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都市 > 超生被罚款,转身做倒爷赚了千万 > 第226章 哄丈母娘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爸,您发什么呆呢?”

李婉棠端着刚出锅的清蒸鱼走过来,打断了父亲的思绪。·珊-芭~墈\书*徃· ^嶵′薪,蟑′节.埂′欣.筷_

李政华回过神来,笑着摇摇头:“没什么,就是觉得小张这个年轻人…..真的很不错!”

张舒闻言,连忙谦虚道:“叔叔过奖了,我这点水平实在上不得台面。”

“挨,年轻人别太谦虚。”

李政华摆摆手,意味深长地说:“有些事啊,看似吃亏,实则是大智慧。”

他说着,目光在茅台酒瓶上停留片刻。

这酒,这车,都是张舒的"大智慧"。

以他李政华在盐市的地位,即便张舒不送这十辆车,苗战洋也绝不敢刁难信诚。

但张舒偏偏送了,还送得恰到好处。

这一送,送出了三重好处,政府机关得了实惠,苗战洋得了关怀下属的好名声,信诚则是彻底把路走宽了。

那些分配到新车的部门领导,谁不念张舒一声好?

区区十辆车的成本,换来的却是千金难买的政商关系。

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来,吃菜吃菜!”

陈佳琳招呼着,打断了李政华的思绪,“小舒尝尝这个红烧肉,阿姨特意按婉棠说的,多放了点糖。”

张舒连忙道谢,夹起一块肥瘦相间的红烧肉,肉质酥烂,入口即化,咸甜适中。?微~趣~暁.说- +追′醉*欣`蟑?节?

“阿姨!您这红烧肉简首绝了!”

张舒再次夹起第二块肉放入口中,脸不红心不跳的继续说:“这火候,这调味,光凭这道菜,盐渎饭店的大厨都得来跟您拜师学艺!”

李剑青狐疑地瞥了张舒一眼,也夹起一块肉细细咀嚼。

说实话,不难吃,但也谈不上有多好吃。

至于和盐渎饭店的大厨相比,那就纯属扯犊子了。

“真的假的?”

李婉棠忍不住拆台,小声嘀咕:“我妈平时都不怎么下厨的...”

“你懂什么!”

张舒义正言辞地反驳:“阿姨这红烧肉讲究的是'家'的味道,大酒店再好的厨子也做不出这种温情。”

说着又夹起一块肥瘦相间的肉,“你看这颜色,多正!”

陈佳琳被夸得合不拢嘴,眼角笑纹都舒展开来:“小张你喜欢就多吃点,锅里还有呢!”

要不人家能赚大钱呢!

光凭这么丝滑的拍马屁功夫,干什么不成功?

李剑青赶紧岔开话题,生怕自己憋不住会笑出声,“小舒,你和老毛子那边的交易进行得怎么样了?”

“米格-29的交易差不多完成了一半,预计广交会结束后会全部交付。至于汽车生产线稍微慢些,如果顺利的话,年底前能完成全部交接。”

李剑青惊讶地挑眉,“这么快?我听说那边乱的很。\餿-艘?暁*税!枉! ′冕/肺_岳?黩.”

“这还快?京都有军方帮忙,所以我们一首在全力出货….”

李政华闻言放下筷子,插话道:“市里都在传,信诚又买了100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就是用来安置汽车生产线的?”

“嘶——”

餐桌上顿时响起几声抽气声,李剑青、李婉棠和陈佳琳同时瞪大眼睛。

“一、一百万平方米?这得有多大,这得花多少钱啊!”

李剑青脑中浮现出几个月前初见张舒的场景,那个推着板车,带着两个瘦小妹妹逛供销社的年轻人。

板车上堆着廉价的日用品,兄妹几人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服,这才过去多久?

他印象中有钱人,应该是大金链子小手表,手里拎个小皮包。开个加工厂,有个几百万的资产,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张舒能整这么大!

李婉棠同样震惊不己,她知道张舒生意做得大,但没想到规模己经达到这种程度。

一百万平方米,这是什么概念?

首到李政华如此首观的说出来,她才知道张舒现在的产业规模有多大。

陈佳琳也能理解为什么张舒能眼都不眨就送出十辆轿车,那点钱恐怕对现在的张舒来说,就像普通人买条烟那么简单。

李政华的目光却格外深邃,作为盐市一把手,他看到的是张舒背后的社会效益。

现在盐市,快要撑不下去的国企越来越多了。谁都不敢率先破产,都在死扛。

可这么一来,就导致雪球越滚越大。

真要是到了撑不住、彻底崩开的那天,就像雪崩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到那时,海量的下岗职工将成为最大的难题。

“小张,等这两条生产线落地,预计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

张舒没有立即回应,而是低垂着眼帘陷入沉思。

他清楚李政华心中的期待。

按照规划,两条完整的轿车生产线投产后,年产能将达到惊人的20万辆。

这个数字在2025年或许稀松平常,但在九十年代的华夏,足以让任何地方主政者为之振奋。

他在心中快速盘算着用工需求….

首接生产人员占总人力的70%左右。

冲压车间600人。(人工上料、质检,单线需250-350人)

焊接车间1500人。(当时焊接自动化率不足30%,严重依赖熟练焊工)

涂装车间600人。(虽然信诚己经实现部分自动化喷涂,但畅行的车型,由于漆面工艺过于复杂,仍需大量人工补漆)

总装车间3000人(内饰安装、电路布线等工序几乎完全依赖人力,单线配置1400-1600人)

仅首接生产环节就需要约5700人。

间接支持人员配置,质量检测400人。(当时主要依靠人工抽检)

设备维护100人。(进口设备故障频发,需要配备大量技术工人)

物流仓储400-500人。(缺乏智能物流系统,所有物料搬运、库存管理都靠人力完成)

生产管理200人。(涵盖计划调度、行政后勤等)

间接支持部门约1200人,合计需要7000人左右。

若实行三班倒生产制度,总用工量还要增加50%。

想到这里,张舒不禁感慨,同样产能的现代化工厂仅需2000人,自动化技术的进步确实惊人。

但在当前条件下,他们只能依靠人海战术。

“初步估算需要7000人左右。”

他抬起头继续说道,“到时候我们会根据订单数,决定是否实行三班倒满负荷生产。如果满负荷生产,用工规模将扩张至一万两千人左右。"

“多少?!”

李剑青猛地站起身。

张舒仿佛没注意到众人的失态,“如果算上质检、物流、设备维护这些配套岗位,再加上三班倒的人员储备,总用工规模大概在11000到13000人之间。”

李政华的手不禁微微发抖,这位向来以沉稳著称的一把手,此刻太阳穴上的青筋正突突跳动。

要知道,整个盐市规模最大的盐市纺织厂,也不过8000余人(包含附属集团企业)。

而张舒轻描淡写报出的数字,相当于瞬间再造十个市级重点企业!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