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摔在柜台上的声音像记耳光。*如\蚊?王. `吾\错/内_容\陈志远盯着头版标题:《一个知青代销点的创新实践》,副标题却像刀子般刺眼——"投机倒把还是改革先锋?"
"来了。"苏晓梅声音发颤,手指紧攥着围裙边缘。
陈志远缓缓展开报纸。周雅的文笔犀利如手术刀,将代销点的运营模式剖析得淋漓尽致。文章前半部分看似褒扬,后半段却接连抛出尖锐问题:利润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侵占集体资源?甚至引用了某位"不愿具名的县领导"质疑其合法性。
最要命的是配图——那张他在讲解、苏晓梅仰头注视的照片,被配上煽动性图说:"知青与村姑的'合作'究竟为公为私?"
"王八蛋。"陈志远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前世被媒体围剿的记忆如潮水涌来,但这次更致命——1980年的政治环境下,这种报道足以毁掉一个人。
门外传来嘈杂声。王小军跌跌撞撞冲进来,额头挂着汗珠:"陈哥!公社来电话,说要派调查组!"
阳光突然变得刺眼。陈志远眯眼看向门外,几个村民正对着代销点指指点点,见他看去又慌忙散开。远处土路上,一辆吉普车正卷着尘土驶来。
"收拾账本。"陈志远声音出奇地冷静,"按计划行事。"
三人迅速行动起来。苏晓梅从柜台下取出早已备好的"明账",王小军把真正的账本藏进特制的墙缝,陈志远则整理各类证明文件——许可证、集体企业登记证、甚至还有给小学捐桌椅的收据。
吉普车停在门前时,陈志远已经换上最体面的白衬衫,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从车上下来三个人:公社刘秘书、县商业局干部,以及——陈志远瞳孔骤缩——王建军!这厮居然穿着崭新制服,胸前别着"调查员"的塑料牌。
"陈志远同志。"刘秘书公事公办地递上文件,"根据县里指示,对你处代销点进行例行检查。"
文件上盖着鲜红的县革委会大印。陈志远双手接过,趁机观察三人表情:刘秘书一脸无奈,商业局干部面无表情,王建军则眼含得意。这阵容微妙得很——既不是一棍子打死的整肃,也不是走过场的检查。!x^d+d/s_h.u¨.`c+o~m,
"欢迎领导指导工作。"陈志远弯腰引路,用身体挡住王建军探查的视线,"我们全力配合。"
检查持续了整个上午。王建军像条猎犬般东翻西找,甚至趴在地上敲击地板听声;商业局干部重点核对进货单与销售记录;刘秘书则主要找社员谈话。苏晓梅始终跟在后面,每当王建军接近藏账本的墙缝,她就"不小心"打翻茶水。
中午休息时,陈志远借故溜出后门,直奔公社大院。李国栋的办公室门关着,秘书说去县里开会了。他咬牙转向邮局,拨通了周雅留下的号码。
"喂?"熟悉的女声响起。
"为什么?"陈志远压着怒火,"我们谈好的正面报道呢?"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你看到全文了?"
"就看到头版那篇!"
"看今天的第三版。"周雅声音突然急促,"还有,调查组里有赵建国的..."
电话突然断了。陈志远再拨过去,只剩忙音。他扔下电话费冲回报亭,翻到第三版——右下角不起眼的评论栏:《保护新生事物,允许大胆尝试》,署名"本报评论员"。文章引述了中央最新讲话精神,强调对农村经济创新要"多看少说"。
这显然是周雅的手笔!陈志远大脑飞速运转:头版引发争议,三版暗中保驾,这是八十年代媒体常见的平衡术。但为什么...
吉普车喇叭声打断思绪。调查组要回去了,王建军从车窗探出头,脸上带着诡异的笑:"陈主任,明天县里见。"
这句话像盆冰水浇下来。陈志远突然明白——真正的战场不在代销点,而在明天县里的汇报会上!那里有更多赵家的人等着给他定罪。
回到代销点,苏晓梅正苍白着脸整理被翻乱的货架。见陈志远回来,她递过张纸条:"李主任秘书偷偷给的。"
纸条上只有一行字:"今晚七点,公社后院。"
暮色四合时,陈志远蹲在公社后院的丝瓜架下,蚊虫在耳边嗡嗡作响。李国栋出现时穿着便服,手里拎着个鼓囊囊的公文包。
"就知道你会惹事。"李国栋劈头就是一句,却递过包东西,"拿着。·狐?恋\雯/穴, .埂^辛.醉¨全′"
包里是两本内部资料:《农村商业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发展集体企业的若干意见》,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显示主人研读之细。陈志远如获至宝——这些文件简直就是明天的救命符!
"赵建国要升了。"李国栋突然说,"省商业厅副厅长。"
陈志远心头一震。前世赵建国确实去了省厅,但应该是82年的事!历史进程又加速了...
"明天的会..."
"我替你挡一半。"李国栋折断一根丝瓜藤,"剩下一半靠这个。"他指着文件,"记住,咬死'集体企业'和'试点'两个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月光下,两人低声交谈了很久。临走时李国栋突然问:"周维民还好吗?"
陈志远一愣:"周处长?挺好啊..."
"他侄女的报道,"李国栋意味深长地说,"未必是坏事。"
回到知青点,陈志远彻夜未眠。油灯下,他反复研读李国栋给的文件,在关键处做上标记。苏晓梅安静地在一旁誊抄账本,手腕上的红绳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你去睡吧。"陈志远第三次劝她。
少女摇摇头,递过杯浓茶:"周记者为什么这么做?"
茶水的苦涩在舌尖蔓延。陈志远放下钢笔:"我大概明白了。"他展开报纸头版和三版并列,"看这两篇的发稿日期。"
苏晓梅凑近细看:"相差三天!"
"对,头版先印的。"陈志远点点三版文章,"周雅早知道报道会引发争议,所以提前准备了这篇评论。"他苦笑,"这是救火,不是放火。"
少女眼睛亮了起来:"所以她是在帮我们?"
"或者说,利用我们。"陈志远揉着太阳穴,"这篇报道表面在质疑代销点,实际在试探政策底线。"他想起周雅电话里那句没说完的话,"赵建国可能也在利用这事..."
晨光微露时,一份《关于红旗公社代销点的情况说明》终于完成。陈志远运用了前世所有公关技巧:数据可视化、政策引用、典型案例。最后他添上李国栋建议的那句:"我们愿做改革开放的一粒铺路石。"
县革委会会议室比想象中拥挤。长桌两侧坐了二十多人,陈志远被安排在末座。王建军正殷勤地为一位领导倒茶——那人侧脸像极了前世见过的赵建国,只是年轻许多。
会议开始后,气氛立刻剑拔弩张。商业局代表率先开炮,列举代销点"五宗罪":冲击供销社、扰乱物价、非法牟利...每项罪名都足以让陈志远万劫不复。
轮到陈志远发言时,会议室已经烟雾缭绕。他起身先向主席像鞠躬,然后展开那份连夜写的材料:"各位领导,请允许我汇报红旗公社代销点的真实情况..."
二十分钟的陈述堪称完美。他引用中央文件证明代销点的合法性,用数据展示其为集体创造的收益,甚至拿出小学生感谢信证明社会效益。最后他亮出杀手锏:"我们模式与安徽小岗村承包制异曲同工,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创新实践!"
会议室一片哗然。"小岗村"三个字在1980年还是敏感词,但中央最近态度暧昧。陈志远这是在赌政策风向!
"我来说两句。"李国栋突然开口,"这个代销点是我批的试点。"他推了推金丝眼镜,"新生事物要允许试错嘛。"
微妙的分水岭出现了。几个原本要发言批评的干部突然改口,变成"谨慎支持"。陈志远注意到赵建国亲信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我提个建议。"一直沉默的县委副书记突然说,"既然有争议,不如请省里定调。"他看向角落,"周记者不是正好在吗?"
陈志远这才发现周雅坐在后排,短发利落地别在耳后,正低头记录。被点名后她从容起身:"省报准备做连续报道,全面呈现各方观点。"
这句话像颗炸弹。连续报道意味着更高层关注,没人敢在此时轻举妄动。赵建国亲信的脸色顿时变得精彩纷呈。
会议草草收场,没有形成决议。陈志远走出会议室时,背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周雅塞给他一张纸条:"今晚七点,县招待所208。"
夕阳把县委大院的影子拉得很长。陈志远在门口撞见苏晓梅和王小军——他们居然徒步走了二十里路来县城!
"我们不放心..."苏晓梅声音发颤,手里紧攥着个布包,"这是所有原始凭证..."
陈志远突然鼻子发酸。前世危机时刻,高管们第一反应是撇清关系,而现在这两个"合伙人"却冒着风险来送证据。他接过布包,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各种单据,连最早用钢笔换鸡蛋的收条都在。
"回去吧。"他轻声说,"没事了。"
苏晓梅却摇头:"我们等你一起回。"
县招待所208房间弥漫着茉莉花茶香。周雅开门见山:"赵建国要借这事上位。"她递过一份内参清样,《警惕农村新型投机倒把现象》的标题下,代销点被作为典型案例批判。
"这不是我写的。"周雅冷笑,"赵建国找人代笔,想借内参直达中央。"她突然压低声音,"但他不知道,这份内参的终审是我父亲。"
陈志远心跳加速。前世他见识过太多政商博弈,但这次竟然置身漩涡中心!
"为什么帮我?"
"不是帮你。"周雅点燃香烟,动作娴熟得不像这个年代的女性,"我在做新闻实验——用争议推动政策明朗化。"她吐了个烟圈,"你很幸运,正好撞上风口。"
谈话持续到深夜。陈志远逐渐理清脉络:中央对农村改革存在分歧,赵建国代表保守派,而周雅父亲是改革派。代销点意外成了双方较量的棋子。
"接下来会怎样?"
"三个月内,中央会有新政策。"周雅掐灭烟头,"在这之前,你最好低调点。"
回到旅社,陈志远发现苏晓梅还等在门口,靠着墙打盹。听到脚步声,她猛地惊醒,脸上压出几道红印。
"解决了?"
"暂时吧。"陈志远疲惫地坐下,"但真正的风暴还没来。"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两人之间的床单上。苏晓梅突然说:"不管怎样,我都跟你一起。"声音轻得像羽毛,却重重落在陈志远心上。
他想起前世林美玲在他第一次破产时的离去,想起那些树倒猢狲散的场景。而现在,这个山村姑娘却说要和他共渡难关...
"睡吧。"陈志远最终只说了这两个字,同时在心里补充:这次我一定要赢。
窗外,1980年的月亮又大又圆,照着这个正在剧烈变化的国度,也照着两个年轻人疲惫却坚定的脸。
喜欢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