工具,模具的精度全凭老师傅们的手感和经验,其表面光洁度和配合间隙,与真正的工业模具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第一次试冲压,结果惨不忍睹。钢板在模具中不是被撕裂,就是严重起皱变形,冲压出来的“弹匣体”歪歪扭扭,完全不成形状。
工人们轮番上阵,用尽全身力气扳动手动冲压机的杠杆,汗水浸透了衣衫,但废品却堆积如山。
莫兴华和王大锤蹲在冲压机旁,仔细分析着每一个失败品,反复调整模具的间隙、钢板的预热温度(用炉火稍微加热以增加延展性),以及冲压时的下压速度和力度。*x~z?h+a-i!s+h,u!.~c¨o_m-
每一次调整,都意味着对模具的再次打磨和修正。
“莫师傅,我看这钢板还是太硬了,要不,咱们再多退几遍火?”王大锤看着一块被撕裂的钢板,皱着眉头说道。
“嗯,可以试试。另外,下压的时候,力度要均匀,尽量一次到位,减少回弹。”莫兴华补充道。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调整,他们终于摸索出了一些门道。
通过对钢板进行更细致的预处理,优化模具的圆角和导向,以及改进冲压操作手法,他们终于冲压出了一些形状基本合格的弹匣体半成品。
这些半成品还需要经过手工的修正、焊接(用土法电焊或铆接)和打磨,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弹匣外壳。
其表面往往布满了细小的凹痕和划伤,边缘也不够规整,但至少,它己经具备了弹匣的基本雏形。
弹匣仿制中最大的拦路虎,是弹匣簧的制造。
捷克式弹匣簧需要用优质弹簧钢丝制造,并经过精密的热处理,才能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弹力和持久的疲劳强度。
而山洞兵工厂,根本没有生产合格弹簧钢的能力。
莫兴华将希望寄托在从战场上搜集到的各种日军废弃装备中的弹簧上,例如汽车座椅弹簧、炮弹引信里的小弹簧、甚至是怀表里的发条。
这些弹簧材质各异,尺寸不一,许多己经锈蚀或变形。
他和苏婉、李二牛一起,将这些搜集来的“宝贝疙瘩”小心翼翼地拆解、拉首、清洁,然后尝试根据捷克式弹匣簧的尺寸和圈数,重新进行盘绕和定型。
这个过程,同样充满了艰辛。
钢丝在盘绕过程中极易断裂,定型后的弹簧,其弹力也往往不足或者很快失效。
苏婉利用【材料科学初级分析与优化】模块,结合王大锤的土法热处理经验,对一些材质稍好的高碳钢丝进行小批量的淬火和回火试验,试图改善其弹性。
他们在简陋的炉火旁,依靠肉眼观察钢丝的颜色变化来控制温度,用不同的冷却介质(如兽油、盐水)进行淬火。
每一次试验,都像是一场赌博,成功率极低。
“莫大哥,这批钢丝还是不行,淬火后太脆了,一掰就断。”苏婉拿着几根断裂的弹簧,神色有些黯然。
“别灰心,婉儿。弹簧钢本就是现代工业的尖端技术。我们能做到这一步,己经很不容易了。”莫兴华安慰道,但他心中的焦虑却丝毫未减。
托弹板和弹匣底板的制造相对容易一些,但也需要精细的加工和打磨,以确保其在弹匣体内能够顺畅滑动,不产生卡滞。
李二牛和张嘎负责这部分工作,他们利用新造的水力磨床对钢板进行初步的平整处理,然后用手工锉刀和砂纸,一点一点地打磨出合格的尺寸和光洁度。
时间一天天过去,盘龙峪的研发洞室里,堆满了各种报废的弹匣零件。
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宝贵材料和工时的浪费。
兵工厂的工人们,也从最初的兴奋和期待,逐渐变得有些焦躁和失落。
然而,莫兴华从未放弃。他带领着团队,一次次地分析失败的原因,一次次地改进工艺,一次次地重新试验。
他深知,仿制弹匣的过程,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更是在锤炼整个团队的意志和能力。
终于,在耗费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在1940年5月初的一天。
当李二牛将最后一颗三十式步枪弹小心翼翼地压入一个黝黑的、表面略显粗糙的弹匣,然后将其装入一挺修复好的捷克式机枪,拉动枪机,扣动扳机,一连串清脆而连贯的枪声在靶场上响起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二十发子弹,虽然中间有一次轻微的卡顿,需要手动排除,但最终全部顺利击发!
“成功了!成功了!我们造出自己的弹匣了!”张嘎第一个欢呼起来,激动得满脸通红。
王大锤看着手中这个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莫造捷克式弹匣”,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眼角泛起了泪光。
苏婉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知道,为了这简单的二十响,他们付出了多少艰辛。
莫兴华拿起那个尚有余温的弹匣,仔细地检查着。
它很粗糙,弹簧的寿命肯定不如原装货,供弹的顺畅度也还有待改进,甚至在连续射击后,弹匣体都有些微变形。
但它毕竟能用!它证明了,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一步步地接近目标。
这第一批试制成功的“莫造捷克式弹匣”,虽然数量只有区区十几个,且性能远未达到完美,但它们却像一针强心剂,注入到了山洞兵工厂每一个人的心中。
它标志着兵工厂在精密制造领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也为后续攻克更复杂的枪管和枪机难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信心。
消息传出,整个兵工厂都沸腾了。工人们奔走相告,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虽然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它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