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脉法篇正误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卡_卡/暁~税/徃? ?首~发,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动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按语】“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动,至名曰结阴也”这几句话,文义不通畅。而且前文对于促脉与结脉的论述已经很明确了,所以这几句应是在流传过程中误增的文字(衍文),应当删除。
阴阳相抟,名曰动,阳动则「汗出」(发热),阴动则「发热」(汗出),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按语】“阳动则汗出”中的“汗出”二字,应当为“发热”;“阴动则发热”中的“发热”二字,应当为“汗出”。从医理而言,阳与阳相加,怎么会出现汗出的情况呢?《素问》里提到:“阳加于阴,谓之汗”,所以依据经典要将这两处文字予以调换。′山.叶?屋? *首·发,
脉阴阳俱紧,主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按语】“紧去入安”的“入”字,应当是“人”字,“人安”指的是患者不再出现呕吐与下利的症状。而“此为晚发,水停故也”这两句话,与上下文的意思不连贯,应当是传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衍文),所以应当将“入”字改成“人”字,并把“此为晚发,水停故也”这两句删掉。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热)「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热)相抟,则洒淅恶寒也。
【按语】“数为虚”中的“虚”字,应当是“热”字。“风为热,虚为寒”这两句话,应是传抄过程中多余的文字(衍文)。“风虚相抟”中的“虚”字,同样应当是“热”字。所以应按此进行修改。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卫虚),诸弱「发热」(营虚),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如,雯¨徃+ ′追*醉\鑫·彰`结?
【按语】“诸濡亡血”,应当是“诸濡卫虚”;“诸弱发热”,应当是“诸弱营虚”。濡脉,表现为浮而无力,是用来诊察阳虚之象的,哪有表示亡血的道理呢。弱脉,呈现沉而无力,是诊察阴虚之象的,哪里仅仅只是发热的表现,所以应当作出这样的修改。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按语】“又阴迟涩,故知血亡也”这两句话,和上文的文义不相承接,属于在流传过程中误增的文字(衍文),应当将其删去。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阳)气微,迟者「营」(脾)中寒,「营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阳气微,脾中寒」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按语】在本条末尾“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这句话,主要论述的是脾胃方面,与营卫并无关联。因此,“故弱者卫气微”一句,其中“卫气微”应是“阳气微”;“迟者营中寒”一句,“营中寒”应是“脾中寒”,如此修改后上下文义才连贯顺畅。要知道,营属血,血寒怎么会有发热的道理呢。卫属气,仅说“气微”,文意表述不完整,如今都应加以改正。应该是“阳气微,脾中寒者心内饥”,查看下条论述胃气有余的内容就自然明了,所以此处应当作出这样的修改。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沉)而「浮」(滑)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尿脓也。
【按语】“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这两句话,和上下文的文意不连贯,应当删去。少阴脉呈现弦且浮的状态,怎么能说符合经典论述呢?这里的“弦而浮”应当改成“沉、滑”二字。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入),涩则「食不得入」(不得小便),名曰关格。
【按语】“水谷不化”中的“化”字,应当为“入”字。若为“化”字,意味着能够消化食物,又怎么能称作“格”症呢?“食不得入”应当是“不得小便”,如果还有小便,那就表明水道通畅,又怎么能叫做“关”症呢?所以这些都应按照此思路修改。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抟,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痛)也。
【按语】“阴肿大而虚”中的“虚”字,应当改成“痛”字。仔细研读相关内容和医理,便能够明白其中缘由。 从临床实际病症来看,阴囊肿大通常伴随疼痛症状,“虚”字在此处与病症表现及医理不符,故应做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