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廷弼之所以想不通,是因为他将薛淮视作同科进士里最大的竞争对手。¢p,o?m_o\z/h-a′i·.?c~o^m.
先前崔延卿待诏御前的时候,高廷弼从未将薛淮当回事,顶多就是在暗中讥讽几句。
如今崔延卿郁郁不得志坐着冷板凳,薛淮却因祸得福大步向前,立刻引起高廷弼的警剔。
两人都是一甲出身,薛淮有亡父的遗泽和座师沉望的照拂,高廷弼则有那位阁老的庇护,单论人脉和背景相差不算远,高廷弼觉得自己只是缺少一个出头的机会。
那种机会可遇不可求,高廷弼只能退而求其次,若能让薛淮栽个跟头也不错,至少可以迟滞对方晋升的速度。
但他忽略了一点,其他同年和薛淮并非处于直接的竞争关系,而且他们要顾忌沉望的观感,再加之薛淮现在声名鹊起,已经在天子心中有了一定的分量,他们怎会无缘无故与薛淮为敌?
陈观岳倒是有望和薛淮争一争,然而此人历来谨慎圆融,他早就看出高廷弼的盘算,自然不会蠢到成为他手中的刀。
想明此节,高廷弼默默叹了一声,但是面上笑容如常。
他坚信就算场间众人都去结交薛淮,有一人绝对不会这样做。
便在这时,一个阴恻恻的声音在不远处响起:“薛侍读身负天赋之才,尤如麟凤芝兰,自然非我等凡夫俗子能够相比。”
一句话瞬间让堂内安静下来。
众人纷纷转头望去,只见当初的殿试榜眼、如今的翰林院编修崔延卿漠然站立,面色阴沉如水。
先前他们和薛淮聊得热火朝天,竟然完全没有注意到最后一个到来的崔延卿——高廷弼倒是注意到了,但他只当做没有看见。
崔延卿对薛淮的敌意几乎摆在脸上,虽说他的落寞完全是咎由自取,和薛淮没有任何关系,但有些人在这种时候总会将问题归究到旁人头上,还会掺杂嫉恨的情绪,崔延卿就是其中典型。
堂内气氛隐隐变得有些紧张和尴尬,众人心绪复杂,既不愿这场同年雅集一开始就显得剑拔弩张,又隐隐好奇薛淮将会如何应对。^8′1~k!s.w?.^c!o?m¢
“崔兄谬赞,薛某愧不敢当。”
面对崔延卿突如其来的讥讽,薛淮敛袖浅笑,声清如玉:“崔兄这‘麟凤芝兰’四字,倒让愚弟想起当年陈伯翊公巡按辽东时的自嘲。”
崔延卿闻言不禁眉心微跳。
堂内皆是饱学之士,自然知道薛淮所说的陈伯翊公是谁。
此人名叫陈桓,四十多年前便已作古,生前曾任辽东巡按。
薛淮向前一步,继续说道:“当年陈公巡按辽东,纵马踏冰河、勘隘口,日行数十里尽识边务,随行御史赞其‘人中龙凤’。陈公如何答?他说:‘冰碴子扎醒的哪里是龙凤?不过是跪在雪地里量强界的笨人而已!’”
听闻此言,在场翰林皆摒息——谁不知崔延卿当初待诏御前、风光无限之时,每每回到翰林院与同僚相处,最爱用‘人中龙凤’暗比吹嘘自己?
崔延卿只觉面皮发紧。
他当然熟知这段典故,却没想到薛淮同样信手拈来,而且用在此处恰如其分。
心念电转之际,崔延卿寒声道:“薛侍读何必过谦,至少我等不敢自比陈公。”
“崔兄莫要误会,某非自比先贤。”
薛淮摇了摇头,徐徐道:“崔兄可知兖州范氏牌坊?坊间誉其天下第一,无他,惟因每块青石皆经圆雕万次、浮雕千回。纵刻神仙点化之图,亦需匠人跪地叩凿——薛某这些年,不过效此墨线准绳笨工夫,焉敢领受‘麟凤芝兰’之誉?”
不待崔延卿接话,薛淮嘴角含笑,凝望着崔延卿的双眼说道:“反观崔兄当初待诏御前,笔落如飞字字珠玑,尤其那篇《河清颂》堪称真绝唱!崔兄在奏疏中将山东旱情比成‘甘露兆瑞’,妙笔勾出的太平图景比兖州牌坊石雕鲜活百倍,只可惜”
众人无不震惊。′三,叶*屋+ ^免·费¢阅.读+
一方面惧于薛淮言辞锋利如刀,另一方面感叹这位探花郎的底色终究未变,还是象当初那般直言敢当。
若非如此,他们恐怕会以为薛景澈真的变了一个人。
如今看来,薛淮只是在经历生死大劫之后,稍微收敛了一些脾气,可笑崔延卿竟然以为薛淮软弱可欺,在这种场合当众嘲讽他。
“可惜什么?”
崔延卿几近咬牙,颈间青筋暴起——那篇媚上奏疏正是他被天子弃用的根源。
薛淮恍若未闻,兀自叹息:“可惜墨线能束顽石,束不住人心偏斜。若雕工只顾往云头刻神仙,忘了石基底下跪着凿实心的匠人——再精的刀也撑不起牌坊!”
崔延卿猛地大声咳嗽起来,脸色渐渐涨红。
薛淮见状浮现关切之色,伸手从案上取来一杯茶,温言道:“弟愿敬一盏明前龙井,替兄洗砚涤尘,复见赤心。毕竟芝兰纵好,终不如青松经霜来得长久!”
这一套九连环用出来,几乎让崔延卿无地自容,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出身大族,相貌上佳,又写得一手漂亮文章,殿试的时候便入了天子的眼,起初他还能谨守本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看着同科进士们在官场上苦熬,而自己经常出入宫闱面见天子,心思逐渐飘到云端上。
去年山东旱情传入京城的时候,薛淮立刻写了一篇谏书呈递御前,惹得天子颇为不快。
崔延卿认为他已经摸清天子的心思,见状便通宵达旦炮制出一篇花团锦簇的《河清颂》,下笔虚饰灾情,顺带称颂天子,然后满心雀跃地送到宫中。
从那之后,他便再也没有机会入宫。
这是崔延卿生平最大的悔恨和耻辱,如今被薛淮一番铺垫之后当众抛出来,他哪还有脸面站在这里?
若非众目睽睽,他恨不能放下身段,对薛淮施以老拳,打他一个满脸开花。
“人已到齐,诸位不妨入座吧?”
高廷弼的声音响起,其实他心里清楚,崔延卿不至于如此不堪,只是被薛淮迅猛凌厉的反击乱了方寸,又涉及他最在意的伤疤,一时间无法招架。
虽说高廷弼很想看到崔延卿撕破面皮,和薛淮当众闹得不可开交,但他毕竟是这场雅集的发起者,不能一直眼睁睁地看着,只好出来打圆场。
同时他也暗自心惊,这薛淮果然不好惹,自己最好还是不要和他发生正面冲突,否则难保不会成为第二个崔延卿。
见高廷弼发话,陈观岳顺势说道:“听闻匡时兄让人准备了美酒和雅趣,我等今日不可错过。”
其他人也都尽力缓和气氛,唯恐面红耳赤的崔延卿破罐子破摔,弄得这场雅集难堪收场。
薛淮谈笑如常,从容入座。
高廷弼不愿这两人一直闹下去,他得给崔延卿一点冷静的时间,于是将他安排在距离薛淮比较远的位置。
雅乐声起,众人开始推杯换盏。
不知不觉之间,薛淮已经成为聚会的焦点,向他举杯敬酒的同年一个接着一个,不少人显露出明显的示好之意,而崔延卿那边冷冷清清,只有高廷弼和陈观岳等人陪他饮酒。
薛淮来者不拒,态度和煦亲善,与先前毫不尤豫反击崔延卿的形象判若两人。
这是他在今日赴宴之前就做好的打算。
得益于沉望那日的教悔,薛淮知道此行肯定会有波折。
面对那些没有敌意的同年,他乐于做一个有礼有节的温润君子。
面对高廷弼和陈观岳这种心机深沉的官场新贵,他亦能做到虚与委蛇,维持表面上的和谐关系。
至于崔延卿这样摆明要和他过不去的失意之人,薛淮不会隐忍退让——今日他必须展露一定的锋芒,如此才能让一些人明白,可以把他当成棋子,但也要小心被这把锋利的刀割伤手掌。
酒席的氛围愈发欢乐,说到底这只是一群年纪相近、还没有被官场黑暗彻底浸染的读书人,不至于时时刻刻都在勾心斗角。
忽然间,大堂北面帷幕之后响起女子婉转悠扬的歌声。
席间渐渐安静下来,众人不由得被这动人的歌声吸引。
一曲终了,不少人兀自沉浸在意蕴之中。
“匡时兄,莫非你请来了曲大家?”
一名国子监的年轻官员望着帷幕,又看向高廷弼,热切地问着。
高廷弼微微颔首,笑道:“没错,正是曲大家。”
坐在薛淮身旁的翰林院检讨吴璟低声介绍,这位曲大家名叫曲昭云,乃是瞻雪阁最有名的清倌人,精通乐器亦擅诗词,一曲歌喉更是技压京城。
据说此女眼界极高,庸俗之人就算捧着金银财宝都难见到她一面。
今日庚辰科进士欢聚一堂,高廷弼当然不会找来一群庸脂俗粉煞风景,他动用关系说动曲昭云出场,为的就是在同年面前展现自己的深厚人脉。
此刻见到场间众人脸上的惊喜,高廷弼心里总算舒坦了不少,他举起酒盏说道:“诸位同年,今日我等相聚于此,有酒有乐还有曲大家登台献艺,岂可无佳句奇文共襄之?”
一人连忙点头道:“匡时兄所言极是,我等合该各尽所长,不拘诗词歌赋,以铭今日之景!”
高廷弼略过喝闷酒的崔延卿,看向薛淮问道:“景澈贤弟意下如何?”
薛淮闻言微笑,坦诚道:“淮虽才疏学浅,亦不敢扫了诸位同年的雅兴。”
众人纷纷叫好。
坐在薛淮斜对面的崔延卿终于放下酒盏。
他抬眼看向薛淮,眸中闪过一抹凌厉的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