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弃暗投明 > 087 这都是陛下的功劳(万字大章,求上架首订!)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百姓们感同身受之下,全国范围内,自己这皇帝的地位,就不可动摇了。

运用这一次的灾情,给自己创造有利环境,这便是刘子业的目的。

更何况,他又不是装腔作势,是正儿八经做了事的。

只不过,自己做的事,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罢了,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自己的这些付出,也就值得了……

因为资金紧张,就连搭建祭天高台,刘子业都吩咐人从简行事,能省则省。

如此一来,形式摆出来了,但花费却控制在了一个极小的范围内,与得到的收获相比,绝对是值得的。

刘子业的话一出,底下的大臣们纷纷叩拜在地,虔诚拜服。

“陛下圣明!”

刘子业让众臣起身之后,一旁的李正正已经焚香完毕,准备妥当,恭敬的将手中的香烛呈给了他。

刘子业接过,面向着祭天台,虔诚的鞠了三次躬,方才稳稳当当的插在了香炉之上。

随即,他又跪在了蒲团上,对着天地和石像,严肃庄重的叩拜了三次,嘴里默念着祈颂的佛经。

起身后,刘子业看向众人,朗声道:“此次,朕希望天下百姓能够共度时艰,一起为南方灾区祈福,大宋国祚昌隆,百姓们日子蒸蒸日上,不再有灾难折磨。”

众臣再度山呼万岁了起来。

外围的百姓虽听不太真切,可陛下的一言一行,全都看在了眼里,自然也是感慨万分。

礼成过后,刘子业吩咐人将石像安置在这边,成为这里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希望石像能保佑大宋日后能风调雨顺,福泰安康。

底下的大臣当即领命。

恭敬的送走了刘子业之后,城内的官兵和羽林军总算放心下来了。

这次的典礼,没有闹出什么无法挽回的事情来,看来这些百姓也不全是刁民……

刘子业离开之后,诸位大臣聚在了一起,开始讨论了起来。

“陛下自行捐出了那么多内帑,还昭告天下,是不是在暗示我们什么?”

“你是说,陛下也希望我们像他一样?”

“这……”

几位大臣说到这个话题,神情都略有难色。

大伙儿都是自私的人,自己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家当,说捐就捐,光是想到,心里都要滴血。

可是,皇帝的一举一动,都是风向标。

陛下如此慷慨,他们这些大臣若是小气,就显得违背了陛下的意愿,会不会被瞧不顺眼,日后给小鞋自己穿?

而且,给多给少,这也是一个问题。

给多了,自己这个官职,有能力捐出那么多家当,你骗谁呢……

万一少了,说不定捐了还不如不捐,反倒会被陛下认为膈应谁呢,就这么点,塞牙缝都不够……

刘义恭听到了这些商讨,并不参与,直接带着人离开了。

……

刘子业的发言很快便被张贴出去了,大街小巷都是朝廷的公告。

识字的书生被人推到了最前方,朗诵着朝廷的公告,一众百姓围在了周围,认真的听着。

得知陛下自愿捐出自己的内帑,还鼓励百姓们众志成城,共度时艰,他们顿时感慨万千。

由于刘子业祭告天地时,外围的百姓距离过远,听得并不太真切。

如今看到张贴,方才知晓,先前陛下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什么……

本身便被陛下突如其来的祭天举动震撼到的百姓们,一知晓其中的原由,心中当即涌现无限的感慨。

有些百姓脑门一热,一听到陛下捐了那么多钱,忽的也高举手来,大声嚷道:“陛下都捐了,那我也要捐。”

“对对对,我也不能置身事外。”

“省吃俭用一些,也饿不死,他们可比我们艰难多了……”

一下子,听闻了公告的百姓们纷纷响应起了捐款的热潮,原先只是极少部分的人,一经宣扬,被这股氛围感染到了的百姓们,也跟着心潮澎湃了起来,热血沸腾,开始加入了这个行列之中。

有些人甚至跑到了太守处,请求太守协助他们的款项筹集事宜,他们要响应陛下的号召。

太守听到了这个消息,人都懵了。

好家伙!

他这个当太守的都没有这个觉悟,这些老百姓,什么时候那么高尚了……

百姓们都捐了,他还锱铢必较的,这样显得他这个太守当得很没有觉悟啊,一点都不称职!

于是乎,原本还跟其他同僚商量着要不要有所表示的太守,先前还舍不得,一看到此情此景,根本下不了台,只好硬着头皮先安抚了百姓,转过头去,立马回自己的书房,写表上疏去了。

……

回到宫中的刘子业,还没来得及给自己的这一番高端操作点赞,陆陆续续的奏折便争先恐后的递了上来。

“江夏王刘义恭?”

刘子业率先打开了刘义恭的上表。

凝神一看,他顿时便笑了。

原来,刘义恭也效仿起了自己,大方捐出五万两,尽数送往钦差大臣刘休仁处,全部用以赈灾事宜。

刘义恭也不藏着掖着。

他作为地位崇高的藩王,几十年来的位极人臣,没点积蓄,说出去都没人信。

五万两虽然数目不小,但放在他这个身份上面,也说得通,谁也说不得他一句贪污。

至于戴法兴和巢尚之,两人尽管出身寒门,为官也属清廉,可他们被刘骏宠信多年,赏赐从来不少。

多年积累起来,也有一定的家底。

继刘义恭之后,他们二人亦是不约而同的上疏了过来,表示了自己对此次灾情的关切之心,顺便捐出了几千两。

也是,他们手头再怎么宽裕,也绝对富不过刘义恭。

毕竟,刘义恭有着藩王的身份,每年领的藩王俸禄都数目不小了。

看到了这三人的奏折,刘子业并不意外。

他以身作则,早就想到了,以这三人的政治敏感度,肯定会效仿的。

自己最近才重用起了他们,他们势必会想着逢迎自己的心思,怎么可能会跟自己唱反调呢……

三方鼎立,互相制衡。

他们三人唯恐自己表态迟了一步,被其他两人赶先了,到时候就算是捐了,也讨不了好。

本来,刘子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这三人,尤其是刘义恭的慷慨解囊。

毕竟这位藩王可以说是腰缠万贯,从指缝里漏一点出来,都能对灾情缓解不小。

只不过,当刘子业看到了后面簌簌递来的奏表,也有些懵了。

太意外了!

不少官员都自发掏腰包,或多或少都捐助了起来。

甚至,刘子业还看到了建康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太守上疏,声称当地百姓响应号召,声势浩荡的说要捐款,他们不知如何是好,请求陛下定夺……

“这……”刘子业懵圈的眨了眨眼。

这一次的祭天,效果未免也太好了吧!

古时候的百姓生活困难,尤其是南北朝,刘骏时期霍霍了那么多年,百姓囊中羞涩,日子勉强为继。

没想到,自己这一番操作,竟然让他们热血沸腾,自发要捐款了起来……

而且,看这些官员的表述,百姓反应激烈,态度坚决,非要捐款不可,劝都劝不动的那种。

刘子业本身只为了某些高官能够表示一二,从未寄希望于平民百姓们。

只要他们安静的过好自己的生活,不惹事生非,他就心满意足了。

万没想到,自己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关切,他们也都感受到了,如今给了自己这么大的惊喜。

不得不说,刘子业被感动到了。

这些百姓,其实真的很可爱,很真诚。

以往,只是缺少了一个明君指引着他们罢了,现在自己上位之后,他们感受到了希望,对自己拥戴简直是盲目的。

本来大张旗鼓的祭天,只是为了圈一波民心,但被百姓们如此积极的反馈过来,刘子业也有些顶不住了。

还以为,这一幕只会在前世现代的社会才能见到。

没曾想,连动荡不安的南北朝时期,也有如此真善美的现象……

由于国家疆域一直变化,建国也才短短几十年,许多百姓对朝廷的归属之心,并不强烈。

对一些人来说,头上换了谁当皇帝都没差,反正日子照过。

连皇帝是谁都不在意了,百姓们自己的生活都过得十分勉强,又岂会在意远在千里之外,并不相识的所谓国人呢……

说不定,一次战乱,那些国人就变成了敌国之人,日后两军对垒,还会成为仇人……

谁爱帮谁帮去!

刘子业便是深知这个道理,也从来没指望过他们。

结果此番百姓们的自发善举,反倒让刘子业多愁善感了起来。

忽然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很有成就感,统领这一群百姓,使命感也澎湃了起来。

“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刘子业感慨莫名,一边按捺着激动之情,批复着这些地方官的奏表。

没有枉费他这些日子对各项新政的督办,费心费力。

虽然他这个皇帝好像高高在上,远离百姓,可他的真心,底下的百姓们也都感受到了。

很快的,周边的地方官员们便收到了刘子业的回复。

他将会派遣钦差到达当地,协助当地官员进行募捐事宜。

老百姓的心意如此真切,刘子业才不会让他们的一腔热血白费。

这些地方官的人品如何,他不甚了了,既然如此,那就派出一些经过自己认可的大臣,前往当地,免得这些充盈真心的善款,被当地官员给贪污了。

这样岂不是对不起百姓的一番信任和真情?

务必要将每一笔血汗钱,都运往南方灾区,让当地灾民也感受到来自国人的关怀。

如此一来,他们也就更有信念渡过此难了……

同时,刘子业再度颁下法令,自发捐款的地区,均田制推行完毕之后,头一年免除赋税。

既然百姓有所反馈,那刘子业也不能白得了好处,不表示回去。

自己祭天是在建康城,因而得知消息,自发捐款的地区,也只在周边几城。

均田制推行完毕,未来收到的赋税将会十分可观,就算南方经过了一番水患摧残,也还是可以缓过来的。

既如此,免除其中几城的赋税,也不成问题。

反而还会让百姓感念在心。

他们行动了,朝廷也还是会记挂在心的,如此一来,日后就算发生了什么事情,百姓们更加不会袖手旁观……

有来有往,才是真的好。

刘子业自己也是当过平民百姓的,自然懂得这个道理。

一味索取,一味的得到好处,什么也不反馈,有朝一日,迟早会耗光百姓的激情与信任。

法令一下,周边几城的百姓听闻了消息,果真更加激情澎湃了起来。

大家纷纷守好秩序,听从当地官员安排捐款事宜。

明明捐出的是自己省吃俭用的血汗钱,可没有半分不舍,捐的是心甘情愿。

“我就知道,陛下是圣贤之君。”

“免除赋税啊,真好,未来更加有盼头了……”

“哈哈,也不知道我家会分到几亩田地……”

百姓们排着队捐款,脸上盈满了畅意的笑容。

当地太守带领着下属,协同钦差维稳,筹集款项,看着此情此景,心中感慨莫名。

“我万万没想过,居然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要不是此事真真切切的在眼前发生,太守根本无法想象。

平时想要合法收税都难,被这些百姓想方设法躲避,如今他们倒是心甘情愿的掏腰包了,说出去谁信……

太守心想,此事若记录在史册之上,恐怕后人见了,都会怀疑其真实性。

钦差大臣盯着下属登记清楚各类款项,闻言不由得说道:“也是因为有当今的陛下,才有如今的百姓。”

没有陛下的以身作则,百姓会如此积极响应?

闻言,众人顿时想起了先帝刘骏。

若是当今皇帝依然是先帝,那还会这样吗?

他们连连摇起头来,难以想象。

先帝行事奢侈,派头张扬,疯狂敛财,只为享乐。

怎么可能舍得捐出自己的内帑呢?

更别说免除赋税,感动百姓了……

如今,百姓们捐钱的捐钱,捐米面的捐米面,捐衣裳的捐衣裳,可谓是竭尽所能了。

他们做的,不正是为报陛下的宽待之恩吗?

先帝又做不到……

……

果不其然,群众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再加上刘子业一波免除赋税的推波助澜,附近几城百姓的捐助热潮更加沸腾了。

这使得不少官员看到了此情此景,都开始感慨了起来。

像细说故事里一样,曾几何时能看到让人心甘情愿的出钱,还那么积极开心的……

百姓们自发捐助的米面款项衣裳等等,都记录在册,统筹完毕之后,纷纷运往了南方,由刘子业亲自任命的几位大臣负责监管。

几人相互督促,还能彼此制衡,再加上对他们的品性有了了解,刘子业不必担心他们几人会联合在一起,一同贪污。

……

虽然一开始的反应慢了一些,使得防御措施做得并不出色。

但后续朝廷的应对十分迅速有效,导致庞大的受灾百姓,都开始在各地官员和钦差的救助之下,陆陆续续的安顿下来了。

刘休仁马不停蹄的到达了南方,第一时间安排好了人手之后,他还为了彰显皇恩,亲自到达了第一线,手把手的和治水的民夫们一同进行治理防御工作。

“别怕,陛下派遣本王过来,是为了帮助大家的。”

刘休仁亲力亲为的同时,还不忘安抚着周边受灾的百姓。

虽然他身材颇为圆润,但不是那种吃喝嫖赌的淫富姿态,反而是白白净净的,明明是个心细之人,看着却憨态可掬,让人感觉十分亲近。

再加上他此番亲力亲为,丝毫没有皇亲贵胄的架子,明明体宽人胖,累得气喘吁吁,却还是咬牙坚持,百姓们见此,都异常的感动。

更别说,刘休仁左一句陛下,又一句皇恩,百姓们都知道,这位王爷是奉命前来,陛下对他们的情况十分了解,也万分忧心。

因为受灾,流离失所而心慌意乱的百姓们,惶恐不安的内心很快就安定了许多。

像是找到了主心骨,他们并非一无所有。

最起码,朝廷还记得他们。

这一点,也令他们感到无比的诧异。

毕竟,此前也没少发生过天灾人祸,可朝廷一向对此不甚关心,随便调派几个官员过来了解情况,也没什么改善的措施,对百姓向来是不管不顾,赈灾更是少之又少。

以至于他们都觉得此次肯定难以幸免,就算侥幸活下来了,日后也必然变成了盲流,无家可归。

钦差领命在外,就代表着皇帝的形象。

刘休仁的宽仁亲和,很快便博得了百姓的爱戴,以至于对当今陛下亦是充满了感激。

在施恩布德,发放米粮的同时,受灾百姓的温饱暂时得到了解决,看到刘休仁的行动,他们也开始自发的积极加入了其中,连同当地的民夫,一同进行治水防御事宜。

刘休仁肩扛着一袋沙袋子,气喘吁吁的扔在了缺口处,望着众人埋头苦干的场景,长长的吁了口气。

大肚子都开始此起彼伏,他感觉自己这两天肯定瘦了许多。

不过没办法,他身居高位,执政经验却少得可怜,乍然间肩负着钦差,整顿治水的重担,尽管一力扛下,但刘休仁还是有些手足无措。

来的一路上,他思来想去,除了安排好相关人员,他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亲力亲为了。

虽然是个笨方法,却十分有效。

况且,以刘休仁的良心,他也做不到自己安安稳稳的坐在舒适的府邸之中,眼睁睁的看着众多百姓流离失所,受苦受难。

这样的话,他也过不了自己内心的那一关,更觉得对不起陛下的重托。

既如此,他便让自己忙碌起来,不仅可以传播陛下的宽厚仁爱之心,自己也算对得起这次的重责了。

“王爷,粮仓的米粮已经快没了,可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饭,该如何是好?”

当地官员连忙找上了正在忙着治水的刘休仁,顶着连绵豪雨,敞开嗓子禀道。

刘休仁抹了一把脸上的水,皱眉道:“就地筹粮,相信陛下,其他地区会运送米粮过来的,暂时先向当地米商乡绅借粮,等京城的援助运过来了,再行归还。”

“这……”大臣有些犹疑。

事情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这可关乎着自己切身的利益,那些米商和乡绅富豪会那么轻易松口?

谁知道给出去了,朝廷会不会认账……

刘休仁板起脸来,肃然道:“怎么?以朝廷的名义进行筹粮,他们也不答应?就算信不过本王,还信不过陛下了?”

作为钦差,他可是有着专行独断之权的,虽然就地筹粮并没有得到陛下的允许,可面对紧急情况,他本身就有这种权力。

刘休仁知道自己的从政经验太少,尽管可以压住一片百姓,却并不能服众,不少官员都看轻自己,觉得他这个钦差只是过来镀金的。

他还知道,对于自己的亲力亲为,有不少大臣背地里都在嘲笑自己,吃力不讨好。

无事时,对于这些人的反应,他无所谓。

可是,面对关键情况,若是自己作为钦差的命令都不听从,那便是对陛下的不敬了。

果不其然,一把刘子业搬出来,这名大臣顿时怂了。

他支吾了一声,面对刘休仁严峻的目光,只好僵硬的点了点头。

“下官遵命,下官一定会尽力说服他们。”

见此,刘休仁的脸色也稍霁了下来。

虽然自己威望低,难以服众是一回事,但这些底下官员难办,也是事实。

归根结底,是此前朝廷信誉太差,长期以来,极少关心底层民众的死活,以至于不少人都对朝廷没有什么信心。

贸然筹粮,这些人有所迟疑,也是正常的。

刘休仁语气缓和了下来,说道:“朝廷出比市价多一成的价格收购米粮,本王作为钦差大臣,以本王的印信作为凭证,若是不兑现,本王也难以回去面见陛下,这样他们总可以放心了吧?”

这名大臣心中一惊,连忙说道:“王爷说的哪里话,下官一定办妥。”

既搬出了陛下,又用自己的信誉名声和前途担保,这名大臣也被吓着了。

建安王,未免太拼了吧!

……

朝廷的压力,王爷的担保,最终,尽管心有疑虑,但当地的米商和乡绅豪强还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掏出了一部分存粮。

如今灾难当头,他们也怕自己一毛不拔,事后被官府追究。

倒不如给出一些,就算将来朝廷食言了,起码也能保住自己。

刘子业的旨意比后续的米粮来得快得多。

得知陛下已经在京城备好物资,各地百姓也纷纷支援时,刘休仁拿到了圣旨,整颗心总算安定了下来。

他也自行上疏请罪,自作主张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米粮,请求陛下责罚。

随即交给了传讯侍卫,让其带回京师去。

而与此同时,身处建康的刘子业,倒是收获到了意外之喜。

先前被自己先贬再赏的几位藩王,得知了南方涝灾的事情,从封地命人快马奏报了过来。

刘子业打开奏表一看,里面是以刘伯道为首的藩王们,自发筹集了米粮,可以运往灾区,他们也都或多或少的捐赠了银两。

见此,刘子业顿时挑起了眉梢。

看来,这几名藩王经过先前有惊无险的一番敲打,如今倒是学乖了许多,会主动表现自己了。

果然,一味的善待是没用的,只会被人得寸进尺。

适时给些教训,再来点甜头,才能让人铭记在心。

对此,刘子业大笔一挥,直接批了他们的上疏,对他们的善举进行了表彰。

先前的一切,最终到了危急时刻,总算看到了作用。

善待百姓,百姓知恩图报,踊跃捐助;

对藩王网开一面,藩王也记在心中,积极表现;

敲打权臣,使得他们互相制衡,谁也不敢拖后腿……

所有的铺垫,目前都还没到开花结果的程度,都有了如此显著的效果,让刘子业颇为满意。

有了各方的援手,刘子业便可放心了。

钱粮方面已经不成问题了,更别说,除了捐出了自己的内帑,他连刘骏留下来的大笔私房钱也给了出去,可以填上国库不足的那个窟窿了。

要知道,刘骏的遗产,可比原身挥霍留下来的内帑多得多……

以前的刘骏为了敛财,无所不用其极,各种手段坑害各地归来的刺史,霍霍来的不义之财,用在这种救国救民的大事上,也算给刘骏洗白了。

就在刘子业在宫中运筹帷幄,命人从各方运输钱粮,前往灾区时,南方地区也迎来了新的转机。

连绵不绝的大雨开始停缓了下来,咆哮不止的汹涌洪水也不再如原先那般肆虐无情了。

大伙儿众志成城的抗涝行动,在努力了三四天之后,总算看到了希望。

而且,让刘休仁感到欣喜的事,还接二连三的传来——

“王爷,先前被洪水冲走的那个村庄,大部分人都没死,在下河道口被发现了,被人救了起来,已经有人去安置他们了。”

“真的?”听到属下的回禀,刘休仁惊喜万分。

由于洪水是一下子倾泻而下的,接连好几个村庄,在半夜之间,骤然尽数冲走,毁于一旦。

原以为无人生还,没了这好几千人,没想到柳暗花明了。

“祖大人说,接下来的雨势将会减弱,未来半个月内,估计都不会有大雨侵袭了,趁此机会可以尽早修护好堤坝,以防万一。”下属再禀。

面对南方的涝灾,就连如今在秘书监任职的祖冲之都赶到了当地。

善于研究天文历法的他,一开始判断此次暴雨,将会席卷整个南方,恐怕一个月内都难以消停。

结果,到达当地没两天,他便惊喜的发现,事情竟然出现了转机。

看当前的形势,雨势得到了控制,就算下雨,也只会是绵绵小雨,不会再威胁到百姓生活了。

“这真是最好的消息了。”刘休仁听到祖冲之的判断,顿时放心了下来。

只要情况不再恶化,朝廷就有能力控制局面。

“还有,朝廷的米粮大概过一日就能送到各地了。”下属继续说道。

闻言,刘休仁双眼一亮。

“这么快?”

要知道,路途遥远,加上接连下雨,路况不佳,他还以为恐怕最快也得半个月左右才能收到朝廷援助的米粮。

没曾想,好消息来得如此之快……

下属禀道:“有善心人自发赶着驼马牛羊,从最近的地区将那里的米粮运送过来,所以比较及时。”

因为知晓了建康周边诸城,百姓捐助的消息,就连没有受到涝灾侵袭的附近地区,百姓的情绪都受到了感染。

一些百姓和富商自行筹备了车马,帮助驿站运输。

以往,运输队伍是从出发点,一直运送到目的地,期间大部分的米粮,都是作为口粮,在中途就吃掉了,能够送到灾民手中的,仅剩下十之三四。

消耗的比剩下的多,毕竟,运送的人力和牲畜,也得吃饭。

刘子业考虑到了这一点,命人在各个地点备好驼马牛羊,每一段路程的牲畜只需要走一小段即可,剩下的到了下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批牲畜继续运输。

如此一来,路程缩短,牲畜体力的消耗没有那么高,所需要的口粮也就减少了。

当必要时候,尤其是战时状态,朝廷征发民间的运输牲畜,也是需要给钱的。

毕竟,总不能让人做白工,百姓也要吃饭的。

只不过,朝廷总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国效力便是最大的包袱,因而,每每被征发使用的运输队,是低于市场价的。

要为朝廷做贡献!

这次,灾情紧急,刘子业直接提高了价格,高于市场价一成的价格,征发民间运输牲畜。

于是乎,得知了消息的百姓,纷纷积极的赶着牛羊加入了进来。

有些被建康城附近百姓捐助感染了情绪的善心乡绅,甚至自发加入了队伍,不需要钱粮。

凭借着他们在当地的威望,事情竟也办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这些乡绅与当地官员协商好了,由他们这边先提供钱粮,运往灾区,到时候朝廷援助的米粮到来,填补上这个坑,还给他们即可。

这样就不会耽误了救灾工作,他们也没有什么损失。

甚至,刘子业发话了,此次救灾筹集的米粮,是高于市场价的,他们非但不会亏,还会赚回来。

除了免费提供了运输牲畜,这些乡绅还能在官府朝廷面前讨了个好。

瞧瞧,他们多么有觉悟!

一方面除了真情实感想要帮一些忙,恐怕这些乡绅心里也想着,卖了这个好,日后的三长制推行,自己也能被网开一面。

毕竟,他们可都是或多或少的隐匿过人口,偷偷藏着掖着不纳税的……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总而言之,这次的事情,他们这些乡绅出的力量倒是不小。

听到这个消息,刘休仁也安心了许多。

现在的稳定,只是暂时的。

万一后续的钱粮跟不上,百姓们的温饱得不到满足,暴动也是迟早的事。

原先他还担心,当地的口粮不够用了,该如何是好……

毕竟,这里好歹也是被洪水光顾过的,有不少存粮都被洪水冲走了,所剩无几,就地取粮,也撑不了多久。

所幸,援助明后天就能到了,他也就不必那么担忧了。

“陛下把一切都准备妥当了,我还真是帮不上什么忙……”想到这里,刘休仁不禁有些惭愧。

还以为这是个多么困难的重担,没想到陛下的后续操作如此给力,使得他好像过来这边镀金的一样……

可是刘休仁明明是想认真做事,回报陛下的一派信任之心的。

“王爷,既然好消息已经传来了,您也可以安心了。您这阵子委屈自己了,不如吃顿好的,反正不缺米粮了。”下属关切的说道。

“不!”刘休仁眉心紧蹙,一口拒绝,“这都是救灾的口粮,我岂能浪费,这米汤,百姓们能吃,我又怎么吃不得?”

本来被陛下多番照顾,刘休仁已经觉得心有愧疚,对不起这个钦差之责了。

如今一听,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自己却窝在豪宅里大鱼大肉,这如何使得……

资历薄弱的他,能够被陛下看重,委以重任,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

万一在这种关键时刻,做出不合时宜的事情,毁的不单单是自己的形象,还有陛下苦心经营的这一切。

就算做不出实事,起码也不能坏事,这便是刘休仁的准则。

于是乎,到了午饭时分,刘休仁手里端着寡淡的米汤,亲自走访于灾民之间。

“大家别慌,朝廷的米粮明日便到,到时候给大家吃上热乎乎的粥。”

尽管没条件能够吃上白米饭,可米粥,好歹比米汤强多了。

如今这米汤,寡淡无味,米也看不见几粒,一口下去,肚子晃荡,仿佛没吃一样。

所有百姓都是靠着意志在强撑着,一直坚信刘休仁口中的朝廷援助,靠着一股信念在维持着平和。

如今一听,朝廷的援助快到了,所有人都欣喜若狂。

再加上这两日看到雨势渐缓,滔滔洪水得到了缓解,水势控制了下来,众人终于看到了希望。

“听说陛下为我们举行了祭天仪式,还亲手雕了治洪石像,是吗?”

“肯定是,要不是陛下的诚心感动了天地,这洪水又岂能那么快就止住了……”

尽管远离建康城,可刘子业在京城做的事,都被他派遣过来的大臣一一宣传了出去。

百姓们得知了此事,果真感动得痛哭流涕。

因此,尽管吃不饱穿不暖,除了极小部分刺头,也没有人发生暴乱,乖乖配合着官府的行动。

再加上大禹治水像的buff开始发挥作用了,所有人都认定了,情势的好转,这就是陛下的功劳!

也只有天子的赤诚之心,才能感动天地。

刘子业登基只有几个月,消息传来,南方地区的百姓们甚至对新皇上位没什么感觉。

不就是换了个人当家嘛,大家该干嘛干嘛,没有半点儿真实感。

大多数人,连当今陛下的名讳叫什么都一无所知,对其没有任何概念。

直到如今,真到了紧要关头,大伙儿这才意识到,先帝和新皇之间的区别。

先帝在位十一年,他们这里天灾人祸也没少发生,可是朝廷向来都是置之不理。

很多人流离失所,甚至被迫落草为寇,到头来,反被官府当成恶人剿灭了。

自始至终,都没得到朝廷的半点重视,真是可悲可叹。

年轻的新皇登基,有事发生,他是真出钱又出力的。

向来没有归属感的南方百姓们,顿时感动万分,以前在先帝那里得不到的期待,全都在新皇这边满足到了。

因为有了这个鲜明的对比,他们方才觉得难能可贵,更为珍惜了。

刘休仁尽管觉得自己没有做到什么实事,可在百姓看来,这位王爷却是难得。

深入底层,不畏艰苦,也没有王爷的高高在上,和他们同吃同住,一同治水,更是赢得了大家的敬重。

因而,也就更加觉得陛下慧眼识珠了。

若不是陛下的英明,又岂会派出这等亲民实干的好王爷过来……

先帝以前也不是没派过钦差大臣过来,可每一次都趾高气昂,不把他们老百姓当人看……

百姓们是不识大字,可又不是傻,谁好谁坏,他们一清二楚。

而且,听闻了建康几城的百姓为他们捐助了钱粮,南方灾民心中更是滋味难言,复杂莫名。

万没想到,他们的存亡,被那么多人关心着,忽然觉得暖呼呼的。

尽管洪水毁掉了一切,可比起一开始的绝望,新家还未建起,他们却已经感受到了希望。

那种同是一国的归属感,身为大宋子民的荣誉感,蹭蹭往上涨。

再加上未来三长制和均田制的推行,他们往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这都是陛下带来的!

在救灾物资源源不断的迅速运往南方灾区的时候,身处皇宫的刘子业,再次收到了好消息——

“由于您的救灾及时,成功收获民心+5,威望+2,国运+2!”

再次得到了隐藏副本的好处,刘子业暗暗点赞。

他就知道,肯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看来,受灾地区的官员们,很好的执行了自己的命令,让自己的皇恩布施下去,落实得不错。

否则,也不会得到百姓们的拥戴,一波赚回来了。

虽然此次涝灾汹涌袭来,事前没有半点儿准备,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自己在其中得到的好处,也不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