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的油香还粘在嘴角,陈志远已经站在了县革委会灰扑扑的二层小楼前。!比/奇-中¢文¨王· ?最-鑫¢章/结?更~新~筷_苏晓梅扯了扯他洗得发白的衣领,又递过一张折叠整齐的纸。
"爹说把这个给李主任看。"她声音压得极低,"千万别提王建军的事。"
陈志远展开纸条,上面只有一行字:"此知青曾协助我校整理高考资料,望酌情考虑。——红旗中学周"落款处盖着模糊的校印。他心头一跳——这分明是保荐信!前世他直到82年平反后才见过这种条子。
"周校长和你爹..."
"嘘!"苏晓梅掐了他一把,"周伯伯是爹的老战友。"她突然正色,"李国栋最讨厌关系户,你千万别..."
木门"吱呀"一声开了。穿四个兜干部服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像两把锥子。陈志远呼吸一滞——前世在财经杂志上看过这张脸!李国栋,九十年代省商业厅厅长,着名的改革派...
"进来吧。"李国栋转身时,后脑勺一撮白发倔强地翘着,"其他人外面等。"
办公室比想象中简陋。斑驳的墙上并列挂着"农业学大寨"和"改革开放"的标语,玻璃板下压着泛黄的《人民日报》。陈志远的视线黏在桌角那摞文件上——最上面是《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前世这份文件应该是八四年才...
"坐。"李国栋用钢笔指了指木椅,"陈志远是吧?公社报上来的投机倒把分子。"他突然拍桌,"知道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吗?!"
茶杯"叮当"一跳。陈志远却注意到对方拍桌时,左手小指微微翘起——前世谈判课上讲过,这是虚张声势的微表情。他挺直腰板:"李主任,我是为学校改善伙食。"
"放屁!"李国栋抽出张纸甩过来,"二十个鸡蛋!校长是饭桶吗要这么多?"
陈志远接住飘落的纸——是王建军写的检举材料,上面详细记录了他笔记本里的内容。?萝?拉\小/税~ -首¨发¢当看到"渠道价值"四个字被红笔圈出时,他心跳漏了一拍。
"解释解释。"李国栋往后一靠,椅子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什么叫渠道价值?"
阳光透过纱窗照在斑驳的水泥地上。陈志远轻轻放下那张纸:"就是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的路径。"他故意用最朴实的语言,"比如鸡蛋,老乡卖八毛,供销社收一块,县城卖一块五——中间七毛就是渠道成本。"
办公室突然安静得可怕。李国栋的钢笔尖在纸上洇出个蓝点。
"接着说。"
"如果能减少中间环节,"陈志远感觉后背已经湿透,"比如让老乡直接卖给县城,八毛的蛋卖一块二,老乡多赚四毛,市民少花三毛..."
"资本主义那套!"李国栋突然厉声打断,但眼神却闪烁了一下,"你这是要破坏统购统销!"
陈志远不慌不忙掏出苏支书的条子:"所以需要试点。红旗公社想申请个代销点,专门经营集体副业产品。"他特意加重"集体"二字,"就像安徽的承包制试点..."
"你一个知青懂什么承包制!"李国栋声音更大了,却伸手接过条子。他盯着那个模糊的校印看了很久,突然问:"周校长腰疼好点没?"
陈志远一怔,随即会意:"好多了,上周还带学生下乡支农。"纯粹是瞎蒙,但李国栋微微颔首。
金丝眼镜后的目光缓和了些。李国栋拉开抽屉,取出份文件:"看看这个。"
《关于恢复农村集市贸易试点的通知》,落款日期比前世提前了两个月!陈志远强忍激动,目光扫到关键处:"...允许社队集体开办代销点,经营完成统购任务后的剩余产品..."
"红旗公社可以试点。_h.u?a′n¨x`i!a¢n¢g/j`i!.+c~o^m+"李国栋突然说,"但有两个条件。"他竖起一根手指,"第一,只能经营集体副业产品;第二,"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账目由公社供销社代管。"
陈志远立刻明白了潜台词——这是要分一杯羹。但相比合法身份,这点代价简直...
"还有,"李国栋从抽屉深处摸出个信封,"把这个交给周校长。"信封没封口,露出一角粮票。
走出办公室时,陈志远的衬衫已经湿透。苏晓梅和王小军立刻围上来,他却只是摇摇头,直到转过两条街才开口:"批了。"
"真的?"王小军差点蹦起来,"代销点?"
陈志远点点头,思绪却飘回李国栋最后的警告:"年轻人,别以为就你聪明。赵副局长盯着这个试点呢。"当时阳光正好照在办公桌抽屉里——那里躺着块和王建军同款的上海表。
"走,去供销社。"陈志远突然转向,"小军,叫你姐来。"
苏晓梅拽住他:"现在?"
"现在。"陈志远摸出兜里仅剩的五块钱,"买两包大前门,剩下的全要古巴糖。"
傍晚时分,三人蹲在知青点后的溪边分赃。王小军的姐姐王丽华不愧是供销社临时工,不仅搞来了糖,还带来关键消息:县百货公司三天后下乡展销,需要二十个临时工。
,!
"展销券..."陈志远在笔记本上飞快计算,"一张券可以买两米的确良,黑市上..."
"我能弄到十张!"王丽华眼睛发亮,"但你要教我弟那道几何题——去年高考最后那道。"
陈志远笔尖一顿。前世这道20分的题难倒了全省八成考生。他看了眼满脸期待的王小军,突然有了新想法:"不如这样,我出辅导班,你出场地。"
"什么辅导班?"四人异口同声。
"高考冲刺班。"陈志远摸出苏晓梅那本油印习题集,"五块钱一个人,包过分数线。"
苏晓梅倒吸一口气。1980年,城里工人月薪才三十多块!
"场地用我家院子。"王丽华突然说,"但我抽三成。"
月光爬上树梢时,初步方案已经敲定:王丽华负责招生和场地,王小军跑腿联络,苏晓梅管账,陈志远主讲。利润分成四三三——陈志远拿四成作为知识输出,王家姐弟和苏晓梅各三成。
"第一课定在展销会后。"陈志远合上笔记本,"现在说代销点的事。"
他在地上画了个简易架构图:村集体出名义,苏支书负责对接公社,王小军姐姐管供销社账目,苏晓梅负责运输队——用她爹那辆闲置的拖拉机。
"运输队?"苏晓梅瞪大眼睛,"哪来的钱买货?"
陈志远笑了。他掏出李国栋给的文件,指着细则第七条:"...允许信用社向集体企业发放小额贷款..."月光下,他眼睛亮得惊人,"第一笔生意,就从展销会开始。"
夜深了,王小军姐弟告辞离去。苏晓梅却留下来,借着煤油灯补陈志远撕破的袖口。针线穿梭间,她突然问:"那个赵副局长...是不是和王建军..."
"嗯。"陈志远盯着跳动的灯焰,"李国栋桌上还有份文件,《关于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决定》,比中央正式发文早了一个月。"
针尖在布料上停滞了一瞬。苏晓梅的声音轻得像叹息:"爹说...赵家有人在省商业厅..."
灯花"啪"地爆了一下。陈志远想起前世赵明辉炫耀家史时的嘴脸——他父亲赵建国82年调入省商业厅,正是靠"严打"期间的表现。如果历史因他重生而加速...
"得抓紧了。"他突然说,"中秋前要把代销点开起来。"
苏晓梅咬断线头:"为什么?"
"中秋后物价要涨。"陈志远翻开笔记本某页——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前世80-85年的物价波动,"猪肉会从一块二涨到一块八,鸡蛋..."
少女突然按住他的手:"这些数字...你怎么知道的?"
煤油灯将两人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交叠在一起。陈志远望进苏晓梅眼底:"如果我说,我经历过一次未来,你信吗?"
沉默良久,苏晓梅收起针线:"我信。"她站起身,影子在墙上拉得很长,"因为周校长说过,经济规律就像季节,总会循环。"
陈志远怔住了。这分明是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一个山村姑娘怎么会...
"周伯伯是复旦毕业的。"苏晓梅在门口转身,月光给她轮廓镀了层银边,"五七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红旗中学。"她顿了顿,"我六岁就跟他学《国富论》了。"
虫鸣声忽然变得很响。陈志远望着少女远去的背影,突然觉得重生以来最大的金手指,或许不是预知未来,而是遇见这些人。
第二天一早,陈志远就蹲在溪边洗衣服。肥皂泡在阳光下五彩斑斓,就像他正在编织的商业网络。王小军气喘吁吁地跑来时,他正在拧干最后一件衬衫。
"陈哥!"少年挥舞着一张纸,"展销会名单!我姐搞到的!"
陈志远匆匆擦手接过。纸张上油印的展销商品清单让他瞳孔骤缩——上海牌手表、永久自行车、蝴蝶缝纫机...全是八十年代初的硬通货。但真正让他心跳加速的是最下面那行小字:"特别供应:国库券,面值十元,九五折销售。"
前世他靠国库券套利赚到第一桶金,但那应该是83年后的事!历史果然在加速...
"小军,"他紧紧攥住名单,"跟你姐说,计划有变。"阳光下,肥皂泡一个接一个破裂,发出细微的"啪啪"声,"我们不卖辅导班名额了。"
"啊?那卖啥?"
"未来。"陈志远眯眼看向远处山峦,那里正升起1980年的朝阳。
喜欢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