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 第621章 天文学危机!消失的质量!看不见的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第621章 天文学危机!消失的质量!看不见的物质!无人可解!天文普查?

来自荷兰的年轻学者奥尔特一鸣惊人。求书帮 首发

本来大家对银河系运动并不感兴趣。

但是对方却发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的理论自旋速度竟然只是实测自旋速度的五分之一?

虽然天文学界号称只要数据误差不超过一个数量级,都在合理范围内。

但那是指部分特定的参数或专业领域。

计算天体轨道这种事,早在牛顿时代就已经能精确到米级别了。

比如著名的水星进动问题,仅仅因为理论和实际相差了0.78%,就让大佬们怀疑万有引力定律。

而现在,银河系自旋速度的理论和实际结果相差的可是400%啊!(250-50)/50

这绝对不是误差能解释的。

可想而知,在场天文大佬们的震撼。

说到底,就是因为力学是一门极度精确严谨的学科。

哪怕放在宇宙这么大的尺度下,算出来的速度也不该有这么大的误差。

虽然广义相对论的出世,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缺陷,但绝不代表后者被抛弃了。

相反,天文学家计算天体轨道时,依然常用万有引力定律,而不是晦涩难懂的广相。

至于万有引力定律相比广相的那一点误差,完全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就好比在低速宏观领域,依然用牛顿力学三定律解决问题一样。

因此,奥尔特发现的问题,不得不重视!

当有大佬怀疑这可能是某种未知原因引起的个例时,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

“我能证明奥尔特博士的发现不是偶然。”

“爱丁顿教授,我的演讲顺序是第5位。”

“但我的报告内容和奥尔特博士的很接近,并且可以证明他的发现并非特例。”

“所以我请求把我的演讲顺序提前。”

哗!

众人皆是一惊!

奥尔特的研究竟然还不是个例?

这下问题有点严重了。

爱丁顿闻言,连忙看了看自己手卡上的内容,找到了第5位报告者的信息。

他和李奇维、海耳等大佬们小声讨论后,做了决定。

他当机立断,走上台,有条不紊地主持道:

“各位,我刚刚和海耳主席等人商议,鉴于奥尔特博士的重大发现,我们认为可以先把相同的内容集中讲完再讨论。”

台下众人点点头,表示同意。

只是换个顺序而已,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没什么大影响。

爱丁顿心中舒了一口气,主持这种超高规格学术会议确实心累。^小¤说=C%?M.St21 ?更|?新&最|.?快?′

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也要处理得体。

接着,他看向刚刚说话的年轻人,笑着说道:

“你好,茨维基博士。”

“请上台分享你的研究成果。”

呼!

茨维基调整呼吸,坚定地走上演讲台。

爱丁顿则在旁边介绍他的个人履历情况。

今年27岁的茨维基本科和博士都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爱因斯坦是校友。

他和奥尔特一样,毕业后也曾前往美国留学,在帕洛马天文台工作过。

真实历史上,茨维基不仅提出了超新星爆发的概念,还与另一个成果息息相关。

此刻,他虽然只是个初出茅庐的菜鸟,但也开始崭露锋芒。

爱丁顿看完茨维基的详细资料后,忍不住向众人分享一则对方的猛料:

“茨维基博士曾发表论文,质疑哈勃教授用星系红移来解释宇宙膨胀。”

“他认为红移的原因是光子到达地球时,由于引力场的存在,能量损失而形成的。”

哗!

会场内响起不少惊呼!

“我想起来了,我看过这篇论文,没想到今天竟然遇到作者真人了。”

“果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年轻人胆子很大!”

“这小子有点东西的。”

虽然茨维基的解释不被天文学界主流所接受。

但是这不影响众人对这个年轻人的欣赏。

茨维基自己倒是有点不好意思了。

他上台之后,向着旁边不远处的奥尔特点点头,示以微笑。

待会他们俩就要在台上并肩战斗,迎接大佬们的质疑了。

很快,茨维基平静下来,说道:

“我报告的主题是关于星系质量测算研究。”

“大家请看。”

“我研究的星系位于【后发座】(88星系之一)内。”

“并且它不是单个星系,更像是布鲁斯教授和哈勃教授说的那种大尺度结构、星系聚合体。”

“姑且暂时称它为星系团吧。”

“根据测距,该星系团距离地球超过了1亿光年。”

“虽然相距很远,但其中最亮的几个星系哪怕是天文爱好者用20厘米口径的望远镜也能看到。”

众人产生了兴趣。

目前天文学界专门研究星系团的案例还是较少的。

(注:星系群、星系团、超星系团的名称和划分没有那么严格,并非一定按照范围大小层层递进,很多都是历史遗留的惯称。)

“我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估算该星系团的质量。”

“正如奥尔特博士刚刚所说,估算星系质量的方法有两种。^x-x.k`s^g?.+c¨o¢m/”

“第一种是星光法。”

“通过测量一个星系的发光能力,就能大致推算出这个星系包含的恒星有多少。”

“根据恒星质量占比最大的特点,就能估算出该星系的质量。”

“第二种是引力法。”

“通过测量一个星系的运动情况,反向推算出所需要的质量。”

“这是两种完全独立的方法,而且对星系团同样适用。”

“按理来说,这两种方法计算出的星系团质量不会相差太大。”

“但是,我的研究结果却大大出乎了意料。”

“各位大佬请看。”

“通过引力法测量的星系团质量,竟然比星光法测量的结果足足高了50倍!”

“我可以保证,整个计算过程,我已经验证了几十遍,绝对不会出错。”

“所以,我才说奥尔特博士的发现并非个例。”

“这种质量差错的现象,不仅在星系内部有,在星系组成的星系团中同样存在!”

轰!

会场顿时爆发出一阵惊呼!

所有人都震惊了!

接连两人的相似研究相同结果,让情况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这下绝对不能用特例来企图绕过这个匪夷所思的问题了。

“精彩!”

“太精彩了!”

“没想到最传统的天体运动领域,竟然也能诞生如此震撼的成果!”

“我有预感,这绝对是一个了不得的发现!”

海耳、哈勃等大佬也同样惊奇。

两份报告的核心都直指“质量”这个概念。

茨维基用两种方法计算出【后发座星系团】的质量竟然相差50倍。

奥尔特用星光法测量银河系的质量,然后理论计算出的自旋速度只有实测速度的五分之一。

其实也就相当于星光法和引力法测算的银河系质量相差5倍。

一个5倍,一个50倍,都远远超过了误差范围。

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在科学界,越基础的东西出错越可怕!

它意味着该学科体系的根基出现问题。

有大佬感叹道:

“这该不会是天文学领域的危机吧!”

根本用不着爱丁顿主持,人群立刻炸锅,纷纷提出质疑。

有人问道:

“有没有考虑过狭义相对论的质增效应?”

奥尔特回道:

“我考虑过了。”

“银河系实测的自旋速度是250km/s,只有光速的千分之一。”

“这个速度下的相对论效应产生不了5倍的质量误差。”

众人点头,这个回答没问题。

接下来,又有不少人提出各种可能,但都被奥尔特和茨维基一一化解。

这时,余青松忽然说道:

“会不会是星系中的物质分布情况并非是我们想的那样。”

“奥尔特博士和茨维基博士都默认,在一个星系中,恒星的质量占据了99%以上。”

“所以可以用恒星的质量代替星系的质量。”

“但是宇宙中还存在着各种尘埃、气体云、行星、中子星、黑洞等天体。”

“这些物质存在不能发出【可见光】,所以无法包含在星光法内。”

“但是引力法却包含了这些质量,因此造成误差。”

“若是把这些望远镜看不见的物质考虑进去,就能解释通了。”

“因此,或许需要对宇宙来一次大普查,看看各种物体到底占了多少比例。”

哗!

众人顿时惊呼!

余青松的回答显然有理有据,可信度很高。

虽然太阳系中太阳占据了99%以上的质量,但不代表所有恒星系都这样啊。

一时间内,众人议论纷纷。

奥尔特和茨维基顿时语塞。

二人还真不好回答,因为谁都没有测量过,无法证明。

然而,沙普利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余青松博士忽视了一个问题。”

“银河系的质量误差是5倍,后发座星系团的质量误差是50倍。”

“假设余博士的说法是对的,星系中还存在已知但不发光的物质,它们占据了更多的质量。”

“那么我们是否有理由认为,这种分布在不同星系之间应该是差不多的。”

“银河系如此,仙女座星系也应该如此。”

“如此一来,由很多个星系组成的星系团,它们平均下来,应该和单个星系的情况类似。”

“至于两个星系之间的空间中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密度之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如果算上那些看不见的物质,星系团的质量误差也应该在5倍左右才对,而不是50倍。”

哗!

众人点头,沙普利的思路没什么问题。

以前的种种观测数据表明,星系之间虽然存在很多差异,但在大尺度上还是比较均匀的。

不太可能出现那种,一个星系中恒星占比1%,另一个星系中恒星占比99%。

余青松听完,眉头微皱,若有所思。

他承认沙普利的质疑没问题。

5倍和50倍已经是数量级的差异了,不可忽视。

自己的猜测无法解释星系团和星系之间的差异。

奥尔特和茨维基相视一眼,他们深刻感受到自己离顶尖天才和大佬的距离。

这种思维交锋实在太刺激了!

接着,沙普利又补充道:

“此外,我详细整理过地球三千光年内的天体分布情况。”

“哪怕算上那些气体尘埃、未知的天体等,恒星的占比也超过了95%。”

“以此类推,我们有很大把握可以用恒星质量代替星系质量。”

哗!

最后一击堪称绝杀!

三千光年这么小的范围内,哪怕有些天体不发光,也比较容易测量到。

由小及大的逻辑也没什么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余青松就一定是错的。

也许银河系中心就存在一个不可思议的天体,它一个天体的质量就占据整个银河系的50%。

后世科学家发现,银河系的中心确实存在一个超级巨大的黑洞:人马座A。

但它的质量也只有太阳的400多万倍,和星系内的几千亿颗恒星相比,仍然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总的来说,沙普利的观点是对的。

众人无不感慨。

“沙普利果然不愧是老牌天才,底蕴深厚。”

“不是余青松这样的年轻人能比的。”

沙普利本人没什么大的反应,对着余青松微微一笑。

对他而言,这些都是时间积累的成果。

他当年为了准备世纪大辩论,通宵达旦,不知道研究了多少资料。

关于银河系的一切,简直信手拈来。

余青松不仅没有失落,反而神色兴奋。

在他看来,和沙普利交手比聆听李教授的教诲更重要。

后者是毫无反抗能力的碾压,而前者是只比他的极限高一丝,能压榨出他的全部潜力。

余青松自我打气道:

“天文学越老越吃香。”

“不急,我还年轻。”

台上的奥尔特和茨维基只能尴尬地对笑。

他们总算感受到至高会议的辩论是什么体验了。

二人完全插不上话。

最关键的是,沙普利还不是最顶尖的大佬,前排很多人还未发话呢。

奥尔特憧憬道:

“此时,要是布鲁斯教授能附身我,让我横扫群雄,镇压一切!”

“少活一年我也愿意啊!”

不过,他也没什么太大的心理压力。

奥尔特和茨维基刚刚达成默契。

“问题我们俩已经发现并提出来,解决问题就是你们这些大佬的事情了。”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