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旧技新用,微光初现
回到出租屋的第一晚,李阳彻夜未眠。*s¨i¨l/u?x_s?w·./c?o\m~
十平米的房间里,一张上下铺占去大半空间,下铺堆着他和妻子的行李,上铺是儿子的小床。墙角的电风扇嗡嗡作响,吹不散夏日的闷热,更吹不散他心头的郁结。
王秀给他端来一碗凉白开,轻声道:“别想太多了,明天我去跟老板说说,看能不能少扣点钱。你身体刚好,可不能再急火攻心了。”
李阳看着妻子眼角的细纹,看着墙上儿子歪歪扭扭的奖状,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梦里的阿依莎温柔聪慧,现实的妻子勤劳朴实,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陪他走过人生的路。
“不用。”他接过水杯,一饮而尽,“扣的钱,我会挣回来的。”
那晚,他翻来覆去,脑子里不再是华国的繁华,而是那些被他刻进骨子里的“本事”——改良稻种的经验、兴修水利的技巧、精打细算的账法……这些在梦里支撑起一个国家的智慧,在现实里,能不能派上用场?
第二天一早,李阳没去工地,而是揣着仅剩的两百块钱,去了郊区的农资市场。,6/1′k^s¨w′.`c\o′m,
市场里弥漫着化肥和农药的味道,小贩们大声吆喝着,和他记忆里北疆的市集截然不同,却又透着相似的烟火气。他蹲在一个卖稻种的摊位前,拿起一包“超级稻3号”,包装袋上印着亩产千斤的字样,可他一摸种子的饱满度,就知道是噱头——这稻种的基因缺陷,和他当年在北疆改良前的初代稻种如出一辙。
“老板,这稻种抗病性咋样?在沙土地里能种不?”他随口问道,语气里带着当年和老农讨教的熟稔。±o?白]马??书%¨院_;t \&?已?发?)?布>最?新`章·(节|
老板愣了一下,显然没遇到过这么懂行的顾客:“抗病性一般,沙土地怕是悬……你问这干啥?就买包种子种点菜地?”
李阳没回答,又逛了几家摊位,心里渐渐有了数。现在的稻种虽然产量比几十年前高,但在抗逆性、适应性上,竟还不如他当年在北疆培育的“抗逆版”。
【恍惚间,仿佛又听到系统的提示音,却只是幻听。】
回到出租屋,他翻出儿子不用的练习本,凭着记忆,开始画超级稻的改良图谱。那些在梦里烂熟于心的基因序列、杂交配比,此刻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他用铅笔勾勒出稻穗的形态、根系的分布,甚至标注出了关键的改良节点。
王秀端饭进来时,见他对着本子写写画画,忍不住问:“这是啥呀?跟天书似的。”
“能多打粮食的法子。”李阳头也不抬,语气里带着一丝连自己都没察觉的兴奋,“咱们老家不是有二亩薄田吗?秋收后,我回去试试。”
王秀笑了:“你呀,还真当自己是农业专家了?不过你要是想回去,我就跟你一起,总比在工地上搬砖强。”
接下来的日子,李阳照常去工地干活,却不再像以前那样闷头苦干。休息时,他总往工地旁的菜地里钻,看农民工大爷种菜,问他们土壤的酸碱度、浇水的频率,甚至蹲在田埂上,用手指捻起泥土,感受它的湿度和肥力——这些都是他在北疆练出的本事。
有一次,工头看到他对着菜地发呆,骂道:“李阳你发什么疯?再不干活扣你全月工资!”
他没顶嘴,只是默默起身,心里却有了计较。这片工地后面的荒坡,土壤贫瘠,杂草丛生,开发商暂时没规划,闲置了快一年——这不正是试验新稻种的好地方?
那天晚上,他把画了大半的改良图谱铺开,又加了几笔:结合现代化肥的特性,调整根系的吸肥效率;针对本地的气候,优化抗倒伏基因……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专注的脸上。梦里的万国来朝、金戈铁马渐渐淡去,眼前的铅笔、本子、二亩薄田,反而让他找到了久违的踏实。
或许,这场梦不是诅咒。
那些刻进骨髓的智慧,那些支撑他在北疆从零开始的勇气,或许正是老天爷给的礼物,让他能在这困顿的现实里,劈开一条新的路。
他拿起手机,给老家的堂弟打了个电话:“叔,咱家那二亩地,秋收后别种麦子了,等我回来,给你种点‘不一样’的东西。”
电话那头,堂弟笑着骂他瞎折腾,他却笑了,眼里有微光在跳动。
哪怕只是二亩地,哪怕只是从头开始,他也想试试——用梦里的智慧,种出现实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