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田埂初试,质疑声起
秋收过后,李阳揣着工地结的工资(扣了五百块赔偿,还剩三千),带着画满改良方案的练习本,和王秀回了老家。-看/书·屋/小*说-网′ ?更·新/最!快~
李家村在太行山脚下,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田里种的还是几十年不变的老品种玉米,亩产勉强够糊口。
李阳要种“新稻种”的消息传开,村里人都当他在工地上热糊涂了。
- 村支书三叔公拄着拐杖来劝他:“阳娃,咱这地缺水,土又是沙壤,种水稻就是瞎折腾,还是种玉米稳当。′萝`拉/小~说, *追¨最!新*章·节¨”
- 邻居二婶子抱着孙子看热闹:“听说你在城里晕倒了,是不是把脑子摔坏了?就你那二亩地,还想种出花来?”
- 连最疼他的奶奶都抹着眼泪:“咱不跟人家比,安安分分过日子就行,别到时候颗粒无收,让人笑话。”
王秀也犯嘀咕,却还是帮他收拾农具:“不管成不成,你想试试,我就陪你。”
李阳没解释。他带着王秀,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忙活。
- 他没买市场上的种子,而是托堂弟从县里农科站要了些“待淘汰”的稻种——这些种子虽然被判定“不合格”,但他一眼看出,里面藏着可改良的基因片段。??÷鸿!_特#小?`说{2网?-| {1首>|发?,
- 他没用化肥,而是带着王秀去村外的养殖场,拉回一车车牛羊粪,按照梦里的“堆肥法”发酵,既能肥田,又能改善沙壤的保水性。
- 他在田边挖了条“微型水渠”,利用村里的旧水井,用竹筒和塑料布做了个简易的“滴灌系统”——这是他当年在北疆对付干旱的法子,没想到在老家派上了用场。
村里人见他天天在地里“瞎折腾”,笑话得更厉害了。有人甚至赌他“不出一个月就得放弃”。
李阳不管这些,他每天像伺候孩子一样伺候那些稻种。播种时,他按照梦里的“宽窄行种植法”排列,确保每株稻子都能晒到太阳;出苗后,他蹲在田里,一株株检查,把有病虫害的幼苗拔掉,手法比村里最有经验的老农还熟练。
王秀看着他满身泥污,却眼神发亮的样子,突然觉得,这个在工地上沉默寡言的男人,好像又活过来了。
半个月后,奇迹发生了——李阳的二亩地里,稻苗竟比村里人种的玉米还精神,绿油油的一片,根系扎得又深又稳,连最干旱的田边角,都透着水润的绿意。
三叔公拄着拐杖来看了一趟,摸着稻苗啧啧称奇:“邪门了……这沙土地,咋能长出这么好的苗?”
李阳笑了,没说啥,只是递给三叔公一把刚割的青草:“喂您家的羊,比玉米秸秆有营养。”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梦里的超级稻能改变北疆,现实里的改良种,未必不能让这片贫瘠的土地,长出新的希望。
质疑声渐渐小了,取而代之的是好奇。有人开始偷偷学他的堆肥法,有人来问他滴灌系统咋做的,李阳都一一告诉他们,像当年在北疆教牧民种地一样耐心。
夕阳下,李阳站在田埂上,看着随风摇曳的稻苗,心里那点因梦醒而生的新恨,好像被这抹绿色悄悄抚平了些。
或许,他成不了梦里的“李王”,但他能用那些刻进骨子里的本事,让身边的人日子过得好一点——这,不也是一种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