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和亲公主人选事小,若与西夏开战时借不到兵马,战事生变触怒龙颜,那才是最令皇子们忧郁头疼的。
总之,无论各方如何权衡利弊,玄衍丝毫不为所动。反正圣上在原身大闹金銮殿时斥令将其幽禁,大婚前不得出。他也就心安理德紧闭殿门,安心修练凡俗功法和神识。
对头,这一世与第三世如出一辙,灵力全无神识尚在,胜在年富力强,又有功夫底子,修练凡俗功法比上一世更加游刃有余。
半个月后,蛮荒小国的迎新队伍,随着大晏朝皇城军的指引将浩浩荡荡的良驹驱赶进皇家狩猎场外围圈地内,随后,粗犷高大的异域使者便在当朝太子亲自出迎,及护卫队的陪同下,整齐有序的进入庄严巍峨的大晏朝帝都。
迎接他们的是夹道来迎的城民们,好奇探究的目光,建筑宏伟,富丽堂皇的紫禁城。
迎亲队伍入京前一日,圣上便解了玄衍的禁足令。当夜,为显大晏朝国力强盛,更为来使设宴,朝廷正二品以上官员携家眷共赴盛宴。
如此一来,当夜紫禁城觥筹交错,欢歌艳舞热闹非凡自不必说。
终归“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俗世权谋皆在歌舞升平间共襄盛举。
一丝清风划过带起六公主鬓边一缕发丝,轻轻拂过白皙如玉的面颊、丰润欲滴的唇瓣,仿佛独立于喧嚣红尘外,只安静坐在案前垂首浅酌,就美得令人心醉。
倾国佳人,宜室宜家,沉醉了岁月,也迷人心智。
席间,无论是各自站队不同的皇子党,亦或是忠于皇位的保皇堂,纵然私下有过龃龉磨擦,在下方坐着也不安生,见缝插针的横眉竖眼暗潮汹涌。
但说到底,所有的不愉关起门来那都是自家大晏朝的事情,没人蠢的在外邦使节来朝时将这自家不和的事摆到明面上,搞得剑拔弩张让人平添笑料。
更何况,当今圣上还坐在上头。
因此,整场晚宴下来可,让人眼花缭乱的歌舞表演,醇香精致的美酒佳肴,算得上宾主甚欢。
转眼散席后,月黑风高,一道纤细瘦弱的身影如入无人之境,精准的如雷达扫描过般,完美避开皇宫内里三层外三层的皇家暗卫和巡视的御林军,以超出凡人可比的速度疾掠向安置外族使节的驿馆。
都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直到冰冷入骨的剑锋危险的贴在命运的脖颈上,美梦正酣的男子才惊骇的瞪大了双眼。
对上玄衍冰冷如有实质,颇具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的目光,就让人忍不住心颤。
倏忽,男子眼中全然没了丁点朦胧睡意,有的只是掩饰不住的惊涛骇浪和对方堂而皇之出入使馆如入无人之境,竟连一众侍卫和高手愣是无一人查觉。如此身手了得之人,究竟意欲何为。
很快,对方便惊诧的发现,黑衣人身才的突兀。
竟是个女子?!!
且观其眉眼,似与今夜宴席中惊鸿一瞥的那人有几分相似……莫非……。
玄衍见其脸色在惊诧、不解、困惑、哑然来回来变换,最后定格在审视上,便知对方已猜到自己的身份,索性一把扯下笼在面上的面罩,露出自己如今的姣好面容。
……
八月十五过后,秋意越浓,皇城内外皆忙碌起来,熙熙攘攘,车水马龙,鳞次栉比的商户都在热热闹闹为六公主合亲送嫁事宜做准备。外头忙得昏天黑地,玄衍这边却闭门静休,就连皇后派来教导她异域礼仪的嬷嬷都被拒之门外。
开玩笑,提升实力尚且来不及,还学什么鬼的礼仪。
圣上和皇后先后来公主殿循循善诱,都被其以故土难离,各种身心不适为由挡了回去。
这借口找得……,圣上和皇后还能说什么?
总不能明知六公主找借口拒绝见他们,就狠狠发作一通吧。
且不说这风声会不会传出去,就说故土难离之情,为了日后圣上与另外两国开战时,找番邦借兵借马匹之类,如今都不能为难“小六”,除非当下这节骨眼换了合亲人选,但皇后和贵妃能点头?
罢了罢了,最后圣上只得甩袖而去。
至于皇后,落了个没脸,又舍不得自家嫡亲闺女去合亲,只能咬碎银牙留下两个容貌清秀,眉目姣好的侍女,说是怕六公主去了蛮荒之地无人照料,特意拨了两名妥贴,做事仔细的侍女陪着,好多加照顾。
玄衍明知皇后此举是为了膈应原身,但对他而言却是半点都无所谓,随手就将侍女打发去了偏殿。只要别放在身边妨碍他修炼,就当多养只米虫了,反正到时陪嫁的队伍海了去,谁还管得了皇后安插在他这边的眼线。
转眼,很快到了六公主出嫁的日子,使者团前来接亲,圣上让大皇子送亲三百里,举国同庆。
玄衍拒绝了描妆华服,只简单拜别了便宜爹和眼巴巴快点送走她的一众后宫女眷妃嫔们,心中雀跃,总算可以离开这座金雕玉砌奢华精致,实为金丝牢笼的皇宫。
……
一个多月后,玄衍和接亲队伍一路颠簸跋涉,离开了大晏朝边境,据使者口述,再往前即是他们蛮荒境内,北上十多日即可至古阴山——蛮荒部落联盟中央集权地“龙城”所在。
玄衍抬眸凝望着漫无边际的辽阔草原,内心无比平静,与那夜交涉过的使者首领脱离冗长的队伍,到避静处简单的沟通几句,之后使者让人牵来一匹上好的良驹,退后几步,躬身向他行了个礼,目送玄衍欺身上马绝尘而去,很快消失在众人惊骇的视野中。
“五皇子,这……这……”后方使者团见玄衍摈弃一切,独自策马离去,顿时脸色大变,腿肚子都不自觉的打哆嗦,仓皇无措的向这边跑来,情急之下脱口而出,将隐在队伍中使者首领身份一语道破。
“没事,让她去,我们速速返回龙城,我有急事需向单于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