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都市 > 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 > 第83章 渠道关系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雨水顺着省经贸委大楼的玻璃幕墙蜿蜒而下,将窗外的城市灯光折射成模糊的光斑。~小_说.C,M\S~ +已_发¢布*醉,歆+彰_結/陈志远站在三楼走廊尽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公文包边缘已经磨损的真皮。包内装着志远集团摩托车项目的审批材料,已经在各个科室流转了整整三个月。

"陈总,久等了。"办公室门终于打开,王主任油光满面的脸上堆着笑,却挡不住眼底的冷淡,"您看这事儿吧,不是我不帮忙,实在是政策收紧啊。"

陈志远跟着走进办公室,目光扫过墙上新挂的"廉洁奉公"书法横幅——右下角落款处赫然是某知名书画家的印章。他在心里估算了一下,那幅字在市场上的价格至少相当于普通工人五年工资。

"王主任,"陈志远从公文包取出重新装订过的材料,"这是按照上次会议要求补充的环境评估报告,省环科院盖的章。"

王主任随手将材料丢在早已堆成小山的文件堆上,突然话锋一转:"听说贵司最近在招质量监督员?我女儿今年正好从省工业大学毕业..."

陈志远端起茶杯的手微微一顿。茶水表面倒映出他骤然绷紧的下颌线。三天前人力资源部的汇报闪过脑海——质量监督岗需要化工专业,而王主任的女儿学的是文秘。

"令爱很优秀,"陈志远放下茶杯,陶瓷与玻璃桌面碰撞出清脆的声响,"不过这个岗位需要倒班,还要下车间,恐怕不太适合。"

王主任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慢慢靠回真皮座椅,手指敲打着桌面:"陈总,做企业要懂得审时度势啊。"

窗外一道闪电划过,瞬间照亮了办公室角落里那箱印着"样品"字样的茅台酒。陈志远站起身,整了整西装下摆:"王主任,志远集团所有岗位招聘信息都在官网上公开公示。令爱如果感兴趣,可以通过正规渠道投简历。"

走出经贸委大楼时,暴雨已经转为细雨。陈志远没让司机来接,而是撑起伞沿着林荫道慢慢行走。公文包里的手机震动起来,是苏晓梅发来的短信:"刚听说王秃子放话要卡我们的项目,怎么回事?"

陈志远停下脚步,雨水顺着伞骨滴落在锃亮的皮鞋上。^x¢7.0!0+t¢x?t′.,c-o`m′他回复:"坚持原则总要付出代价。明早九点政策研究室开会。"

路灯光晕中,他看见自己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孤独却挺拔。

政策研究室的成立在集团内部曾被视为"多余的摆设"。这个只有五个人的小部门挤在总部大楼最角落的办公室,却挂着陈志远亲笔题写的"观势"二字。此刻,研究室主任马国涛正指着黑板上的关系图讲解:"王主任的连襟在省纪委,大学同学在国土资源局,这才是他敢卡项目的底气。"

投影仪在墙面投下省政府最新人事任免文件,苏晓梅用激光笔圈出一个名字:"李国栋,我爸的老部下,刚调任省企改办副主任。他夫人和我妈是卫校同学。"

陈志远若有所思地转着钢笔。这支英雄牌钢笔是十年前苏晓梅送他的生日礼物,笔帽已经有些褪色。"马老师,你怎么看即将召开的两会?"

马国涛推了推眼镜。这位退休的省委党校教授是陈志远三顾茅庐请来的高人,额头上深刻的皱纹里仿佛刻着四十年的政策变迁史。"风向已经很明显了,"他调出一份内部参考资料,"中央领导在深圳的讲话里三次提到'政企分开',这是要给民营企业松绑的信号。"

"所以我们摩托车项目的审批..."年轻的调研员小张忍不住插嘴。

"会被卡得更死。"马国涛的话让所有人愣住,"王主任这类人,越是在改革前夕越要抓紧最后的机会寻租。"他转向陈志远,"不过危机也是转机,我建议您以企业家身份在两会上直接提案。"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只有空调出风口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在座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建议的风险——一个民营企业家公开批评行政审批,等于直接挑战整个官僚体系。

陈志远的钢笔在笔记本上轻轻敲了三下。墨水晕染出一个完美的圆。"晓梅,能约李主任吃个便饭吗?不要提项目,就说是你父母想见见老战友。~8*6-z^w^w^.`c*o`m*"

苏晓梅眼睛一亮:"他女儿下个月结婚,我妈早就准备好礼金了。"

"准备两份。"陈志远合上笔记本,"一份代表你父母,一份代表志远集团职工子弟小学——听说新娘是特殊教育学校老师?"

马国涛嘴角微微上扬。他翻开笔记本新的一页,写下"政企分开提案框架"几个字,笔迹苍劲有力。

和平饭店的包厢里飘着龙井茶的清香。李国栋端起茶杯,打量着眼前这个传说中的农民企业家。陈志远今天穿了件藏青色中山装,看起来更像一个中学教师而非亿万富翁。

"李主任,听说您喜欢书法。"陈志远从公文包取出一个卷轴,"晓梅父亲托我带的,说是当年在部队时您一直想要的。"

卷轴徐徐展开,是《兰亭集序》的摹本。李国栋的手指微微发抖——三十年前在野战军当宣传干事时,他确实曾对着师部唯一一本字帖流连忘返,没想到老团长还记得。

,!

"老领导身体还好吗?"李国栋的声音柔和了许多。

"每天清早还去村口老槐树下打太极。"苏晓梅给李国栋添上茶,"就是总念叨当年带过的兵,说李叔您最有原则,为了战士的伙食补助敢跟后勤部长拍桌子。"

李国栋大笑起来,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笑声渐止后,他突然压低声音:"小王最近很活跃啊,上周还来找我打听你们摩托车项目的事。"

陈志远不动声色地将一盘松子鱼转到李国栋面前:"我们按规矩办事,该有的手续一样不少。"

"问题就出在这儿。"李国栋夹了块鱼腹肉,"你们太规矩了。现在哪个企业报批不意思意思?"他意味深长地看了陈志远一眼,"不过很快就不用了。下个月两会后,省里要试点'负面清单'管理,清单外的项目备案就行。"

苏晓梅手中的茶壶微微一颤,几滴茶水溅在雪白的桌布上。这正是他们政策研究室预测了半年却苦于无法证实的消息。

"李叔,"苏晓梅顺势问道,"我爸让我打听个事儿,村里合作社想申请农业产业化项目,该找哪个部门?"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农村改革。酒过三巡,李国栋从内兜掏出个小本子:"这是最新一期省委内参,你们看看可以,别外传。"他指着其中一页,"重点看这段领导批示。"

陈志远看到页边空白处用红笔写着几行遒劲的字:"某些部门把审批权当摇钱树,严重违背改革开放精神,要坚决砍掉这些阻碍发展的手!"

离开时,李国栋握着陈志远的手突然说:"老团长当年救过我的命。他闺女的事,就是我的事。"夜色中,他的眼神格外清明,"你们那个提案,可以再大胆些。"

回到车上,苏晓梅迫不及待地翻开内参。陈志远却望着窗外流动的霓虹,想起十年前那个雨夜,他蹲在知青点漏雨的屋檐下,用搪瓷缸接雨水的场景。当时年轻的公社书记李国栋——那时还是小李干事——把唯一一件雨衣扔给了他。

"拟两份提案。"陈志远突然说,"一份温和版给公开会议,一份彻底版通过李主任转交领导。标题就叫《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

两会会场外的休息区,陈志远被记者团团围住。他刚刚在分组讨论中发言,建议"取消至少50%的行政审批事项",引发轩然大波。

"陈总,您作为民营企业家批评政府审批,是否担心遭到报复?"省电视台记者的话筒几乎戳到他脸上。

陈志远整了整领带——这是秦雪今早特意给他选的深蓝色暗纹款,说是能增加权威感。"改革开放就是要打破旧框框,"他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如果连真话都不敢说,还谈什么发展?"

角落里,王主任正对着手机低声咆哮:"......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挂断电话后,他阴鸷的目光穿过人群射向陈志远。

三天后,税务稽查组突然进驻志远集团总部。带队的赵科长态度强硬,要求查阅近五年所有账册。会议室里,财务总监额头渗出细密汗珠——虽然账目没问题,但如此大规模的稽查势必影响即将到来的港股上市。

"赵科长,"陈志远推开会议室门,身后跟着抱文件的马国涛,"这是您要的资料。另外,"他取出一个信封,"这是省企改办刚发的文件复印件,关于支持优秀民营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特别规定。"

赵科长拆开信封,脸色微变。文件末尾的批示正是那天在内参上看到的笔迹,只是多了行小字:"对重点企业要服务而非干扰"。

稽查组第二天就撤了。同一天下午,省委办公厅来电通知:志远集团被评为"改革开放标杆企业",领导将亲自授牌。

授牌仪式上,陈志远站在镁光灯下,身后是巨幅的集团发展历程图。当他的手与省长相握时,注意到王主任正悄悄从侧门溜出会场。

"陈总,说两句吧。"主持人递过话筒。

陈志远的目光扫过台下——苏晓梅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马国涛微微颔首,周雅的摄像机红灯亮着。角落里,李国栋对他比了个大拇指。

"这个称号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陈志远的声音在会场回荡,"志远集团将继续做改革的践行者,与时代同行。"

当晚的庆功宴上,马国涛喝得微醺,拉着陈志远说悄悄话:"知道为什么能赢吗?"他指了指墙上新挂的"三不原则"书法——不越红线、不碰底线、不画虚线,"王秃子之流还在搞权力寻租,而你已经玩起了制度创新。"

陈志远笑而不语。窗外,城市灯火如星河般璀璨。他的手机震动起来,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陈总,我是王xx女儿,已通过面试将入职质检部。父亲让我转达歉意。"

苏晓梅凑过来看了一眼,挑眉道:"真录用她?"

"为什么不?"陈志远删掉短信,"只要她够格。"他转向正在拼酒的年轻员工们,提高声音,"明天上午十点,政策研究室例会主题——研究'负面清单'后的集团发展战略!"

众人哄笑着应和。没有人注意到,陈志远悄悄按了按左胸——那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躺在西装内袋里,照片上是年轻的他和李国栋站在知青点前的合影,背后写着"风雨同舟"四个褪色的大字。

喜欢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