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其他 >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 --泻症门--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泻症总括

对于小儿泄泻,务必清晰准确地分辨病因。,求*书.帮_ /已!发?布.最?欣·璋-结·其病因涵盖伤乳、停食、感寒、受热、受惊,还有脏寒、脾虚,以及飧泻、水泻等情况。治疗时,应精准运用分消之法或温补之法。

【注释】泄泻这一病症,大多是因为脾脏被湿气侵渍,脾土无法克制水湿从而形成。然而,引发疾病的根源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乳食停滞在体内不能消化,有的是因为感受了寒邪或暑热之气,有的是受到惊吓等外邪刺激,有的是脏腑遭受寒冷,有的是因为脾虚而导致泄泻,此外还有飧泻和水泻的病症。由于导致疾病的原因不一样,所以调理治疗的方法也有所差异。医者需要仔细辨别,根据不同病症,或采用分消湿邪的办法,或采用温补的手段来进行治疗,如此才不至于误诊误治。

伤乳食泻

小儿因乳食过量而损伤脾胃,导致泄泻,粪便呈酸腐脓样。同时伴有嗳气有臭味、腹部发热、胀满疼痛、口渴厌恶进食、小便短赤且不畅等症状。这种情况,用保安丸与平胃散治疗,能取得很好疗效。

【注释】伤乳食泻这种病症,是由于小儿吃奶或进食过多,脾胃受到损伤,乳食不能正常消化,所以频繁泄泻,粪便呈现酸腐脓样。患儿会嗳气散发臭味,腹部发热,腹部胀满疼痛,口有渴感且厌恶进食,小便颜色发红,排出艰涩。治疗时,需先用保安丸消除体内食滞,接着用平胃散调和脾胃,这样积食得以消除,泄泻也就止住了。

保安丸

香附(醋炒) 缩砂仁(各一两) 白姜(炮) 青皮(醋炒) 陈皮 三棱 莪术 炙甘草(各五钱)

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末,用面糊制成药丸,依据孩子年龄大小确定服用剂量,再用白开水化开后让孩子服下。

平胃散(方剂见“哯乳”相关内容)。

中寒泻

小儿因过度进食生冷食物,引发中寒泄泻,会有肠鸣、腹部胀痛症状,泄泻物清稀。患儿面色苍白、四肢发冷,不想吃东西,可用理中诃子散来治疗。

【注释】中寒泻这种病症,是因为小儿过多食用生冷食物,致使寒邪在体内凝结。.微-趣·暁/税_枉? `已^发¨布,蕞+欣-彰_结`症状表现为肠鸣,腹部胀满疼痛,疼痛时不时发作,泄泻出来的都是清澈寒冷的液体,小儿面色淡白,四肢冰冷,对进食没有兴趣。温中可使用理中汤,止泻则用诃子散。

理中汤(其方剂在 “不乳” 相关内容中)。

诃子散

诃子(面煨) 肉豆蔻(面煨) 白术(土炒) 人参 茯苓 木香(各二两。煨) 陈皮 炙甘草(各五钱)

把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末,每次服用一钱,用姜汤来调和后给患儿服用。

火泻

火泻多由体内有热或伤于暑气引发,表现为急剧腹泻,腹痛难忍,患儿心烦口渴,泻出物多为黄色,小便呈赤色。使用玉露散与四苓汤治疗,可获良好疗效。

【注释】火泻病症,通常是因为小儿脏腑内积有热邪,或者受到外界暑气侵犯。所以在泄泻时,会突然出现急剧腹泻,有急迫欲便之感,同时伴有肚腹疼痛,小儿内心烦躁、口渴,泄泻出较多黄色液体,小便颜色发红。治疗时,先采用玉露散清除体内热邪,之后再用四苓汤通利小便,如此便能抓住治疗关键。

玉露散

寒水石 石膏(各一两) 甘草(三钱)

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细粉末,根据孩子年龄大小确定用量,随时用温汤调和后让孩子服用。

四苓汤

茯苓 白术(土炒) 猪苓 泽泻

以灯心草作为药引,把它和其他药材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进行煎煮,煎好后服用煎出的药汁。

(方歌)火泻小便不利通,利水除湿用四苓,茯苓白术猪苓泽,灯心为引共煎成。

惊泻

惊泻是由于小儿受惊而引发的泄泻。·墈!书^屋- ·最?芯,璋^踕~哽`薪-哙+症状为夜间睡眠不安稳,白天容易惊恐,粪便黏稠像胶状,颜色发青如同青苔。治疗需镇惊养脾,用药后可使病情好转。

【注释】惊泻这种病症,是因为小儿体质气弱,受到惊吓从而导致。具体表现为夜晚睡觉不踏实,白天精神容易紧张、惊恐,排出的粪便质地黏稠类似胶状物,颜色呈青色犹如苔藓。治疗应该以镇心安神、抑制肝风为主,首先用益脾镇惊散平定小儿受惊症状,接着用养脾丸调理脾脏,如此这般,病症就可能痊愈。

益脾镇惊散

人参(钱半) 白术(土炒) 茯苓(各三钱) 朱砂(八分) 钩藤(二钱) 甘草(五分,炙)

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末,每次服用一钱,用灯心草煎成的汤液来调和后服用。

养脾丸

人参 白术(土炒) 当归 川芎(各三钱) 青皮(醋炒) 木香(煨) 黄连(姜炒) 陈皮(各二钱) 神曲(炒) 山楂 缩砂仁 麦芽(各一钱。炒)

把上述药物研磨成极细的粉末,接着用神曲煮成糊,以此糊为黏合剂制成如麻子般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陈仓米煮成的米汤送服。

脐寒泻

小儿因剪脐后护理不当,受到寒冷侵袭,会出现粪便呈青白之色,伴有腹痛、肠鸣症状。此时,散寒和气饮与温补调中汤对此病症疗效显着。

【注释】脐寒泻这种病症,大多是由于给小儿断脐后,没有做好护理,风寒之邪趁机侵入,传入大肠,从而形成寒泻。其症状表现为粪便颜色青白,小儿感到腹痛,并伴有肠鸣声。治疗时,首先使用和气饮来温暖并驱散寒邪,之后再用调中汤进行温补,这样就能抓住治疗的关键。

和气饮

苍术 紫苏 防风 赤苓 豆豉 藿香 陈皮 厚朴(姜炒) 炙甘草

以生姜和灯心草作为药引,将它们与其他药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煮,煎好后服用煎出的药汁。

(方歌)和气饮具温散功,苍术紫苏共防风,赤苓豆豉藿香叶,陈皮厚朴甘草同。

调中汤

人参 茯苓 藿香 白术(土炒) 炙甘草 木香(煨) 香附(制) 缩砂仁

取适量煨姜作为药引,与其他配方药材一同置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煎好后服用药汁。

(方歌)脐寒泻用调中汤,人参白术煨木香,藿香茯苓同香附,缩砂炙草引煨姜。

脾虚泻

若属脾虚泄泻,常在进食后就腹泻,伴有腹部胀满,口不渴,精神不振,面色发黄,食欲不佳,身体肌肉逐渐消瘦。使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往往能取得很好效果。

【注释】脾虚泻这种病症,大多是因为脾脏功能衰弱,不能很好地运化食物。所以每次进食之后就会泄泻,腹部胀满,患儿没有口渴的感觉,精神状态不佳,面色发黄,不想吃东西,身体肌肉变得消瘦。这种情况适合用参苓白术散来补脾,脾虚改善后,泄泻自然就会停止。

参苓白术散(方剂在 “脾疳” 相关内容中)

飧泻

清气下陷,使得脾脏失去正常运化功能,出现食物不消化就排出,这种泄泻被称作飧泻。治疗时可用补中益气汤来提升清气、补养身体,若是长期泄泻导致肠道滑脱难以抑制,就用四神丸治疗。

【注释】飧泻这种病症,可能是因为在春季时,人体受到风邪侵犯,导致体内清气向下陷,脾脏失去正常的运化能力,从而使得吃进去的谷物不能完全消化就被排出体外。医生治疗时,需要滋养补益脾土,使用补中益气汤来提升脾胃清气。如果泄泻的时间已经很长,肠道出现滑脱,无法控制泄泻,此时就要用四神丸来治疗。

补中益气汤

人参 黄芪(蜜炙) 当归(土炒) 白术(土炒) 炙甘草 陈皮 升麻(土炒) 柴胡(醋炒)

以生姜和大枣作为药引,与方剂中的其他药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进行煎煮,煎好后服用药汁。

(方歌)飧泻多因清阳陷,补中益气汤最验,参芪归术草陈皮,升麻柴胡功无限。

四神丸

补骨脂(四两) 五味子 肉豆蔻(各二两。面裹煨) 吴茱萸(一两,水浸,炒)

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末,再用生姜和枣肉作为黏合剂制成药丸。每次服用一钱,用米汤送服。

水泻

脾胃湿邪过盛就会引发水泻,患儿表现为食欲不佳,大便溏薄且多呈黄色,体内清浊之气无法正常分辨,小便短少且不畅。对此,可用胃苓汤和升阳除湿汤治疗。

【注释】水泻这种病症,都是由于脾胃被湿邪充斥,使得体内清浊之气不能正常区分,从而形成水泻。症状表现为小儿小便短少、排出不畅,不愿进食,大便溏薄,颜色发黄。适宜先用胃苓汤去除体内湿邪,如果泄泻持续很长时间仍不停止,就改用升阳除湿汤治疗,病症自然会痊愈。

胃苓汤

苍术(炒) 陈皮 厚朴(姜炒) 白术(土炒) 茯苓 炙甘草 肉桂 泽泻 猪苓

把生姜、红枣当作药引,和其他相关药材一起放进锅里,加适量的水进行煎煮,煎好后服用煮出的药汁。

(方歌)湿泻胃苓汤堪行,苍术陈皮厚朴同,白术茯苓炙甘草,肉桂泽泻共猪苓。

升阳除湿汤

苍术(炒) 陈皮 防风 神曲(炒) 麦芽(炒) 泽泻 炙甘草 升麻 羌活 柴胡 猪苓

以生姜作为药引,把它与方剂中的其他药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煮,煎好后服用煎出的药汁。

(方歌)升阳除湿泻不停,苍术陈皮共防风,神曲麦芽泽甘草,升麻羌活柴猪苓。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