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轮回的温度
秋收后的田埂裸露出褐色的土壤,像母亲敞开的衣襟。\@白?马?,书?院>=° ?o更·~?新+)最11全?-(李阳蹲在地里,帮张大爷查看墒情,指尖插进土缝里,能摸到残留的麦茬根须,带着阳光晒过的干燥暖意。
“明年种冬小麦,这地得翻三遍。”张大爷拄着锄头,看着远处拉粮的拖拉机扬起的烟尘,“你刚来那会儿,我还不信城里娃能懂种地,现在看来,你比咱这老骨头还恋土。”
李阳笑了笑,把测墒仪的数据记在本子上。这台仪器是他申请的农技推广项目经费买的,能精准测出土壤湿度,但他总习惯先用手摸——就像当年在古代,王大叔教他的那样,“手的感觉,比啥都准”。
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只有一张照片:博物馆新展的“古代农具与现代农机”特展,玻璃柜里并排放着一把汉代的铁犁和一台小型播种机,说明牌上写着“工具在变,耕耘的初心未变”。,狐?恋·文¨学/ .更·新`最′快′
发信人备注是“小周”,老馆长的孙子,现在在博物馆做策展人。李阳回了个笑脸,想起半年前小周来村里采风,扛着相机追着老农们拍扬场的样子,嘴里念叨着“这才是最生动的文物”。
傍晚回宿舍,路过村头的老磨坊,听见里面传来轰隆声。推开门,看见王大爷正用新修的电动磨盘碾玉米,金黄的玉米粒从漏斗里漏下去,出来就是细细的玉米面,比以前的石磨效率高了十倍。
“留了点粗磨的,给你熬粥喝。”王大爷用布袋子装了半袋,塞到李阳手里,“你说怪不怪,以前推石磨累得腰酸背痛,总盼着有省力的法子;现在机器一响就成,倒想念起推磨时听的评书了。”
李阳捏了把玉米面,颗粒感硌着手心,像无数细小的时光碎片。他想起古代村里的石磨,二丫总在磨盘边纳鞋底,他推磨,她数数,“一百圈了,歇会儿”,磨盘转动的吱呀声里,混着她的笑。′s′y?w?b+o~o!k..,c,o*m_
“明天我带个蓝牙音箱来,给您放评书。”李阳说。
王大爷眼睛一亮:“能放《隋唐演义》不?就爱听罗成耍枪那段。”
李阳心里猛地一暖。他把玉米面揣进怀里,像揣着团火:“能,我还知道哪段最精彩。”
夜里翻资料时,李阳在旧书堆里翻出个布包,是从昆仑山回来时没来得及整理的。打开一看,里面是那半块铜柱碎片,边缘被他磨得发亮,还有一张泛黄的纸,是当年在古代画的田亩图,上面用炭笔标着“二丫的菜畦”“念禾的小苗圃”,字迹被岁月晕得有些模糊。
他把铜柱碎片放在台灯下,灯光透过锈迹,在墙上投出细碎的光斑,像极了古代夜晚的星光。手机屏幕亮着,小周又发来消息:“爷爷说,您当年在源脉留下的器物,最近总在特定时候发热,像是在回应什么。”
李阳摩挲着铜柱碎片,指尖传来微弱的温热,转瞬即逝,像错觉。
第二天一早,李阳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见是村小学的老师,脸色发白:“向日葵地……出事了!”
跑到学校后院,李阳的心沉了下去——几十株向日葵全被昨晚的冰雹砸断了茎秆,金黄的花盘歪在泥里,沾着冰冷的雨水。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蹲在地里,眼泪啪嗒啪嗒掉在花盘上。
“李老师说过,向日葵会朝着太阳长的……”她哽咽着,小手想去扶断茎,又怕碰碎了花瓣。
李阳蹲下来,轻轻擦掉她脸上的泥点:“没关系,咱们把种子收起来,明年种下去,会长出更壮的。”
他摘下还能抢救的花盘,把饱满的葵花籽剥出来,放在掌心。小姑娘看着那些黑亮的种子,忽然问:“它们会记得今年的太阳吗?”
“会的。”李阳握紧掌心的种子,像握住无数个轮回的承诺,“就像咱们记得怎么种地,怎么把日子过好,这些种子也记得阳光的温度。”
下午,村里的人都来帮忙收拾。张大爷带来了筛子,王大爷搬来了晾晒的竹匾,连平时最调皮的几个半大孩子,都蹲在地上捡散落的葵花籽。阳光穿透云层照下来,落在众人忙碌的手上,落在摊开的竹匾上,落在那些黑亮的种子上,暖洋洋的,像从未离开过。
李阳站在田埂上,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小周说的“回应”是什么——不是器物的温度,而是这些在土地上重复了千百年的动作:播种、耕耘、收获、再播种。灵脉的力量或许已化作尘埃,但守护的温度,早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心里,轮回不息。
他掏出手机,给小周发了张照片:竹匾里的葵花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背景里是弯腰忙碌的身影。配文只有一句话:“最好的传承,是把日子过成能被记住的样子。”
风吹过光秃秃的向日葵秆,发出沙沙的响,像在应和,又像在期待。李阳知道,明年春天,这里又会冒出新的绿芽,朝着太阳,使劲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