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其他 >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 呕吐哕下痢病脉症并治第十七1-1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凡是呕吐的患者,如果呕吐物中有痈脓,不可以专门治疗呕吐,等痈脓排尽,呕吐自然会痊愈。?白!马¨书/院^ ′庚′鑫~醉.全^

【注释】呕吐的患者,呕吐物或者是谷物、或者是水、或者是痰涎、或者是冷沫,现在呕吐物中有痈脓,这表明体内有痈疡,痈疡破溃后导致呕吐,并非单纯的呕吐病症,所以说:不可以专门治疗呕吐,痈脓排尽呕吐自然会痊愈。

【集注】赵良说:经典中讲:热邪聚集在胃口而不能通行,胃脘部就会形成痈肿,胃脘属于阳明经,阳明经气上逆就会呕吐,所以痈脓不是通过咳嗽咳出,而是从呕吐而出,这是痈疡在胃脘上口的情况。如果痈疡在胃脘过半,在肺的下方,那么痈脓就不会从呕吐而出,而是从大便排出。

程林说:痈疡破溃就会形成痈脓,痈脓向上排出必然会导致呕吐,所以不必专门治疗呕吐,痈脓排尽呕吐自然就会停止。

先出现呕吐,之后口渴的,这表明病情将要缓解;先口渴,之后呕吐的,是水液停留在心下,这属于水饮病范畴。

【注释】呕吐之后口渴饮水且不再呕吐,说明胃气调和,这表明病情将要缓解。因为口渴而后呕吐,呕吐之后又口渴,这是水液停留在心下,这属于水饮病导致的呕吐,并非单纯的呕吐病症。

【集注】赵良说:呕吐后水饮离去,水饮离去则阳气恢复,但津液还未布散,所以会口渴。虽然口渴,但终究因为邪气已去正气恢复而病情必然缓解。先口渴而后呕吐的,就是前面痰饮篇中小半夏茯苓汤所主治的病症。

程林说:先呕吐之后口渴的,是因为呕吐后胃中津液不足,得到水的调和就会痊愈;先口渴而后呕吐的,本来口渴而饮水,水停留在胃中导致呕吐,所以属于水饮病。

尤怡说:呕吐的患者体内必定有停痰宿水,先呕吐之后口渴的,是痰水已经排出,而胃气即将恢复,所以说:这表明病情将要缓解。先口渴而后呕吐的,是因为体内有热饮水过多,热虽然解除但水饮很快积聚,这种呕吐是因为积聚的水饮导致的,所以说:这属于水饮病范畴。

呕吐的患者本来应该口渴,现在反而不口渴,是因为心下有支饮的缘故,这属于支饮病。

【注释】呕吐的患者,津液已经受损,本来应该口渴;现在反而不口渴,是因为心下向来有支饮,这属于支饮病导致的呕吐,并非单纯的呕吐病症。

【集注】徐彬说:支饮,就是水饮偏于一旁而不在正中。/嗖?艘-小/税¢蛧/ ·追?蕞_歆`璋*結*

高世栻说:支饮,是指水气沿着经络,曲折而行,其症状表现为身体浮肿。因为支饮导致呕吐,所以说:这属于支饮病。《饮咳篇》说,呕吐的患者本来应该口渴,口渴表明病情将要缓解,现在反而不口渴,是因为心下有支饮的缘故,用小半夏汤治疗。

各种呕吐,饮食不能下咽的,用小半夏汤治疗。

【注释】这是详细阐述各种呕吐病症,以明确其治疗方法。呕,是指既有声音又有吐出物;吐,是指有吐出物而没有声音。凡是各种呕吐,饮食不能下咽的,用小半夏汤治疗,以降逆气、安和胃气。

【集注】赵良说:呕吐,饮食不能下咽,有寒证有热证,不可一概而论。食物吃进去就吐,属于热证;早上吃的食物傍晚吐出,属于寒证。这里所说的情况则既非寒证也非热证,是由于中焦停聚水饮,气机郁结上逆,所以用小半夏汤治疗。

沈明宗说:这是水饮较多导致呕吐的方剂。外邪侵入导致的呕吐,饮食通常还能稍微进食一些;这里是水饮多而外邪少,水饮阻隔在胸胃之间,气逆导致食物不能进入,所以用生姜发散邪气,半夏消除水饮、止呕吐。

小半夏汤方(见痰饮篇中。)

呕吐且病在膈上,之后想喝水的,表明病情将要缓解,要赶紧给患者水喝。如果想喝水但仍呕吐的,用猪苓散治疗。

【注释】这是进一步详细阐述上条因水饮导致呕吐的病症,以明确其治疗方法。呕吐之后,膈上的津液会受到损伤,如果想喝水,赶紧给患者喝水,不再呕吐的,说明病已去除,胃气调和,病情自然缓解。想喝水,给患者喝水后仍然呕吐的,说明病还没有去除,且体内有水饮。用猪苓散治疗,是通过利水来止呕吐。

【集注】程林说:上一章说先呕吐之后口渴,这表明病情将要缓解;现在呕吐且病在膈上,之后想喝水的表明病情将要缓解,这与前面的病症没有不同,所以要赶紧给患者水喝以调和胃气。然而想喝水的人,又有得到水后贪饮的情况,这样胃中热少不能消化水,反而又会引发疾病,所以对于想喝水的患者,用猪苓散来消散水饮。

魏荔彤说:呕吐且病在膈上,之后想喝水,这是病情将要缓解的征兆,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先呕吐后口渴,这表明病情将要缓解的意思。赶紧给患者水喝,是因为呕吐后损伤了津液,喝水可以恢复津液。至于还没有呕吐就想喝水的,就是前文所说的先口渴后呕吐的病症,这是水停留在心下,应该治疗其支饮,口渴才能痊愈。`午*4_墈^书+ +无+错.内^容\用猪苓散治疗,是通过利水、补脾土来治疗湿邪,既治疗口渴又治疗上逆的呕吐。

猪苓散方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

以上三味药,捣成散剂,用开水送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

呕吐并且发热的,用小柴胡汤治疗。

【注释】呕吐伴有腹部胀满,这表明病在里,用大柴胡汤治疗,通过攻下里实来止呕吐;现在呕吐并且发热,这表明病在表,用小柴胡汤治疗,通过和解表邪来止呕吐。

【集注】程林说:经典中讲:呕吐并且发热的,具备柴胡汤的证候。呕吐的患者一般没有发热症状,因为发热属于半表半里证,所以用小柴胡汤来和解。

李彣说:伤寒病发热属于表证,然而邪气想要侵入里,里气抗拒而不接纳,就会气逆而呕吐,这是半表半里证。小柴胡汤是治疗半表半里证的和解方剂。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用一斗二升水,煮取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呕吐且脉象虚弱,小便又频繁,身体有轻微发热,若出现四肢厥冷的,这种情况难治,用四逆汤治疗。

【注释】呕吐并且心烦,心中懊恼,这是内热导致的呕吐。现在呕吐且脉象虚弱,表明正气虚弱,小便频繁,说明中焦寒邪强盛。身体有轻微发热却又出现四肢厥冷,说难治,是因为这是寒邪强盛将热邪格拒于外,并非呕吐且发热那种情况,所以用四逆汤来战胜阴寒、恢复阳气。

【集注】高世栻说:呕吐是水饮离去但寒邪还在上部,小便应当减少,现在反而频繁,说明寒邪也在下部。脉象虚弱,是体内正气衰弱,身体轻微发热,是阳气被格拒于外。呕吐症状如此,表明上下皆寒且内外俱虚,如果出现手足逆冷而厥的情况,那么表里阴阳之气不能相互顺接,所以难治。用四逆汤治疗,生附子能壮火回阳以治疗厥逆,干姜能温脾暖胃以治疗呕吐,甘草能安和中州、调和上下以治疗内外。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以上三味药,用三升水,煮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身体强壮的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呕吐并且胸部胀满的,用茱萸汤治疗。

【注释】呕吐上逆之气向上冲至胸部,胸中正气充实,就不会受到邪气侵犯,必然不会胀满;如果胸中正气虚弱,外来的寒邪就得以留滞,所以胸部胀满。用吴茱萸汤治疗,以补正气、降邪气。

【集注】徐彬说:胸部是阳气所在的部位,呕吐是阴邪所致,如果胸部的阳气足以抵御阴邪就不会呕吐,即使呕吐胸部也不会有不适,现在呕吐并且胸部胀满,这是胸部正气虚弱邪气客留,不只是胃不和了。虚邪属于阴邪,所以用气味苦辛温、善于祛除浊阴的吴茱萸为君药,用人参补虚为佐药,并用生姜、大枣来宣发上焦的正气。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以上四味药,用五升水,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呕吐伴有肠鸣,心下痞满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注释】呕吐伴有肠鸣,表明肠道虚弱且有寒邪。呕吐伴有心下痞满,表明胃中有实邪且有热。这两种症状同时出现,是下寒上热、肠虚胃实的病症,所以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用人参、甘草、大枣来补正气虚弱,用半夏来降逆气,用干姜来战胜中焦寒邪,用黄芩、黄连来泻除结聚的热邪。

【集注】程林说:呕吐伴有肠鸣,心下痞满,这是邪热乘虚客留在心下,所以用黄芩、黄连清热除痞,用干姜、半夏降逆止呕。《内经》说:脾胃虚弱就会肠鸣。又说:中气不足,肠道就会苦于鸣响。人参、大枣、甘草,用来补中气并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净)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以上七味药,用一斗水,煮取六升,去掉药渣,再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干呕,气逆,吐出涎沫,用半夏干姜散治疗。

【注释】有声有物叫做呕,有声无物叫做哕,也就是干呕。现在有声无物并且吐出涎沫,所以叫干呕。吐逆,就是吐出涎沫。干呕并且吐出酸苦之物,是胃中有热;干呕并且吐出涎沫,是胃中有寒,用半夏干姜散治疗,以温中、止呕吐。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等分)

以上两味药,捣成散剂,取一方寸匕,用一升半浆水,煎取七合,一次性服下。

干呕,吐出涎沫,并且头痛的,用茱萸汤治疗。

【注释】干呕、吐出涎沫的情况,用半夏干姜散来温中、止呕吐。如果还伴有头痛,这表明寒邪强盛且上逆严重,所以使用吴茱萸汤,温散寒邪、降逆下气,以极大地折煞上逆之势。

【集注】徐彬说:上焦有寒邪,口中就会多涎沫,上焦既然有寒邪,阳气被格拒在上,所以主要表现为头痛,使用吴茱萸温补以驱散浊阴。

李彣说:太阴经、少阴经,从足部到胸部,都不向上到头,这两条经脉并没有头痛的症状。厥阴经向上出于额头,与督脉在头顶会合,所以干呕、吐出涎沫,是里寒;头痛,是寒气顺着经脉向上攻冲。不用桂枝、附子,而用吴茱萸,是因为吴茱萸能入厥阴经。其余的药物都是温补散寒之药。

干呕并且下利的,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

【注释】干呕,是胃气上逆;如果下利的是清澈的水液,那是肠中有寒。现在下利的是浑浊粘稠之物,这表明肠中有热,所以用黄芩汤来治疗下利,再配合半夏生姜汤,来治疗干呕。

【集注】程林说:中焦气机不和,气就会上逆导致呕吐,下迫导致下利,所以用半夏、生姜,作用于上焦以止呕吐;用甘草、大枣,作用于中焦以调和脾胃;用黄芩、芍药,作用于下焦以止下利。这样正气就能安定,邪气得以去除,三焦气机调和,呕吐和下利也就停止了。

魏荔彤说:这里的呕吐是热邪上逆导致的呕吐,下利是挟带热邪的下利。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以上六味药,用一斗水,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两次,夜间服一次。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