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时光的种子
第一场雪落时,李阳正在整理今年的农技推广总结。?0?4?7^0-w·h′l/y..~c!o-m¨窗台上的向日葵种子已经晒干,装在玻璃瓶里,黑亮饱满,像盛着一罐子阳光。
村支书推门进来,带着股寒气,手里捧着个红本本:“小李,你的‘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奖状下来了!市里特意送过来的,说你带咱村搞的土壤改良,明年能增产三成。”
李阳接过奖状,封皮烫金的字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却不如玻璃瓶里的种子让他心头温热。他想起春天播下的第一粒麦种,想起夏天向日葵开花时孩子们的欢呼,想起秋收时老农们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这些才是比奖状更实在的收获。
“支书,这得算大家的。”李阳把奖状塞进抽屉,拿出测土配方表,“明年的肥料配比我算了下,咱村东头那片沙土地,得加些有机肥。′4`2`k*a^n_s,h?u?.¨c/o+m/”
村支书看着他手里的表格,忽然叹了口气:“说起来,你在咱村待了快两年了,就没想过回城里?你这学历,在哪不能混个好前程。”
李阳望向窗外,雪粒子打在玻璃上,簌簌作响。远处的麦田盖着层薄雪,像铺了床白棉被,安安静静的,等着来年返青。他想起在博物馆看到的汉代农耕图,想起老馆长信里说的“守护是每个时代的日常”,忽然笑了:“支书,您看这雪,落在城里是风景,落在咱地里,就是明年的收成。我在这,踏实。”
村支书走后,李阳拿出手机,翻到小周前两天发的朋友圈:博物馆的冬令营里,一群孩子围着复原的古代耒耜,小周拿着现代农业模型讲解,配文是“从耒耜到智能农机,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对土地的敬畏”。:]完?3本*!]神~a站?? |??更§新?-*最?快=,
评论区里,老馆长点了个赞,留了句“好小子,比你爷爷会讲”。
李阳摩挲着屏幕,指尖划过孩子们好奇的脸庞,忽然想起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她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了,上次来送作业本,偷偷告诉他,长大了想当“会种向日葵的科学家”。
“等开春,就把这些种子种下去。”李阳对着玻璃瓶轻声说,像是在跟未来的春天约定。
夜里看书时,书桌抽屉里忽然传来轻微的响动。李阳打开抽屉,那半块铜柱碎片正微微发烫,表面的锈迹裂开细纹,透出淡淡的金光,像有什么东西要钻出来。
他愣住了,想起在昆仑山源脉时的灼热,想起小周说的“器物在回应”。碎片的温度越来越高,他下意识地握住,眼前突然闪过一片熟悉的景象——
是古代的田埂,二丫牵着念禾站在油菜花里,念禾举着刚摘的蒲公英,绒毛被风吹得漫天飞。二丫笑着回头,阳光落在她发梢,像镀了层金边:“阳哥,该回家吃饭了!”
画面一闪而逝,像错觉。李阳松开手,铜柱碎片已经恢复了冰凉,只有掌心还残留着一丝暖意,和记忆里二丫手心的温度一模一样。
他捂住胸口,心跳得厉害。原来那些刻在灵魂里的羁绊,从未被时光隔断。它们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只要用心守护,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冒出带着暖意的芽。
第二天雪停了,李阳带着孩子们去学校后院翻地。冻得硬邦邦的土地被铁锹撬开,露出底下黑褐色的土壤,带着湿润的气息。
“这是给明年的向日葵备的地。”李阳挥着铁锹,呼出的白气在阳光下散开,“你们看,冬天的土地不是死的,它在攒着劲儿呢。”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捧着玻璃瓶,小心翼翼地撒下几粒种子:“李老师,它们会记得去年的太阳吗?”
“会的。”李阳直起身,望着远处的田野,“就像土地记得每一代人的脚印,时光记得每一颗种子的努力。”
孩子们的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雪沫从树枝上簌簌落下,落在新翻的土地里,悄无声息地融化。李阳知道,这些种子会在土里睡着,等着春天的风把它们叫醒,就像那些跨越时空的记忆,总在某个温暖的瞬间,悄悄发芽。
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半块铜柱碎片,放在阳光下。碎片反射出细碎的光,落在孩子们的笑脸上,落在黑褐色的土地上,落在那些等待苏醒的种子上。
原来所谓守护,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过成值得被时光记住的模样。
就像此刻,阳光正好,土地苏醒,而他和孩子们一起,播下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