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1635南洋霸主 > 第16章 土豆收获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农学院说是学院,其实不过是个大号的私塾。

虽然规模足够和明末的本土学院相媲美,可是人员构成属实寒酸。

如今不过一个院长,下面是院长的四个学生充作老师,然后就是十来个学生。

拢共不到20个人。

院长名叫袁好问,不是宋金对峙时期的那个元好问。

单说他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并不为人所知。

但是说起他的祖父袁黄或者袁了凡,知道的人可能就多了。

《历法新书》、《宝坻劝农书》、《了凡四训》都是鼎有名的著作。

袁黄是个著名的思想家,另外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和农学无不研究,当得起一个博学家的称谓。

而袁好问就继承了袁黄的家学,同他祖父一般自小聪慧,早早就考取了功名。

只可惜为官时得罪了阉党,被罢官回家永不录用。

这断了为官的路,他就只能在家精研学问,开始对农学愈发着迷起来。

机缘巧合之下,得知东番岛又被重新开发,甚至其上还有诸多海外传入的新奇农作物耕种。

偏好农学的他便搭乘朱烨行商的商船来到东番,因缘际会之下便成了这农学院的一院之长。

如今袁好问已经将家人尽数从嘉兴府接来嘉明,算是落户安家了。

袁好问是个正常体型的中年人,可能因为常干农活的缘故,肤色有些发黑,胡须和头发也不如寻常文士一般打理的井井有条,只用条头巾将头发束起。

也没有穿什么儒服道袍,上衣就是普通的“直身”,也就是短衣,袖子宽松,方便挽起和手臂活动。

裤子就是寻常的棉质长裤,也挽起了裤腿,脚下已经换上了草鞋。

“袁院长,你们可算是来了。”

那农夫不认识朱烨,但见到袁好问和一众老师学生,却显得极为熟悉,迎上去便招呼起来。

朱烨也乐的清闲,他本就是观察为主,不被人注意更能看的清楚。

显然蒋文城也是知道这点的,所以一行人打扮的都很是简朴,周围也有不少村民围观,所以并不显眼。

袁好问并不倨傲,也是立刻回礼道歉:“我之过也,路上遇到些事,耽搁了时间。”

农夫本就不气恼,闻言连忙摆手,嘴上说着无妨。

为首的两人还在客气,农学院的师生们,已经招呼一旁田地的农夫,开始从驴车上往下卸装备。

朱烨也凑上去搭把手,顺便观察一二。

那些装备都是铁质的,从铁口上看都是灰口铁,质量相当不错。

有锄头也有犁头、铲子之类的,还有一些造型奇特的工具,就不是朱烨这种外行人,能看的明白的了。

土豆的收获其实很简单,顺着主干向下,地上植株辐射的正下方土地里面,那里就是土豆的主要生长区域。

只是这些人显然是第一次收获土豆,哪怕有袁好问在一旁先行讲解了,可依旧有人挖的不得法。

费时费力不说,还总容易没有分寸而导致挖烂土豆。

袁好问只得指挥学生,以考古般的细致完整的起出10棵全须全果的土豆全株。

将这些全株摆在一起对比,才发现土豆苗子结果的深度,并没有预想中的那般深,最多也就不超过20厘米的样子。

而且结果的区域也比较集中,并不会如想象中一般到处乱结土豆。

这就叫知己知彼,而后如神。

心中有数之后,这些专业的农夫挥舞起锄头来,那叫一个赏心悦目。

开始时还不显什么,等渐渐刨出来的土豆多起来,在场的人也看出了门道,主要是产量实在太大了。

他们第一次种土豆,没有经验,植株分布比较密集。

所以在朱烨看来,土豆的大小是有些小的。

两个拳头那般的大土豆极少,大的也就是十多厘米长,直径五六厘米左右,平均还要再小一些。

可即便这样,每株也能有六七个果子,多的更是有十来个。

肉眼可见的大丰收,这些种土豆的农夫,都是私下里吃过土豆,如此才敢种植。

即使如此,种植的这两三个月也着实提心吊胆,并不好受。

如今看到产量,这才真个将心放回肚中。

“老师,算出没?”

等一亩地的土豆全部收获,分别称重之后汇总到一个老师那里后。

人群便聚集到那边,着急的不行。

更是有学生心急的问了出来。

那老师原本已经算出了数字,可是精于农学的他对农作物的亩产那是烂熟于心,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算出来的数字。

为图保险,他便又算了一遍,可两次的数字都是一样的,这就让他有些目瞪口呆了。

“843.5斤!”

“多少?”这下不只他的学生们惊呼了,即便是袁好问也不由得问出了口。

“老师,真是843.5斤,我算了两遍都是这个数。”

“匪夷所思,简直是匪夷所思啊,快,再收几亩算一算平均数,真要如此,这可是利在千秋哇!”

袁好问作为农学家,深知高产作物对于百姓的意义。

更何况这土豆不但不挑地,甚至对肥料的需求也不大。

他们收割的这块地,他就几乎全程参与种植,当然知道农夫们对其侍弄的,实在算不上什么精耕细作。

这些农夫刚来此地,大半的时间都花在参与工程挣钱和修建自家的房子上面。

对地里的作物,能够做到除草浇水的就算是勤劳了,毕竟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可即便如此都有800斤的产量,这一茬收获完,几乎能够等同于他老家三季稻的全年产量了,当真惊人。

有了动力,后续的几亩土豆田挖掘的也极快。

最终汇总起来,亩产非但没有降低,甚至还达到了862斤的成绩。

这个数字对东方的农民来说都是天方夜谭,更不用说对欧洲的农民冲击有多大了。

他们惊呼上帝的声音,也络绎不绝。

“不好意思打扰一下!”一个声音突兀的传来。

众人扭头看去,却发现一个身着长袍,与在场的一众短衣短裤颇为不合群的人,捏着支炭笔,正埋头书写。

“?”那人也没想到,自己的话竟然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请问,亩产862斤相当多吗?为什么会如此吃惊?”那人也是个大心脏,稍微尴尬一下,就又能重新找回话题。

“对了,我是《嘉明新闻报》的采风记者,想要写一篇专稿,但我对农学了解不多,所以...”

那人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的解释了自己的身份和诉求。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