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都市 > 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 > 第7章 代销点成立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公章落在纸上的声音像记闷雷。^b-i!x′i+a.6*6!6-.¨c,o+m!陈志远盯着那张《集体副业产品代销许可证》,右下角红旗公社的鲜红大印还冒着油墨味。李国栋的钢笔尖在"经营期限"栏顿了顿,最终写下"壹年"。

"每月十五号交账。"李国栋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意味深长,"供销社抽两成管理费。"

陈志远双手接过许可证,纸张触感粗糙厚重。前世他第一次拿到营业执照是1992年,那张轻飘飘的纸花了三千块"打点费"。而现在,这张盖着公章的纸意味着合法身份——八十年代最稀缺的资源。

"谢谢李主任。"他恭敬地弯腰,趁机瞄了眼办公桌抽屉。里面躺着份《关于国库券转让问题的通知》,比前世提前了整整三年。

走出革委会大院,热浪扑面而来。苏晓梅和王小军蹲在树荫下啃西瓜,见他出来立刻围上来。许可证在阳光下泛着神圣的光泽,王小军想摸又不敢摸的样子活像见了圣旨。

"真批下来了?"苏晓梅用指甲掐了掐公章边缘,沾了一手红印泥,"我爹说去年公社磨面厂申请了半年都没..."

"粮仓收拾好了吗?"陈志远小心折好许可证,塞进内袋。这动作让他想起前世往西装内袋塞支票簿的感觉。

"收拾好了!"王小军吐着西瓜子,"就是房顶还有几个洞..."

三人踩着夕阳往回走,路过供销社时,陈志远特意买了包大前门。香烟在八十年代农村堪比通用货币,尤其是带过滤嘴的"高级货"。

废弃粮仓矗立在村尾小河旁,屋顶茅草稀疏得像秃子头上的毛发。但位置极好——前临大路,后靠水运码头。陈志远推开门,霉味混着稻谷余香扑面而来。阳光从瓦缝漏下来,在地上画出斑驳的光斑。

"柜台放这。"陈志远用脚丈量着地面,"后面隔出个小仓库,门板拆下来当货架..."

苏晓梅已经掏出铅笔在墙上画线,动作利落得像专业设计师。陈志远恍惚想起前世公司上市时,那个哈佛毕业的年轻女cfo也是这样,在会议室玻璃墙上写满计算公式。-d~i?n\g~x¨s,w?.·c_o′m`

"缺张桌子。"王小军挠头。

"我家有块旧门板。"苏晓梅说,"就是有点霉。"

"再缺个算盘。"陈志远数着必需品。

"我姐有!"王小军蹦起来,"供销社淘汰的旧算盘,缺了两颗珠子..."

暮色渐浓时,四人围着煤油灯开起了筹备会。王丽华不愧是供销社职工,带来的不止算盘,还有半本残破的《商业会计实务》。灯光下,陈志远分配着任务:王丽华负责对接供销社进货,王小军跑运输,苏晓梅管账,他自己统筹全局。

"两成管理费太高了。"王丽华皱眉,"供销社自己经营才抽一成五。"

陈志远早料到这点。他从笔记本里抽出一张纸,上面画着两套账本:"明账给供销社看,按实际销售额七成记账。"手指移到另一栏,"暗账记全流水。"

屋内一片死寂。煤油灯"啪"地爆了个灯花,映得四人脸色阴晴不定。陈志远知道他们在怕什么——这年头做假账被抓,够判十年。

"水至清则无鱼。"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六个字,推给众人看。苏晓梅突然"噗嗤"笑了——这是周校长常挂嘴边的话。

"我有个更好的办法。"王丽华从兜里掏出叠票据,"供销社的瑕疵品处理单。"她抖开一张,"印染厂次品布,三折处理但需要领导签字..."

陈志远眼睛一亮。前世他靠处理国企积压物资起家,太熟悉这套路了。次品往往只有微不足道的瑕疵,但价格能差几倍。

"李国栋的小舅子在县印染厂当科长。"王丽华意味深长地补充。

计划连夜敲定:以代销点名义低价吃进瑕疵品,转手按正品七折卖出,利润比正规进货高两倍。陈志远在笔记本上计算着利润率,突然问:"国库券的事打听了吗?"

王丽华警惕地看了眼窗外:"县里试点的,九五折收,但必须现金。"她压低声音,"听说省城能按面值兑..."

陈志远心跳加速。这就是信息差!县城九五折收,省城全额兑,中间五个点的利润。.墈!书~屋¨ ,更.歆\嶵?全^如果有本金一千块,一趟就能赚五十...

"明天我去办两件事。"他吹灭煤油灯,月光立刻填满屋子,"一是找苏支书借拖拉机,二是..."他顿了顿,"去信用社贷款。"

蟋蟀声突然变得很响。王丽华倒吸一口气:"贷款?拿什么抵押?"

陈志远摸出那张许可证,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就用这个。"

第二天清晨,陈志远就蹲在了信用社门槛上。营业员老张端着搪瓷缸出来泼茶叶渣,差点溅到他身上。

"贷款?"老张像听天方夜谭,"你一没单位二没抵押..."

陈志远不慌不忙展开许可证:"集体企业,苏支书担保。"他递上大前门,"就贷五百,中秋前还清。"

烟没送出去。老张盯着许可证看了半天,突然压低声音:"李主任打过招呼了。"他伸出三根手指,"但要这个数利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月息三分!高利贷都没这么狠。但陈志远只是笑了笑:"成交。"

钱是中午到手的。四沓大团结用牛皮纸包着,沉甸甸的像块砖。陈志远抽出两张塞给王小军:"去县里,全买国库券。"少年吓得直哆嗦,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

"我跟你去。"苏晓梅突然说,"扮成姐弟探亲。"

陈志远本想反对,但看到少女坚定的眼神又咽了回去。他仔细交代了注意事项:分三个信用社购买,要连号的,记下每个经手人的名字...

"那你呢?"苏晓梅把钱藏进内衣暗袋。

"我去印染厂。"陈志远拍拍剩下的钱,"搞点'瑕疵品'回来开业。"

太阳偏西时,陈志远已经站在了县印染厂仓库前。李国栋的小舅子刘科长挺着啤酒肚,手指在计算器上敲得噼啪响。

"代销点?"他斜眼打量着陈志远的解放鞋,"有批'跳线'的床单,三折处理。"

仓库深处,成匹的"瑕疵品"堆积如山。陈志远随手翻开一匹——所谓的跳线不过是花色偏了半厘米,普通人根本看不出。这些在正规渠道能卖十五块一米的绸缎,现在只要四块五。

"要多少?"刘科长弹着烟灰。

"全要。"陈志远的话让对方呛住了,"但有个条件——赊一半账,中秋后结清。"

谈判持续到日落。最终陈志远用三百现金拉走两卡车货,还拿到张"特别处理"批条——这意味着下次进货还能更便宜。临走时,他"不小心"落下一包大前门,里面夹着二十块钱。

回到粮仓已是深夜。苏晓梅和王小军早就回来了,正就着煤油灯清点国库券。少女抬头时,眼睛亮得像蓄满了星子:"全买到了!"她展开一叠崭新的票据,"十元面值,共四十五张。"

陈志远迅速心算:四百五十元面值,九五折购入实付四百二十七块五,如果按面值兑出...净赚二十二块五!这还只是小试牛刀。前世他认识个温州的"券爷",八三年靠这个法子半年赚了五十万。

"明天我去省城。"陈志远把国库券锁进铁盒,"你们准备开业。"

苏晓梅欲言又止。陈志远知道她想问什么——去省城要介绍信,而他们刚因为伪造介绍信惹过麻烦。

"李国栋给的。"他亮出一张盖着县革委会公章的空白信纸,"说是方便'业务需要'。"

月光下,四人面面相觑。这个细节意味着太多——李国栋在默许他们打擦边球,同时也握住了把柄。

第二天天没亮,陈志远就爬上了去省城的拖拉机。开车的是苏支书本人,老爷子全程沉默寡言,只在过检查站时提醒他藏好铁盒。

"小李跟我通过气。"老爷子突然开口,眼睛仍盯着前方土路,"他说你像一个人。"

陈志远握紧了铁盒:"谁?"

"七十年代省里的陈处长,搞物资调配的。"老爷子瞥了他一眼,"也姓陈。"

拖拉机猛地颠簸了一下。陈志远喉咙发紧——陈处长是他父亲!前世直到父亲去世他才知道,那个总板着脸的官僚,七十年代曾因"投机倒把"被内部处分过。难道李国栋和父亲...

省城比记忆中还破旧。陈志远按前世记忆找到中国银行网点,柜员检查国库券的动作慢得像在数蚂蚁。当四十五张券变成四百五十元现金时,他手指微微发抖——重生后第一笔"大钱"!

回程前,陈志远特意去了趟百货大楼。货架上商品寥寥,但价格比县城低两成。他在小本子上记下各种商品价格,尤其关注那些印有"出口转内销"标签的——这些往往质量极好却因包装瑕疵低价处理。

夕阳西下时,代销点正式开业了。没有鞭炮,没有剪彩,只是简单挂了块"红旗公社集体副业代销点"的木牌。但围观群众挤满了小路——三折的"瑕疵"绸缎,谁不心动?

陈志远站在柜台后,看着苏晓梅熟练地拨弄算盘,王小军满头大汗地维持秩序,王丽华则负责给每笔交易盖章。这场景让他想起前世第一家超市开业时的盛况。

对面茶馆里,王建军和两个民兵阴着脸喝茶。陈志远热情地招呼他们来看货,心里却记着账——总有一天,这些赵家的爪牙会付出代价。

当晚打烊后,四人围坐数钱。毛票堆成了小山,合计三百八十七元六角——纯利一百五十二块!相当于城里工人半年工资。陈志远按约定分成,自己却只拿了二十。

"剩下的做流动资金。"他在账本上工整记录,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下周开始高考辅导班。"

月光透过屋顶的破洞,在地上洒下碎银般的光斑。陈志远摸出那张省城带回来的价格表,在背面写下新计划:第一步代销点,第二步运输队,第三步...他的笔尖在"国库券"三个字上重重画了个圈。

苏晓梅突然推门进来,手里捧着个陶罐:"娘让给你的。"掀开盖子,是腌好的辣酱,"她说...开业礼物。"

陈志远蘸了一点尝,辛辣中带着微甜。前世他靠辣酱配方赚到第一桶金,但那应该是八二年的事。现在,这个味道提前两年出现了。

"告诉你娘,"他又蘸了一大坨,"这酱能卖钱。"

夜风吹得煤油灯摇曳不定。陈志远在账本夹层悄悄写下"赵家"二字,画了个鲜红的问号。窗外,1980年的月亮又大又圆,照着粮仓前那块崭新的木牌,也照着更远的、尚未展开的商业版图。

喜欢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