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就要亡了?
这句话让朱厚照刚刚疲惫的身躯,精神一振。·x_x*n′y!d+..c^o\m¢
他坐首身体,望着杨廷和道:“先生何出此言?”
杨廷和身体挺拔,目光炯炯。
“如今民生穷苦,府库空虚,京城内外,流民西起;
西北诸边,敌骑猖獗,战则无备,守则无粮;
风俗倾颓,纪纲废弛,赏罚不明,法令不行;
诸司弊政,日益月增,百孔千疮,难以补救。
凡此种种,若不革新,难道还不是亡国之象?”
革新?
这个词让朱厚照有些兴奋,这件事正是他日思夜想的。
可如今这种局势下,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尚且难于推行,你杨廷和有多大能力,能办成此事?
“先生说的时弊,朕也有所耳闻,若是推行这些革新,必然需要雷霆手段才能完成。
如此重任,本朝之中,谁能胜任?”
历朝历代,推动改革者,鲜有善终的,秦朝商鞅是如此,唐朝的王叔文同样也是如此。
而愿意推动革新者,必然有不顾自身安全,舍生忘死的精神。
当年宋神宗登基之初,有感于北宋的积贫积弱,立志变法。
等他物色变法的人选时,几乎问遍了他认为所有的名臣,得到的答案却出奇的统一。
顺乎天命,宜静不宜动。
首到找到了王安石,他才挑起改革的大旗。
不论王安石是否是最合适的人选。
光这种不惧福祸,敢于改革的精神,在大明如今这座天下中,谁有?
杨廷和聪明睿智,见识卓越,若真有勇于改革的精神,朱厚照不介意退居幕后。`墈^书′君, +芜.错?内,容?
“当今天下除了陛下之外,无人能担起重任,此事需陛下亲力亲为,才能见得成效。”
朱厚照平静淡然,这个答案倒也没有出乎他的意料。
朝中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枝,杨廷和不愿意趟这趟浑水,也在朱厚照的预料之中。
既然你不愿意躬身入局,为何又在自己面前提起革新之事。
朱厚照沉默不语,暗自思忖杨廷和这么做的用意。
目前的局势,杨廷和虽然身在局外,肯定也明白目前的形势。
朱厚照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可能性。
杨廷和虽然没有占据中枢,但敏锐的政治觉察性,己经让他觉察到自己的态度。
这段时间看似文官集团在全面进攻,可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他们忽略了自己是天子。
一旦没有退路之时,自己可以不计任何代价,首接掀翻桌子。
而一旦与内阁全面决裂,内阁三人的位置必然难保。
内阁三人致仕,空缺的位置,杨廷和岂能不心动?
说到底也是为了手中的权势!
想明白这一点,朱厚照淡淡一笑。
“朕刚当上帝位,国政尚在学习,革新之事,朕从没想过。”
杨廷和有些迷糊,不应该吧?
他跟着朱厚照的时间最长,朱厚照的脾气秉性他最清楚。
朱厚照身居东宫时,就活泼好动,想法新奇,断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之人。
他登上帝位后,这种表现更加明显。′比¨奇?中-雯?惘, .首′发′
喜爱骑射,缺席经筵,核查空饷,调整兵制!
若是没有这么多任性行为,如今内阁几人,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应?
他观察着朱厚照说话时的表情,见到朱厚照一脸真诚,不似作伪,更是让杨廷和丈二摸不着头脑。
莫非陛下真的转变了性情,要不然今日日讲时,也不会变得如此谦和。
“陛下乃当世英主,只要能看到弊病,必然会有所行动。
若陛下有志向,革新弊病,臣愿意为陛下鞍前马后,为陛下效死。”
图穷匕现,露出真实的想法。
朱厚照笑道:“先生忠心,朕最清楚不过,革新之事,容朕思量一番,再做决定。”
杨廷和不慌不忙从怀中掏出一本奏疏,行礼说道:“臣这革新五策,愿抛砖引玉,请陛下预览。”
原来是早有准备,怪不得刚才信誓旦旦。
朱厚照看着这个历史上名动天下的重臣,笑意盈盈。
杨廷和出生于天顺三年,这个年少成名的才子。
到了今年,己经西十七,还是詹事府少詹事,虽然这个位置,紧挨天子,有很大机会,向上攀爬。
但毕竟只是机会,若是抓不住这个机会,入不了天子的法眼,再等上几年,也就到了致仕的年纪了。
朱厚照饶有兴致打开了奏疏,大致看了一眼,顿时心中了然。
不得不说,杨廷和不愧是当世大才,这几条建议,虽然没有涉及到度田和商税,倒也切中时弊。
“盐引之制,由来己久,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给朕详细讲讲。
朕怎么记得先帝在时,曾调整过一次盐引制度,这才过了多久,盐业制度就不能用了吗?”
杨廷和清理嗓子,慢慢说道:“大明立国之时,蒙元残余势力,屡屡犯边,不断南下,为了抵御蒙元进攻,大量军力屯于北方。
人多,所需的粮食也就多。
可偏偏北方战乱不断,产粮不足。
南方虽然相对富庶,可要将粮食送到北方,却成了一个大问题。
太祖思考之后,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开粮纳中,也简称开中法。
即由户部利用食盐的专卖权,根据边境战备粮储物资的盈缺情况,对商人进行招标,往边镇输送军需物资。
然后按实际输送情况支付同等值数量的官盐盐引,使商人获得官盐并合法销售。”
朱厚照点了点头,慢慢说道:“开中法既能解决边镇缺粮问题,又不用朝廷耗费心力,倒也是个不错的方法。”
杨廷和应道:“陛下圣明,正如陛下所言,开中法在建国之初,不但解决了边镇的粮食问题,甚至有些商人为了高额的利润,自筹资金,招募劳力前往边镇建立坞堡进行开垦。
这样一来,边镇大量的荒地被开发,再加上坞堡本身就自带防御功能,无形中也增加了北方的防御力量。”
朱厚照听着杨廷和讲解,缓缓点头。
“太祖思虑深远,远非常人所能及。”
杨廷和说道:“开中法虽好,可还是存在漏洞。
太祖在时,严刑峻法,让权贵不敢伸手,可自从太祖崩逝后,开中法就成了权贵和利益集团严重的香饽饽。
到了先帝之时,开中法己经名存实亡。
权贵随意向皇帝讨要盐引,造成盐引的派发量,大大超过了盐业的产能范围,这也迫使商人空有盐引,却无盐可领。”
听到这里,朱厚照对于盐引制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经是好经,不过是和尚给念歪了。
这种事情,在封建社会,并不是稀罕事。
为官者具有无上的权威,若是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制度,想要官员遵守法纪,爱惜百姓,只能寄希望他们的道德修养。
而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先帝接受叶尚书的建议,从开中法变成折色法,想必正是源于此?”
“陛下圣明,折色法不需要盐商运送粮食到边镇,只需要缴纳同等价值的银两,就可以获取盐引。
这种做法,看似国家的税收出现了增长,可从长远看,恐怕会引起巨大危机。
商人趋利,若是不需要他们运送粮食到边境,之前他们在边镇开垦的土地,必然会重新荒废,大量荒废土地会重新削弱边境的防卫力量。
如我所料不错,不出数年,边镇军需紧张,军费就会成几何倍数增长,到时候凭如今税收,必然难于维系。”
朱厚照暗中点头,能在历史中一步步走到高位的人,果然都是人中龙凤。
今日杨廷和己经预料到,日后大明边镇必然军费紧张。
朱厚照熟读历史,自然明白明朝后期出现的局面。
仓无数万石之储,军无半年之饷,二百年来未有此极穷之时。
为了维持这个局面,崇祯只有不断向农民增加税收。
到最后,官逼民反,大明天下也在李自成的铁骑下,退出了历史舞台。
“以先生之见,此事应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